山环水绕俺种田
书籍简介

内容简介
现代一吃货,穿越到古代,变成小女孩。山清水秀空气好,可惜吃不饱。于是,吃货使出浑身解数,发财致富。
内容在线试读
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书友上传
山环水绕俺种田文夏天水清凉
内容介绍:
现代一懒人,穿越到古代,变成小女孩。山清水秀空气好,可惜吃不饱。于是,懒人使出浑身解数,发财致富。
正文 第一章 寒假,海啸
“铃”第四节课下课铃声响起。
终于上完了这学期最后一节课的高三五班的同学们顿时兴奋起来,内心都激动无比。不过鉴于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老刘正站在讲台上注视着下面,大家只好把头埋进书里无声地大笑三声,因为老刘是个不苟言笑的严厉“老头”,大家都惧怕他。老刘把放寒假以及开学的事项都一一交代清楚了,又反复叮嘱大家回家要注意安全后,终于宣布放假了。后排的男生们顿时嗷嗷地叫着奔出了教室。
王璟莹也觉得松了一口气,一边把书包背好,又把课桌底下的小行李箱提起来,一边和同学告别。一走出教室就不出意外地看到楼梯口拥堵着的人群,像一锅煮沸了的粥似的,热闹极了。好不容易随着浩大的人流走到了校门口,又用力挤上了1路公交车,等回到家的时候已经累得不行,就剩下瘫在沙发上喘气的份了。
屋子里很安静,只有她一个人,事实上她那双忙着赚钱的父母一年加起来也在家住不了十几天,而且过年是一定不回家的,因为酒楼的生意很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年夜饭定在酒楼吃了,再加上结婚的,聚会的,反正他爸妈是清闲不了的。何况在梨城他们家不是只有一家酒楼,而是三家。所以王璟莹不缺钱花,但也没人会照顾她,基本上从小学就开始住校,不过因为她坚决不肯吃学校食堂的饭菜,王爸王妈便让自家酒楼服务员一天三顿的送,为此王璟莹还在她的同学里做起了外卖的买卖,王爸王妈得知后相当的自豪,并且用行动来支持女儿的事业,那段时间每天来送饭的服务员不少于两人。不过,此事在校长得知后被严厉地制止了,好在王璟莹的那份还是被允许的。
歇了一会儿,终于找回了一点力气,王璟莹开始洗手做饭。先煮饭,然后从冰箱里找出一个鸡蛋,一块干牛肉,简单的做了一个紫菜蛋汤,一个泡椒炒牛肉,然后美美的吃饭。不得不说,王爸王妈一致认为自己女儿就是个吃货,就没见到比吃更让她上心的事了。王璟莹认为自己是个勤劳的吃货,因为她喜欢吃也喜欢做,而且厨艺是响当当的,毕竟是跟过酒楼的大厨学过的。所以,她自认为是较高级别的吃货,而且深感自豪。
吃饱了饭,又饱饱的睡了一觉,再起来时已经晚上九点了,又做了一顿饭吃,然后跑去书房上网。她准备寒假出国旅游。自从16岁办了身份证,她已经跟着旅游团在国内玩了几回了。今年她十八岁了,王爸王妈已经答应让她跟团去国外玩,并且还建议她去马尔代夫,说那里又暖和又漂亮。王璟莹开始在网上搜马尔代夫的图片,又找了一个视频,不禁被那干净的天空,浅蓝的海水以及白色的沙滩所震撼,而且马尔代夫位于热带,现在可以穿短袖短裤,想想实在是太完美了她决定明天就去找她爸妈拿钱,然后去找旅行社。
日子在吃吃睡睡中过得飞快。
终于在12月26日的上午,王璟莹悠然地躺在了马尔代夫的沙滩上,正闭目享受着阳光和海风,听着各国人们的各种嬉闹声和海浪的拍打声,仿佛置身于天堂。就在她迷迷糊糊快要睡着的时候听到有人在尖叫,还有人用英语在喊着什么,当她极不情愿地睁开眼睛时,看到的就是惊恐的奔跑着的人们,还有个外国男人在对着她喊:“runrun”她马上爬起来,然后看到了那巨大的浪潮,那么高,那么凶王璟莹转身向酒店的方向跑,巨大的惊恐让她泪流满面,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逃脱,死亡是如此的逼近冰凉的海水忽然吻上了她的脚踝,一瞬间就到了腰部,她还想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海水已将她淹没。苦涩的海水从口和鼻不断涌入,冰冷,窒息似乎过了很久很久,她终于感觉到了温暖,又有了呼吸,她不禁放声大哭,可是,入耳的却是哇哇的婴儿哭声
------题外话------
初次见面,希望大家多多收藏、支持。
本书由本站首发,请勿转载
正文 第二章 小娃娃
金秋九月。傍晚。大月国南部一个叫乌山村的村庄正沐浴在夕阳的余晖里,平静而安详。但此时这村里的曾大树家气氛却是分外紧张。曾大树的婆娘赵杏花正在生娃娃,这已经是他家的第五个孩子了。杏花已经痛了将近半个时辰,接生婆秀娥婶子和帮忙的桂香婶子正在东屋里忙活。
曾大树坐在屋前的院子里,有些发红的双眼正关切地注视着东屋的窗户,黝黑的脸膛绷得紧紧的,随着杏花的喊叫声,这庄稼汉的双腿不禁颤抖起来,口里还在默念:“菩萨保佑菩萨保佑”四个孩子被他搂在怀里,也都在祈祷娘亲平安,同时,也都在期待着那即将出生的小娃娃。
又过去了半个时辰,就在曾大树的后背已经完全被汗湿透时,“哇哇”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响起。原本紧张的一家人顿时兴奋、喜悦起来,曾大树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也光亮了,他激动地双手合十,向南方方向拜了三拜,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站到门边等待起来。
东屋里,小娃娃已经停止啼哭,赵杏花已经累得昏睡了过去,秀娥婶子正在为她擦拭身体,见她身子无碍了才放下心来。桂香婶子已将小女娃清洗干净,两人配合着将娃娃用小薄被裹好,这才将门打开。四个孩子顿时飞快地奔到娘亲身边。
“恭喜是个女娃儿,母女平安”秀娥婶子把小娃娃塞到曾大树手里,一边向他道喜。此时四个大孩子也都跑了过来,想要看一看妹妹。曾大树看着怀里那红通通,皱巴巴的小女儿,心里说不出的欢喜,连忙向两个婶子道谢,又拿出一串铜钱给接生的秀娥婶子,秀娥婶也没推辞,拿好钱便告辞走了。曾大树的大儿子虎子又从厨房提了一块一斤的五花肉出来,塞给来帮忙的桂香婶子,“桂香嫂子,一点点心意,千万别见怪。”曾大树道。“这邻里乡亲的,帮个忙是应该的,哪还能拿你的东西啊,倒是杏花,刚生过孩子,正是补的时候,这肉给杏花补身子才是。”桂香婶子推辞道。曾大树又是一番劝说,桂香婶子这才收下了礼,欢欢喜喜回家去了。
作为曾巧巧这是曾大树新给她取的名字而活着至于已经过去了的王璟莹,就把她深深的埋进心里吧
于是,她开始认认真真地做起了小娃娃来,吃奶,睡觉,学拍手,学翻身,学站立,学走路,学说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笑,因为只要她一笑,曾大树、赵杏花、虎子、小峰、小燕还有小山就会跟着她笑,然后一家子都非常的开心。
不过,曾巧巧毕竟是个有思想的娃娃,而且作为一个比较高级别的吃货,虽然她现在每天还在喝奶,但是看着曾大树他们一家子每天吃得那么的寡淡、节省,就不禁难受起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妙的食物,不是吗为什么不能吃得好一点、饱一点呢于是,小脑瓜开始思索起吃,还有发财致富来
------题外话------
多多收藏,多多支持提前给大家拜年了
本书由本站首发,请勿转载
正文 第四章 辛苦的劳作上
日出日落,四季更替,时间已过了三年,又是一年中的秋天。恰逢一年中的第二次收获。
乌山村地处大月国南部,气候四季分明,春天温和湿润、夏日炎热多雨、秋天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地形属丘陵,一群低矮且绵延的小山环抱着一大片平坦的田地,一条小河从田地中穿行而过,滋润着这片土地。人们的屋舍就建在山脚下,沿着山脚围成一圈。
乌山村人世代种植水稻,一年两季。一般二月播种,二三月插秧苗,五六月收获第一季,紧接着要赶在立秋前种上第二季,这一收一种被称为“双抢”,九十月份收获第二季。第一季种植早稻,第二季种植晚稻,晚稻的成熟时间较长,且口感更好。
此时田里稻子的谷粒已经饱满,稻穗似是不堪沉重而压弯了腰,放眼望去,金灿灿的一片。
一阵清风袭来,田里顿时翻滚起了金黄的稻浪,伴随着沙沙地声响,一阵阵稻香飘进了每家每户,诉说着在望的丰收。
这时,新一季的收获才刚刚开始
“喔喔喔喔”清晨的鸡叫声此起彼伏地响起,像个闹钟一样,睡梦中的人们纷纷被唤醒,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只有很小的孩子和特别老的老人还可以继续趴在被窝里。曾巧巧就是这些幸运儿中的一个,因为她才四岁多一点,还是个被爹娘和兄姐呵护的宝贝。但今天她只多睡了一小会,也爬了起来准备去干活。厨房里,曾巧巧的三姐八岁的曾小燕正在做早饭。
“巧儿,今天起这么早”看到曾巧巧进来,小燕问着,一边赶紧给她舀热水洗脸,还将巧巧专用的小脸帕放到小木盆里,又把木盆端到外面的地上,曾巧巧跟在后面,似乎还有些没睡醒。
“快来洗脸,巧儿,待会跟三姐去田里不”一边问,一边麻利地将小妹的衣袖撸上去一些。
“嗯,我也去。”巧巧说话不是很顺,一字一顿的,声音也还是奶声奶气的。说着还抱住小燕的腰蹭了蹭,“谢谢三姐。”
“谢什么呀,赶紧洗,我去做饭了。”说着,转身就去厨房了。
巧巧蹲在地上,撅着屁股,左手扶着木盆,右手捧着小脸帕,趴在木盆上洗着脸。乡下人家里习惯全家共用一块脸帕,而洗澡和擦脚的帕子则是分男女各共一条,曾巧巧知道这个习惯后,非常不愿意,缠着她娘给她做了新的小脸帕,还有洗澡、用水、擦脚的帕子,只让她一个人用。而且看到她的帕子旧了或是破了,赵氏就会再给她做新的,这让巧巧觉得非常幸福。说起来,在大月国都是妇女自己织布,自己动手做衣裳,卖的布和衣裳没有自家做的划得来,而且不织布做衣裳的妇女是不勤劳的,会被人耻笑。家境一般的人家都是自给自足,没的做就没的穿,有多余的倒可以拿去卖。乌山村就是如此,若是自家织的布不够用,当家妇人就会被家人埋怨,实在没的法子就只能去相熟的人家借。而织布的线则是用麻或者棉花去作坊里换,或是出钱以及麻、棉委托作坊代加工,因为纺线的工艺较复杂,自家做不来。而富人和达官显贵的人家里是怎样的呢曾巧巧还特意问过赵氏,赵氏告诉她无论哪个妇人,除非是动不了的,都要动手织布、做衣裳,不织、不做就是不贤、不勤,是没用的妻子,轻则被骂、被耻笑,重则被丈夫休弃。就是宫里的娘娘也要织布、做衣裳。当然,这些人里大多数都只是做做样子,不一定非要做那么多,她们家有女仆做这些,或是去商铺里买,听说商铺里的布和衣裳都非常漂亮,是专门供富贵的人穿的。曾巧巧又问有多漂亮时,赵氏说她也没见过,只是听别人说起罢了。然后,曾巧巧又跑去问她爹,可她爹也不知道。他们虽然去过镇上,但青山镇的富人并不多,而且富人也不会在卖菜的地方转悠,这些事都有仆人去做,所以他们并没有见过所谓的漂亮衣裳。在他们见过的人里,大家穿的都是一样的,里面是白色的棉布里衣,外面是褐色的麻布衣裳。
“哎这该是有多闭塞啊”曾巧巧当时感叹道。她并不是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好,相反,这样的用植物纤维做成的又没有染色的衣服没有污染,她很是喜欢,她感叹的是这里消息的不灵通。她自从来到这里,就勤学好问,努力学习这里的风俗习惯,因为她始终记得她那发家致富的目标,这里的风俗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除了语言和长相一样,她真不知道这儿是不是古代的中国,因为历史书上从没见过“大月国”这个国家,地名也对不上,比如大月国的都城叫“月城”,既不是燕京,也不是长安、洛阳,或者金陵。对曾巧巧来说,这儿是个新的世界,秉着“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原则,她对于这里的一切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听人唠家常,那副津津有味地小模样常常把人逗得捧腹大笑。
好了,言归正传。
曾巧巧洗完了脸,又把帕子拧了拧,拿着帕子去找小燕,小燕正踩着板凳在炒菜,就对巧巧道:“巧儿,你等着,我一会就好了。”
“嗯,我不急。三姐真厉害”居然能踩着凳子炒菜,才八岁就就开始煮饭了,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曾巧巧崇拜这里的每一个小孩,因为他们都是如此的能干
小燕把锅里的辣椒炒茄子盛到灶台上的大碗里,又往锅里加了一瓢水,就下了板凳,先就着巧巧洗脸的水洗好了手,又接过巧巧手中的帕子拧干,搭到厨房外悬着的麻绳上,然后拿来巧巧专用的喝水的杯子,倒了小半杯热水,又掺了冷水,再递给曾巧巧。巧巧捧着杯子就去外面漱口了,没有牙膏,也没有牙刷,先喝一口水,“咕噜咕噜”两声,再吐出来,然后重复两遍,漱口就完成了。巧巧还伸出手哈了一口气,闻了闻,嗯,没有味道,然后又拿着杯子回去倒水喝去了。等她喝完了水,曾小燕的饭也做好了。
小燕把饭菜装在两个菜篮子里,准备一手拎一个,因为只做了两碗菜,而她的力气又大,路上再歇上两回气就能把东西拎过去了。
“三姐,我拿什么”巧巧看着那两个篮子问。
“嗯”还真不敢让她拿什么,力气那么小,而且在曾家兄妹眼里这个最小的妹妹是宝贝,是舍不得她干活的。“你拾稻穗的小篮子呢”
“噔噔噔”曾巧巧飞快地跑去堂屋拿来了她的小篮子,这个篮子用竹条编得很密,不用担心谷子掉出来。
“给你筷子。”说着,往巧巧的篮子里放了一把筷子。
“还有碗。”巧巧说着。
“两个碗,不能多了,快走。”说着就提着篮子出门,待把堂屋和厨房的门都锁好后,就带着巧巧往曾大树他们割稻子的田里走去。曾大树他们起床就去割稻子了,只带了水,还没有吃早饭,小燕把饭送到田里,大家吃完饭,休息一会就继续干活,快到中午时,小燕再回去做午饭送过来,接着干到天黑,晚饭回家吃。农忙时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曾大树家共有十二亩半的水田,分八块。两块三亩的连在一起,离他们家最近。两块两亩的也是连着的,在靠近田地中间的地方,是他们家最好的田。两块一亩的,一块离打谷场很近,一块离小河最近。还有一块半亩的则是在路边。乌山村没有地主,田地大都是靠世代传下来的,也有后来开垦的。田地多得种不来的人家也会把田租给别人种,承租的人给一部分收成给出租的人,但给的会比较公平合理。只有女儿的人家若是招婿或是终身不嫁,就可以继承田地。绝户的人家田地归公,租给缺地的人种,收的租粮分给每家每户。乌山村的田地是不租给村外人的,村内也是不买卖的。这里的人们既勤劳,又守本分,优渥的自然条件使他们在用稻谷交完人口税后能够养活一家子。而大月国的税收也没有沉重到压垮农户。人口税除了稻谷,还有麻和棉花,不过后面两样税负很轻。麻、棉花、还有蔬菜就种在屋子周围,乌山村的房屋不会靠在一起,总是隔着一段既定的距离。那些还没有建房的山脚就平均分到每户,待到又有人要建房了,再收回。
在乌山村,可以保证每一个成家的男子都有像先人一样宽的地来居住。为了有更多的地来种麻和棉花,儿子成亲后就分出去过,不过家中只有一个儿子的就不能再得到建房的地。这些都是乌山村人世代传下来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