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系”忙乱:定增60亿倒腾资产,新湖中宝债务信用调降
新湖对外宣称这60亿元募资将被用来改善湘财证券的资产状况,收购大智慧(601519.SH)15%股权,并让二者实现协同发展。
这波操作看似一举多得:湘财股份业绩下滑危机解除、保壳成功;湘财证券曲线上市、借此拓宽融资渠道;大智慧再次与湘财证券携手打造互联网券商。
但在《蓝筹企业评论》看来,在过去一年多以来,湘财股份母公司新湖集团一直在减持大智慧股份。与湘财股份收购大智慧所表达出的意愿全然不同,整个增发融资后的投向更像是套现大股东手中的一份低质资产。
同时,新湖集团最大业务地产板块的上市公司新湖中宝的信用评级被调降,债务情况恶化。
不过,从湘财证券、大智慧两大发展主体来看,打造新一代互联网证券平台谈何容易。
尽管湘财证券在与湘财股份的重组过程中实现了借壳上市,但睿蓝财讯统计发现,与A股其余38家上市券商进行对比,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业务规模,湘财证券都只能算是小型券商。
数据显示,湘财证券2020年6月底的总资产为296.36亿元,在上市券商中排名倒数第一,位于首位的中信证券是其资产规模的30多倍。
近年来湘财证券在业绩表现上也不尽如人意,2018年-2020年上半年,湘财证券营收增速分别为-26.86%、37.65%、-5.6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3.25%、439.66%、-14.98%,业绩严重受市场周期影响。尤其在2020年上半年市场行情相对回暖的背景下,湘财证券的营收规模和净利润规模也分别在上市券商中排名倒数第三、倒数第四。

即便扣除这一影响,数据显示,大智慧2020年1-9月扣非净利润仅为1037.7万元,扣非净利率为2.29%,对比电子信息行业平均7%左右的净利率,盈利能力属于行业偏低水平。
湘财证券所属的证券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一直都有着“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两极分化明显的发展趋势。从目前情况看,“湘财证券+大智慧”的组合恐怕很难在证券行业上实现“负负得正”。
定增方案显示,湘财股份受让的大智慧2.98亿股股权(占总股本15%)均来源于新湖集团。
新湖集团是“新湖系”的核心资产,“新湖系”掌门人黄伟也正是通过新湖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着湘财股份、大智慧等上市公司,业务覆盖地产、金融、互联网、能源矿产和股权投资等多个领域。
不过,自2019年3月起,新湖集团曾陆续减持大智慧股份。
资料显示,新湖集团早前是通过协议方式受让大智慧实控人张长虹持有的4亿股大智慧股份,占大智慧总股本的20.12%。而2019年4月-2020年7月期间,新湖集团通过集合竞价交易方式共计减持了大智慧 9143.96万股,持股比例一路降至 15.52%。

若新湖集团乃至整个“新湖系”真的长期看好大智慧,又怎会出现持续减持的动作?
市场对“新湖系”的此番操作也并不“看好”,从机构持仓数据可以看到,2019年末-2020年第三季度末,大智慧机构累计持仓股数由3.536亿股降为3.237亿股,机构持仓比例由17.79%降为16.29%。

湘财股份机构持仓走向更能说明问题,2019年末-2020年第三季度末,湘财股份机构累计持仓股数直接由6000万股降为247万股,机构持仓比例由16.61%降为0.69%。
睿蓝财讯通过分析本次大智慧的转让款的来源,发现了一些端倪。毕竟对于与湘财证券重组之前净资产仅有8.8亿元的湘财股份来讲,26.74亿元的转让价款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对此,湘财股份在收购大智慧的公告中明确写出,“将综合利用自有资金、股票质押贷款、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其中自有资金约5亿元、股票质押贷款约13亿元、其余通过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方式筹集”。
按照该说法,除去5亿元自有资金和13亿元股票质押贷款,湘财股份通过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方式筹集的转让款项理应不超过8.74亿元。
可定增预案显示,将募集不超过13亿元用于支付收购大智慧15%股份的部分收购款,比之前公告中所说的融资金额多出4.26亿元。

以新湖集团旗下负责发展房地产业务的重要子公司新湖中宝(600208.SH)为例,2020年1-9月,新湖中宝实现扣非净利润9.56亿元,同比下降达62.37%,面临着业绩下滑和资金紧张的双重压力,公司股价也是从2015年6月左右10.47元/股的高位一路跌至如今的3.20元/股(12月10日收盘)。
目前,“新湖系”掌门人黄伟通过新湖集团持有子公司股权也一直处于“质押-解押-再质押”的无限循环状态,资金紧张程度更是可见一斑。
据最新资料显示,新湖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共计持有新湖中宝49.092亿股,占总股本57.09%,其中被质押股份数量为33.890亿股,占所持有股份比例69.03%;
新湖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持有大智慧3.086亿股股份中,3.002亿股也均处于质押状态,占所持股份比例高达97.28%。通过质押所获得的借款及融资金额共计10.32亿元,截至目前仍有7.32亿元未归还。
从新湖集团的账面数据来看,2020年上半年新湖集团整体亏损631.58万元,同期短期负债由1.27亿元1.65亿元,而货币资本由3666.21万元缩至2011.86万元,货币资本与短期借款之间的缺口由0.9亿元扩大至1.45亿元,亦可明显看出其存在短期资金短缺情况。
由于大智慧15%股权转让方新湖集团和受让方湘财股份同属于“新湖系”,这也就意味着,在本次股权转让计划中,“新湖系”对大智慧的控制权并未改变。
在控制权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若顺利完成定增,落入新湖集团“口袋”的将是从资本市场获得的13亿元现金,对比而言,这可比机构都快跑光了的大智慧股权实在多了。
而新湖集团获得转让款用向何方呢?从上述推理中也可猜出一二,这不过是缓解债务压力。以上推测也在转让大智慧的公告中得到印证,公告显示:
“新湖集团拟通过自有资金及本次交易项下湘财股份支付的部分交易对价,偿还质押大智慧股权所取得的融资借款并相应解除标的股份的质押登记状态,新湖集团将在本次交易标的资产过户前,解除质押。”
也就是说,若定增完成,新股集团将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现金转让款,此前质押取得的7.32亿借款将被还清,股权质押也随之被解除。
因此《蓝筹企业评论》认为,比起湘财股份、湘财证券、大智慧的发展难题在一系列资本运作下迎刃而解,本次定增更像是新湖集团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得以解决。
《蓝筹企业评论》曾就上述相关疑问多次尝试联系湘财股份和新湖集团,但湘财股份和新湖集团分别以“敏感时期”及“相关负责人外出”为由,并未直接回应。
因为大笔债务即将到期,新湖中宝首次遭到评级机构调低。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3月17日,穆迪公司对新湖中宝的最新评级中给出了B3评级,相较去年9月末所给维持的B2评级,下降一个等级。
这是新湖中宝12年来首次遭到评级机构调低信用评级。Wind显示,自2008年6月18日起,新湖中宝共有36次信用评级,其中绝大多数评级均在AA-以上,评级展望多为稳定。但今年穆迪公司给出的负面评级,打破了这一平衡,这也是新湖中宝第一次收到“负面”的评级展望。

此外,穆迪公司还将新湖中宝关联企业,Xinhu(BVI)2018 Holding Company Limited所发行债券的有支持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从B3下调至Caa1。上述公司所发行的债券由新湖中宝提供无条件及不可撤销担保。
在穆迪评级后,今年7月及8月份,联合资信、联合评级、大公国际依然对新湖中宝给出AA+的评级,并且评级展望依旧“稳定”。
在各家评级机构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今年新湖发债不顺使得穆迪公司的负面评级更具说服力。
2020年8月27日,新湖中宝在公告中说,公司已经获准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75亿元的公司债券。
但市场并不买账,新湖中宝首次发行债券便遭遇不顺。据公告显示,新湖中宝原本计划将第一期筹集20亿元。第一期计划以两个品种发行,分别为“20新湖01”、“20新湖02”,其中品种一期限为4年期,附第2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债券持有人回售选择权;品种二为3年期,附第1年末、第2 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债券持有人回售选择权。
但直到发行日结束,新湖中宝仅募集了8.2亿元,不足原计划的一半,品种二的发行计划也告吹。公告披露,本期实际发行规模8.2亿元,其中品种一,即20新湖01,实际发行规模8.2亿元,最终票面利率为7.9%;品种二不发行。这一利率也是新湖中宝自2008年以来第二高,最高纪录为2008年7月发行的公司债,票面利率为9%。
这次发债不顺也为新湖中宝即将大规模到期的债务能否顺利解决,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据WIND显示,新湖中宝一年内到期的债务总额为45亿元,两年内到期债务15亿元,共计60亿元。具体情况如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