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决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谁能最终胜出?历史告诉你答案!
作者:纵横十
来源:微信公众号 环球视野(ID:hqsy68)
中美的竞争愈演愈烈,谁能最终胜出?其决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试着找寻答案。
近代科学,世界科技中心经历了5次转移:
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
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
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
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
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这五次科技中心转移,作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现代科学启蒙阶段,中心在意大利;
大爆发阶段(1660~1920),其中心可统称为欧洲(英法德);
美国时代(1920~),中心在美国;
在这三个阶段里,爆发了三次科技(工业)革命:
第一阶段,无;
第二阶段,爆发了两次科技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第三阶段,爆发了一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
1660~1920的大爆发阶段,涌现了非常多的伟大科学家,很多我们耳熟能详并改变过世界的牛B科学家,都出自欧洲。
比如:
瓦特(英国)、拉瓦锡(法国)、道尔顿(英国)、法拉第(英国)、卡尔·本茨(德国)、达尔文(英国)、麦克斯韦(英国)、普朗克(德国)、居里夫人(法国)、爱因斯坦(德国)、海森堡(德国)……
成果也非常丰硕。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直接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惠国包括英法德美。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直接导致了后来发电机的问世,再加上卡尔·本茨等人发明内燃机,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带来了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
结果也很明显:
英国率先成为科技中心,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加之早期殖民的原始资本积累,直接让英国成为了全球霸主,“日不落帝国”大概是英国那个时代最为骄傲的荣誉。
接着是法国,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受惠国,在电气时代科技大发展,最为辉煌的表现是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拿破仑的横扫欧洲。
再接下来是德国,作为全球科技中心时期的德国,涌现了很多牛B的科学家,像爱因斯坦这号人物就不用介绍了,量子物理创始人普朗克,还有创造出那只既死且活的猫的薛定谔,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也是德国的骄傲。
正是那些牛B的科学家,带来了牛B的科技,从而极大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大发展,最终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带来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这老兄上台后,就开始迫害那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人,比如犹太科学家。
这期间,大量世界顶尖的德国科学家遭受了迫害,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弗兰克、薛定谔这三位,最终他们不得不流亡海外。这三位在离开德国前就已经拿到了诺贝尔奖,还有很多在离开德国后也拿到了诺贝尔奖,如亚诺·彭齐亚斯、杰克·斯坦伯格、雷纳·魏斯、弗里茨·哈伯、迈克尔·科斯特列兹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据统计,从德国出走的科学家,占德国整体的15%。
假如不是希特勒迫害,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众犹太科学家说不定就不会联名写信给罗斯福,这世界率先造出原子弹的可能就不是美国,而是希特勒。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应该是很幸运的。
德国的“狼群战术”曾令盟军闻风丧胆,天空遮天蔽日的先进战机与轰炸机也曾令对手望而生畏,不论是V2火箭、U2潜艇、以及问世有望的原子弹,都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科技。
假如不是希特勒对科学家的清洗,二战的战争进程会被改变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后便是以美国为科技中心的时代。
德国被打败后,美苏两家都火急火燎冲向德国,他们的第一紧要任务不是抢德国的黄金,而是抢德国的科学家,像后来帮美国搞出世界最强火箭“土星5号”及帮美国登月的冯.布劳恩,就是美国从德国抢去的。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强争霸,世界也逐渐开始了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太过重于意识形态,处处与美国争锋,一定要显示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于是重点发展军事科技中的原子能、空间技术,以显示社会主义的强大所在,恰恰是能带来经济大发展的信息技术被忽视。
更要命的是,苏联也对科学家进行过大清洗。比如,二战中逃到苏联的科学家本来就少,好不容易有几个,结果还被干掉了,像德国物理学家汉斯赫尔曼,就在1938年的苏联大清洗里被处决。
这样玩,谁还敢到你那里去,说不准你一不高兴,自己就被清洗处决了。
美国发展比较全面,不但在原子能、空间技术表现强势,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也表现卓越,最后成功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微软、intel、IMB、摩托罗拉、德州仪器这些公司的涌现,不但创造了巨大利益,也为美国财政带来了巨大税收,极大促进了美国国力发展。包括今天的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公司,无不为美国攫取着丰厚利润。
最后的结果是,苏联被拖垮,美国越战越强,最终成功胜出。
通过上面的时间线,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历史上,任何一国的科技大发展,都必然带来该国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从而带来其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
历史上,国家间的较量,表面上是国力的比拼,深层次则是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的比拼。
生产资料,是由一个国家体量决定的,体量大小决定了资源多寡(人力、土地、矿藏、文化、制度,等等);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科技,科技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力的高低;
所以,国家间的较量,又变成了资源比拼与科技竞赛。
历史上,法国会败给欧洲联盟、英国与德国会输给美国,既有国小体量不足所导致的资源消耗不起,另一个极为重要原因就是科技竞赛输给了对方;
苏联虽然体量不比美国差,也是因为科技竞赛输给了美国,最终导致国力不足,无法与美国抗衡。
所以,看到了上面的文字,大致就能明白今天的中美竞争,其本质是在竞争什么,彼此致胜的关键又是什么。
为什么美国要中国停止对科技企业的补贴?为什么美国玩命的封杀华为?为什么美国尝试限制中国理工类留学生的签证?为什么美国这么多年对中国实施高科技封锁并在近年来大有科技脱钩的意愿?
看懂了上面的内容,这些问题也就很容易理解。
中国的体量不比美国差(甚至更大),关键是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不能输。
从过去直到现在,作者一直在强调,我们不必同美国锱铢必较纠缠每一个细节,因为过分纠缠会耗竭自己,这是苏联留给世界的教训之一。但一定要重视科学家(最好能全球搜罗人才),一定要大力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以科技的极大发展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从而带来中国力量的不断发展并最终引发综合国力大爆发,实现对美国的“降维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