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杰:大疫之后,如何实现寡助到多助的神逆转
作者 :款项兄弟 2020-04-25 13:09:12 审稿人 : admin
前言
因为疫情的影响,普京决定延期举行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庆典。
说到二战期间的俄罗斯,很多人都会想到重工业,想到战斗民族精神。
但是,仅仅只是这两点是不够的。大外交思维占据了三位一体的重要一柱。
说到这个大外交,恰好又与当年的一场大疫情和大萧条有关。时至今日,反而更值得我们仔细回顾。其中很多道理,非常有助于我们在疫情全球化、长期化的情况下,更好地审视当下的世界。
正文
大疫后的靶子国
一战后的世界,可谓高度动荡。
先是出现了横扫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接着就是美国大萧条,引发全球性的连锁反应。
▲大流感(上图)和大萧条
在这个抢圈子的过程中,如何孤立别国,就成了大国博弈的重要内容。
树立一个靶子国,既能转移国际矛盾,又让内部民意有所发泄,还能成为对外扩张的幌子。可谓何乐而不为。
新生的苏联,因为国家体制独特,一度沦为众矢之的。成了多个国家的靶子。
十月革命后,日本就开始打着反共的旗帜,在东亚大陆扩张。
1931年,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鲸吞中国东北,理由还是集体防范苏联扩张。
▲九一八事变中的关东军
1933年,希特勒上台,树起反共大旗。获得了很多新兴强国的认可。
1936年11月25日,德、日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英法则本着祸水东引的原则,作壁上观,推行绥靖政策,期待德日与苏联先开打。美国则忙着从大萧条中恢复,乐于隔岸观火。
一时间,苏联成了最孤立的大国,西面是德意,东面是日本。再加不怀好意的英法,隔岸观火的美国,日子非常难过。
斯大林的外交魔术
为了打开僵局:
在远东,苏联通过支持中国抗日来消耗牵制日本。
在欧洲,又以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来回击国际反共产协定。
对此,英法高层心中窃喜,因为当共产和反共产、法西斯与反法西斯死掐起来的时候,就是他们坐山观虎斗的时候。
可是,1939年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苏联居然和德国结盟,联合瓜分了波兰。
第二件是苏联通过诺门罕之战重击日本,却在胜利后提出宽大的媾和条件,更利用苏德关系撬动苏日关系,提出以日本承认外蒙古换来苏联承认伪满洲国。毫不顾惜地抛弃了中国,转而和日本握上了手。
▲诺门罕战役和日苏媾和
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斯大林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转变阵营的筹码。
要很久之后,人们才知道斯大林的真实想法:
“为了达到分化帝国主义者的目的,应尽量利用周围资本主义集团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935年9月2日,斯大林在写给卡冈诺维奇与莫洛托夫的信中,清晰表达了他的外交战略——欧洲各国之间打架打的越凶,越是对苏联有利。但是,如果分出了胜负,无论谁赢,对苏联都不是什么福音。只有他们之间的打斗越持久,越胜负难分,越是对苏联有利。
而苏联要做的就是保持主动,两面下注,随时准备跳转阵营。
力争最后参战
随着德苏日关系的戏剧性改变,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联盟浮出水面!
英法美三国意识到,这个联盟一旦出现,就可以规避英法美的海上交通线,形成全新的陆上交通线,苏德日三强手牵手、肩并肩,全面肢解英法的殖民帝国,进而将美国孤立在北美。重新瓜分欧亚大陆。
只有苏联改变立场,德日的陆地战略交通线才能断绝。因为德日都是有严重内部资源缺陷的国家,一旦不能互通有无,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一时间,英法美内部也出现了讨好苏联的声音。
而苏联的做法是和双方同时保持友好关系,准备再次下注。
1940年,德国西进的同时,苏联也没有满足于只是强化内部生产,而是趁机全面调整了西部边界。
到1941年,德国和英国的战争明显已经长期化。日本和美国的战争也进入倒计时。只有苏联,占据了最佳位置,左右逢源,既可以先消灭英法,再联合美国对付德日。也可以联合英法美,收拾德意日。
上一阶段的收获,又成了下一阶段转身的议价筹码。斯大林的外交,震惊世界。
挫折中的再崛起
这个时候的苏联,可以说是如日中天。是全球战略自由度最高的国家,而且明显将成为全球最后一个参战的大国。
但是,人无完人,斯大林此时犯了一个巨大误判,那就是错看了希特勒。想当然地认为,希特勒和自己一样,也是一个极度理性的战略家,绝不可能在西线僵持的时候又开启东部战线。(详情参阅王鼎杰《二战大牌局》德国篇、苏联篇)
斯大林认为,苏德战争当然会打,但至少也要到1942年才会爆发。希特勒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在1941年6月发动了针对苏联的偷袭。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突然发动袭击
这个机会主义的袭击让苏联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从长远看,轴心国阵营损失更大。
德国陷入两线作战,日本彻底孤立。
立竿见影的受益者是英国,避免了孤军作战。
更大的受益者是美国,它因此成为最后参战大国。
逆境中,斯大林开始启动新一轮的棋局。
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国力有限,德寇强大,苏联可能随时崩溃或不得不与希特勒单独媾和。这就逼迫英美不断强化对苏援助。
同时,苏联又以此为借口,坚持在打败德国前,不介入对日战争。而且,既不允许英美借道苏联援助中国,也不允许英美利用苏联的基地对日进行战略空袭。
这样一来,英美都是既要打德国又要打日本,苏联却只打德国,同时做好关键时刻敲竹杠的准备。
后来,苏联果然在雅尔塔会议中大赚一笔,为出兵远东获取了巨大收益,成为战后两极之一。
对今天的启示
今天的世界,和当年苏联所处的世界显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疑也有很多不变。
在国际棋局中,面对突然出现的变量,如何把握单次战术行动与持续战略行动的平衡,是难中之难。
过于机会主义的战术式冒进,虽能得利一时,却往往引发更大的灾难。
德、日式的机会主义、蛮力推墙,往往两败俱伤,帮助第三方崛起。
所以,越是复杂的、持续的博弈,越强调保持主动,做最后参战的大国。
作为一个新兴强国,我们首先要避免德日化,即便遇到了短期孤立,遇到了暂时的经济困难,依然要保持冷静,要会讲中国故事,更要会讲世界故事。否则,别人说你是螃蟹,你就非要横着走两圈,只能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但是,我们不做德日,不等于其他国家不做。这个时候,要做好防范对手奇袭的准备。否则,就会像当年的苏联那样在战争初期付出巨大代价。
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上,紧盯不同梯队国家之间的缝隙,灵活地开展里子外交,才能看清关键,占据主动,抓住真正的机遇。否则就会陷入机会主义的躁动,反而为别有用心的国家所设计。
再进一步,如何超越当年的苏联,走出更精彩的战略棋局,才是更具挑战性的新课题。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