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君:警惕!疫情催生“去中国化”抬头
作者 :瑶瑶酱 2020-04-14 15:03:47 审稿人 : admin
在此之下,世界各大经济体纷纷下调经济预期。而相比较而言,中国在防治病毒上,用短暂的代价换来现在的复工率和疫情有效的控制。
很多人观海外疫情发展状况,大喊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投资的避风港,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将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企业选择中国。
然而,这种想法似乎过于乐观。
在疫情的冲击下,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一场“去中国化”的危机正在来临,逆全球化的势力正在迅速抬头,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的地位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而这场冲击,要比此前的贸易战严重的多。
01
预将企业撤离中国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于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了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万亿元)的抗疫经济救助计划,但其中有一个“改革供应链”的项目,却专门列出24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资金,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撤出中国,以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
在2435亿日元当中,有2200亿日元将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产线迁回日本本土,235亿日元将用于资助日本公司将工厂转移至其他国家……
根据日本外务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进驻中国的日资企业增至2005年的2.2倍,达到7.6万家,其中有很多企业都在中国开设工厂,比如众多的知名的日本车企和日本半导体企业。近两年随着中国内地制造业综合成本的提升,一些日资企业也开始撤离中国。
与此同时的是,4月9日根据路透社报道,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Larry Kudlow)上周四表示,一种可能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的政策是,将回流支出100%直接费用化。
“说到让企业回流的政策,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库德洛对福克斯商业新闻频道表示,“例如,可以将回流支出100%直接费用化。厂房、设备、知识产权结构、装修等。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所有相关支出100%直接费用化,实际上等于我们为美国企业从中国搬回美国的成本买单。”
这种支持力度和政策,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国内来说,本来疫情对国内的冲击已经不容小视,而如果类似日本、美国等国家制造业再撤离,对于国内的经济和就业的冲击将非常严峻。
同时,随着疫情的扩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冲击,而是一场逆全球化的势力正在迅速抬头。疫情的发生,使原本下滑的经济雪上加霜,同时致使更多的企业生存艰难和失业率大增。而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激化矛盾,西方国家的保护主义、美国的新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势力可能借机抬头。
另外正如保险业学会的刘延辉所言,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加剧,国际经济秩序将有所调整。疫情将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困难。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在维护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推动经济复苏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主的发达经济体与以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欠发达地区的摩擦可能一定程度升级并持续较长时间。
02
日本、美国为何此时强调"企业回流"
制造业回流和迁移,一直是美国、日本等发到资本主要国家所强调的一个话题,而这次疫情的爆发更加的推动了这种想法。
截止上周,美国就业数据继续恶化——610万美国人申请领取失业救济金,加上此前已经提交申请的,总数达到了1,678万人。根据彭博财经统计,这意味着美国目前的失业率已经高达15%,比上一次经济衰退期间的失业率高出5%以上。
据报道,纽约州仅上周就有35万人申请失业救济,此外,过去三周内已经处理了60万份失业救济申请,目前仍有超过20万份申请处于待处理状态。因失业人数过多,救济申请系统不堪重负而崩溃。
而此时强调的企业回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挽救正在受疫情冲击快速下滑的经济。因为回迁或者是迁到东南亚等国,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就是随着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迁出可以降低成本,也是对经济的保障。
早在此前的贸易战中,特朗普就一直呼吁制造业回归美国,让“美国再次伟大”。
2019年8月23日﹐特朗普援引1977年的一项法律,在推特上命令美国公司“立即开始寻找替代中国的方案。”
然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疫情的冲击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全球化下的去工业化产生反思。
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二战”后逐渐将工业产能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自身专注于研发、设计、文化等高附加值产业,高度依赖国际分工体系的协作。
“去工业化”是一柄双刃剑,疫情面前其物资供给有断链危险,口罩、防护服等必需品缺乏。这必促使其重新评估“去工业化”利弊,尤其是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启动与吸引回流必要的工业化项目,同时在全球谋求供应链多元化。
德克萨斯州一位名叫林恩‧伍利的作家,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就反映了对美国此前去工业化的反思:
中国生产和控制着超过90%的抗生素;中国生产大部分的呼吸机和外科口罩;中国完全有能力禁止向美国出口药品。
一念之间,中国可以使我们的药房货架像卫生纸货架一样空空如也。
现在,大多数有头脑的人都知道必须改变这一现状。
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健康小组委员会主席安娜·埃舒此前便表示:“让中国为我们制造运动服是一回事,但要依靠它来提供我们的药品供应吗?这是不可接受的。”共和党参议员乔西·霍利在2月27日提出《医疗供应链安全法》草案,目的是针对中国爆发冠状病毒而导致美国潜在的药品短缺风险,借此确保美国医疗产品供应链的安全。
03
中国,世界唯一一个全产业链的国家
从产业链分布的广度方面来看,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从而形成了一个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到可以满足民生、军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领域的需要,中国产业界藉此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成为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在西方看来,中国是从2001年加入WTO之后,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的帮助下,才开始发展和完善其全产业链结构的,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最完善的经济体,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总产值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接近30%,占中国GDP大约是1/3。
要知道,在加入WTO之前,中国只是一个经济体量1.2万亿美元的国家,经济份量连美国10.3万亿美元的1/8都不到。短短20年时间,中国已经发展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经济体量相当于美国的2/3。
因为中国制造的太多产品,实在是物美价廉,让欧美日许多原来的高利润产业都逐渐衰落和不复存在,这在世界上为自己赢得了“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号。
因此许多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修昔底德陷阱”,甚至许多发达国家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在本国经济发展的对立面,例如此前的中美贸易摩擦。
而此次的疫情,让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重视国内产业链完整的重要性。但大量企业撤离中国,恐怕不太现实。
04
世界没有第二个中国,但依然警惕冲击
国外企业撤离,能找到更好的替代中国方案吗?
从目前来看,恐怕不现实。
国际金融协会(IIF)早在2019年底曾发布过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强调说,希望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制造业基地的国家可能都会感到失望,他们要么体量太小,无法吸收中国庞大的加工和装配贸易,要么缺乏技术和供应链来处理更复杂的生产,缺乏支撑这一切的基础设施,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目前还难以撼动。
就日本而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国,总金额约为14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8.4%)。并且近年来,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一直是高于从中国的进口额。也就是说,日本一直是中日进出口贸易当中的最大受益者。
而日本企业选择在中国建厂,也更加接近市场利于企业的发展。
从美国来说,100%的补贴其回迁美国的巨大费用也只是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洛的个人建议,这巨大的费用很难在政策上落实通过。
而此时美企的回迁也不现实,因为其国内疫情仍然处于爆发期,在疫情没有有效控制之前,经济的活动也不可能恢复到正常的运转。
同时,中国既是世界工厂,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对于企业来说,生产靠近市场往往更具竞争力。
另外根据数据显示,即便是在过去特朗特再三呼吁美国企业回迁的情况下,根据数据显示,美企在华投资达到了497亿元人民币,较过去两年同期还增长了1.5%。而2019年8月底,据英媒报道的一项调查显示,2019年有87%在华经营的美国企业没有搬迁或者转移业务的计划。此外,几乎所有还在中国运营的美企均表示,中国市场上还有许多盈利的空间。
2019年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对其会员企业的一项最新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的美国企业表示其中国业务盈利,且表示其中国业务利润率高于总体业务利润率的受访企业比例从去年的38%增加至今年的46%。同时,大部分企业表示,中国业务收入在过去一年继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业务是否盈利这一调查,有97%的受访美企连续在2018年和2019年的两次调查中表示盈利,而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高比例。
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美企业纷纷选择落户中国:美国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决定出资100亿美元在广东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在2019年1月动工,在2019年年底正式投产;福特宣布未来五年,在中国投资114亿用于研发,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忽视疫情之下的这场“去中国化”危机。
05
中国该如何应对?
正如全国政协常委葛红林所言:“不能天真地认为,中国防控疫情和快速复工复产的成效,会导致世界产业链的中心向中国转移。而应理性地认识到,疫情之后,发达国家对各自产业链痛定思痛之后,将加快弥补和完善各自或区域化的完整产业链,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国化。”
中国对于疫情和“去中国化”的影响而言,司南君认为,对内首要的是保就业,目前许多人都在谈刺激内需保经济,要知道,如果没有就业作为前提条件和保障,后面的一切都免谈。那么,保就业就要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活下去才是根本。只有国内经济企稳活跃,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来吸引外企。
对于外资,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顺全球化”,以更高的质量,更优质的服务、更快捷的方式来确保全球份额的稳定。
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的分工协作都符合经济学原理,其目的是发挥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降低全球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顺全球化的具体举措,就是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则、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等。
同时,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开放度、放松管制、完善诚信体系等,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想方设法进一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而这方面,不能只靠政策优惠,而是靠深度改革和开放。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