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老枪:猛药、收割、转嫁……旷世危机下的资本杀戮
作者 :无力欢颜 2020-04-10 21:00:39 审稿人 : admin
成功的地产商,有三任娇妻的特朗普大官人,救市的办法简单粗暴:
大郎,起来喝药了。
2008年,中国为了抵挡金融危机,出台了四万亿刺激政策。
美国如今连下猛药,意图将危机转嫁出去,让全球人民为其买单。
不过,是药三分毒,不仅治标不治本,可能还有极大的副作用。
时移世易,全球人民如同过去逆来顺受?还是会终极反抗?
1
疫情蔓延至全球以来,美股四次熔断,原油、黄金争先恐后下跌。每天,都在见证历史。
就连巴菲特都说:“活了八十九岁,从未见过这种场面。”
同时,美元指数飙升,现金为王,美元流动性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时,美联储站出来,举起零利率,无限QE的大旗,企图让大家把钱拿出来流通。
特朗普也坐不住了,大手一挥,签下两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让美联储加紧印钞。只要能拯救美国经济,钱不就是纸吗?管他今后会怎样?
两万亿还只是托底,美联储还将再拿出四万亿美元流动性以稳定金融市场,美国经济刺激计划,或将扩大至六万亿美元。
先不说这项政策会带来什么恶劣影响,它就真的能把美国经济从当前的恶劣局势中拯救出来吗?我看,也不尽然。
看看疫情,每天三万的增长,确诊人数直指五十万大关。
美国急需各种抗疫物资,却因为去制造业和供应链中断无法自给自足。
疫情难以缓解,再加上服务业占比巨大,航空、餐饮、旅游萎靡不振,前有狼后有虎,扔出去的两万亿,不过是一块小小的肥肉,基本算是打了水漂。
要想堵住这张深渊巨口,能怎么办?只能往里面砸更多的钱呗。两万亿仅仅是开始,有了两万亿,接下来就有可能是二十万亿、二百万亿,经济没有缓解,大官人和美联储决不罢手!
但依靠砸钱的办法,就算能解决美国目前的燃眉之急,也必将给以后埋下祸根。
更多的国债背后,是更大的赤字。美元的信誉,在一次一次货币放水中衰弱。
如果财政上的巨大缺口补不上,美元的信用就会决堤。
2
美国人并不是生来就拆东墙补西墙的。
回顾历史,上世纪四十年代,通过采取战时经济管控,美国才彻底走出经济大萧条的困境。
那时的美国,是真正凭借自己的动员能力与生产能力,走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1941年12月,珍珠港遇袭,美国彻底加入二战。
攘外必先安内。于是,罗斯福第十四次坐在总统府的壁炉边,向人民亲切对话:战争开始了,为了打胜仗,我们自由的美利坚,也必须搞一搞计划经济了!
老百姓的生活所需,必须凭票据按分配量购买。
西部地广人稀,几百个军工厂先建起来。
服装厂改产军服,汽车、电冰箱,甚至打蛋器统统暂停生产,流水线全部要用来生产武器。
政府成了全国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同时也是重要工业产品的唯一买家,如果不纳入国家生产计划,企业拿不到原料,无法生产。
至于怎么支付企业生产物资的费用,当然是发行国债来抵欠款了,等仗打赢了,还怕没有钱吗?
就这样,美国的军工生产就像开了火箭一样连连增长。
除了供应自己的作战需要,美国还将这些物资卖给其他参战国家。到了1944年,同盟国所用的作战物资60%是由美国生产的。
这些物资可不是白给,英国、法国在战争中焦头烂额,根本没时间细想,只能任凭美国狮子大开口,高价进口美国物资。
就这样,一船船武器从美国运向各国,换回的都是成吨成吨的黄金。
1943年,按需供给结束,自由贸易恢复,美国人又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资本家脸上春风洋溢,仿佛经济大萧条的寒冬,从未来过。
而其他国家还在战争中苦苦支撑,缺兵少粮。美国大兵不爱吃的斯帕姆罐头,成为盟军的最爱之一,苏联士兵同样爱不释手。战后美军丢弃的火腿罐头,还让韩国名菜“部队火锅”出现了。
1944年,靠着民主兵工厂,世界霸主地位初显的美国趁热打铁,找来44个政府的经济特使开会,搞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定下了黄金35美元1盎司的价格,也决定了从此以后世界贸易都用美元结算。
各国特使心有不甘,却苦于美国财大气粗,手里还攥着世界上75%的黄金储备量,只能含泪点头。
二战结束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重建,靠着美元=黄金的概念加深了欧洲对美元的依赖,欧洲大肆进口美国货。
美国的战时经济是极为成功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当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刺激了生产,也刺激了财政,从而让美国狠狠薅了一把世界人民的羊毛。
二战之后,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处于巅峰。
特朗普其实一直非常希望,美国能够再次进入战时经济模式,这种想法,在去年中美贸易战伊始,便露出端倪。
但美国的权贵和资本家们,并不买账。
美国人靠美元轻松赚钱已经太久了,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美国人又怎么情愿沉下心去发展工业呢?
3
二战之后十几年,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增加和美国黄金储备的减少,美元和黄金的挂钩渐渐支持不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但由于美国当时极为强大,美元也关联着石油、有色金属等众多大宗商品,美元始终是世界最强货币。
世界人民敢怒而不敢言。
与黄金脱钩后,美元成了美国人的特权,它不再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成了脱缰的野马。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无限印刷,然后用钱生钱。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人就在去工业化的道路上开始放飞自我,也开始了其薅世界人民羊毛的时代。
我们简略的将美国人薅羊毛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废纸变黄金。
大家应该都有一个固有印象,那就是美国物价低。
同样月薪一万的生活,可能你我他生活拮据还每月都是月光族,但人家美国人民,吃香喝辣还有富余。
主要原因,便是美国物价低廉。作为一个曾经的美国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超市零食随便买,排骨两块一斤,衣服二十一件。最基本的租房,在辽阔的中西部地区,也是几百美元的租金一个月。
然而,美国的劳动力是非常贵的,之所以物价这么低,原因是,美国的这些商品都是从世界各地廉价进口来的。
首先,世界各国为了进行重大贸易活动,必须大量兑换美元。为了兑换美元,则只能拼命生产产品卖给美国。
特别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为了在出口中拥有竞争优势,还得把价格一压再压。
这样一来,美国人民就能在踩在世界人民的血与汗上,大肆消费这些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黑洞,需要的成本仅仅是大量印钞。
第二步,通胀转移。
你肯定要问了,印那么多美元,难道不会导致美国的通货膨胀吗?
当然不会。印出来的美元流通到世界各国,于是通货膨胀,也悄悄跟着被转移到了其他国家。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发展中国家跟美国兑换了大笔美元,这笔钱一部分用来进行贸易,购买石油、钢铁从而进行国家建设,另一部分则是用来买美国国债,以此赚取利息。
而美国人拿到这笔钱之后,再将它投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进行投资,投资去哪?搞建设收益太慢,当然是投入房地产和互联网等暴利行业。
而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用产品换来了钱,自然也要拿去投资,投去哪?还是房地产和互联网。
就此,发展中国家房价越来越高,互联网公司市值不上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公司,实则这一切,都是美国通货膨胀的转移。而这其中,美国依靠投资国外资产赚的钱,远比各国购买美国国债赚的利息多多了。
第三步,终极收割。
羊毛已经薅了两层,但还不够,于是美联储开始加息了。
美元开始回流至美国,各国货币都会被抛售,市场上的美元变得“稀缺”,美元自然就要升值,其他国家货币贬值。
这样一来,其他的国家通货膨胀更严重了。
同时,资本逃离后,房地产一下变得一文不值,股市也一蹶不振。曾经那些闭眼一头扎进金融市场的本地投资者,这才惊觉自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但此时,他们都已经被薅掉了三层羊毛。
美国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碾压了拉美许多小国的经济,导致了1979年开始的拉美金融风暴,巴西、智力、阿根廷、乌拉圭等国无一幸免。
当时的拉美人民沉醉在一夜暴富的美梦中,直到泡沫破碎,金融市场崩盘,留下了疏于发展的工业现状和大量倒闭的本土企业,还有侥幸在房市中发财的富人和失业的贫苦人民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巴西著名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热衷于描写巴西社会现实,他的电影里总是有生活陷入窘境的中产阶级,因为房地产而暴富的商人。社会阶级的矛盾尤其尖锐。绿色的美丽土地上是灰色又有些破败的城市。
仿佛这个国家,至今都未走出经济衰败带来的阴霾。
九十年代,美国用同样的方法催生了亚洲金融风暴。
最先遭殃的是位于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
这一类国家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极大。
例如泰国,泰铢的涨跌并不由本国政府决定,自身的美元储备也不充足。
所以,当美元指数骤然升高的时候,泰国第一个倒下了。
泰国倒下之后,菲律宾、马来西亚接连成为众矢之的。一夜之间,货币汇率大跌。
接着,战火蔓延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再到韩国、日本,大批银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最后甚至波及到了俄罗斯。
其中日本的遭遇尤为严重。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作日本的Go-Go years。凭借着汽车、机床、芯片等产品成为了经济贸易强国,同时,还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债主。
美国人依旧是慢慢的注入泡沫,让日本逐渐沉溺在海市蜃楼中。
1986到1992年,是日本经济泡沫诞生及亢奋期,1988年末,日本全国土地总价是1842兆日元,当时对应的美国土地总价为403兆日元。
简单来说,一个日本可以买下4个多美国。
1992年到1997年,则到了泡沫的破灭期。一家家日企破产,企业收购的昂贵资产,都被低价卖出用于抵债,这其中包括在纽约、上海等地购买的许多办公楼。
美国不仅靠薅羊毛的手法打压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同时还在2008年成功转嫁了次贷危机。那一次,同样也是一人犯错,全球各国一起买单。
在美元的加速“出逃”下,包括印尼、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和泰国等5个国家的货币受到了汇率大跌的影响。
今年迄今,印度卢比的汇率跌至纪录新低;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至少下跌11%和8%;印尼盾的汇率创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
如今美国再次放水作妖,先是两万亿,接下来二十万亿,二百万亿,承受后果的仍然会是其他各国。
这波先把你哄上天,再重重摔在地上转身离开的行径,像不像我们都遇到过的那个渣男/渣女前任?
但美国实在做过太多次渣男,伤了太多人的心,天下苦美元久矣。
4
每逢危机,美国总是用这种大水漫灌的方式来应对,只管解决经济枯竭的表象,既不理会根本上的病因,也不管后续是否引发洪水滔天。
虽然说招不在新,管用就行。我相信,美国利用他的惯用手段,也能成功度过这次的危机,但这一切,终将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美元的信誉。
世界人民还会选择继续相信美元吗?
各国政府及央行都开始动作,企图逃出这种被美元挟持的困局。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俄罗斯等国便大量抛售了美国国债。
同时,各国也在积极研发央行数字货币。
这次QE之后,欧盟、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出台政策,最大程度维护自家货币的稳定。
中国为了维护人民币稳定、增加人民币流通性也采取了行动,中国央行也宣布于3月26日在香港发行2020年第三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6个月,发行量为100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中国央行今年继2月13日发行第一期和第二期中央银行票据后,第三次在离岸市场发放央票,3期累计发行400亿元。
许多投资者在失去对美元的信任之后,也纷纷转投中国国债。
在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年间,我们也曾好几次身陷经济危机的囹圄中。
中国在不断试错中修正道路。
过去也付出过代价,几次GDP增速放缓、失业率增高以及房价的高居不下。
但是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有在几次美联储降息、各国放弃自家货币的时候,咬紧牙关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也有沉下心来发展基础建设、研究高新技术的时候。
这一次,当其他国家仍在忙于应对居民出行限制及经济放缓所带来的冲击时,中国也已经在着手推动疫情之后经济和社会的复苏。
相比之下,中国应对危机的方式更为稳健。其实,越是在危难中,越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一点,可能有一天,中国用自己的方式也能走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人民币,说不定会是下一个美元。
而美国呢?
美元地位下降、新冠病毒肆虐,美国政府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若迟迟没有作用该怎么办?
4月4日,美国政府突然向伊朗发难,声称,伊朗圣城旅输出海外革命,指使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对美国军事基地不断发动袭击,如果伊朗再不知道收敛,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遭遇袭击可能是真,但这次事件会不会是一个契机?甚至是一个借口?
一个让特朗普发动战争,从而进入战时经济的借口。
战争一旦发生,美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可能真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将会是谁的机会?又会是谁的丧钟?
全文完。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