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蛋姐:​互联网大厂抗疫纪实:谣言满天飞,谁来破此毒?
作者 :带泪梨花 2020-02-09 16:10:58 审稿人 : admin
到今天,疫情已经持续半个多月了,我们所有人也都在密切地关注着疫情的进展。
这么多天里,最让我感到紧张的是两次:
最近的一次是1月31号深夜,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因为一条没有讲清楚的新闻,纷纷走上街头排队抢购双黄连,许多药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队。
网上双黄连瞬间脱销,就连兽用的双黄连都卖空了。
讲得明明白白不要集聚,却硬是在冬天的深夜里集聚了起来。
一条假的消息,就能引起如此盲目的群体行动,可见许多人已经慌了。
更早的一次是1月30日,协和医院物资告急,医生们直接越过红十字会在微博上向网友们紧急请求支援。
“不是告急是没有了!”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见一线物资紧缺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说疫情是一场战争,这两件事就反映出两个最难攻克的堡垒:惶惶不安的人心,前线紧缺的物资。
然而对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我们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待在家里,每天和想出门的欲望搏斗。
其实,同样是在家里,有一些没有奋战在第一线的人,也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作着贡献,在我们的朋友圈和微博上来来回回地刷屏。
那就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互联网人。
比如,当双黄连的消息引发抢购热潮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腾讯医典第一时间发出的质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是体外实验,是否能在人体真的见效,还需要临床实验提供证据。
在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暂未对该药进行推荐。
看完这一篇清晰有力的解读,我立马转发给了父母,劝他们不要冒险出门。
而在距我1200公里的武汉,大量物资囤积在红十字会的仓库,离医院就剩“最后一公里”,医生们竟然难以拿到。
站出来解决问题的,是菜鸟。他们用自己的绿色运输通道,将九省捐赠的物资直接运送至武汉协和医院,暂时缓解了物资的紧缺。
看到前线医护人员有物资了,每个人的心里都得到了安慰。
这些都是互联网人的高光时刻。
在这次疫情里,互联网大厂也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提供深入人心的服务。
这些企业真的在做实事,利用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资源,解决了很多问题。
刷一刷新闻,就可以看到36家互联网头部公司共计捐款39.7亿元,是捐款最多的那一批。
他们还可以利用AI技术,直接给出实时的人口迁徙数据,让整个疫情的传播路径清晰可感,为疫情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图:腾讯推出的人群迁徙态势感知平台
这些让我既感动,又觉得振奋。
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停工,全社会都仿佛被按下了停止键,互联网大厂的很多员工却相反,进入了不眠不休的加速状态。
1.物资,危急
1月底,武汉告急,一线医护人员物资紧缺。
紧接着,疫情开始扩散,黄冈告急,孝感告急,全国多地都开始请求物资支援。
然而恰逢春节,工人放假,产能一时无法恢复。
医护人员已经在反复使用防护服和口罩,如果物资继续供应不上,将有多少医护人员被感染?
而医护人员多倒下一个,就会有更多病人看不上医生,住不上院。
不仅是紧急,而且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安全,早一天做出反应,送上物资,前线就多出一份希望。
互联网大厂们迅速响应。
打响第一枪的,是腾讯。
1月23日,武汉封城。
1月24日,腾讯公益基金会率先捐赠了3亿抗疫基金,到现在腾讯已经累计投入了15亿战疫基金。
腾讯之后,大厂们也纷纷跟上,字节跳动捐了2亿,美团捐了2亿,阿里巴巴拿出了10亿。
1月26日,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发布会上表示,防护服、口罩这一类的物资特别紧缺。
1月28日,腾讯已经把50万个口罩送到了武汉,送到了一线医生的手上。
更早一点,在1月27日晚上,腾讯已经在英国抢购到了3.2万件防护服。
但是洲际航班减少,没有飞机能把它们带回来。
他们立刻与民航局和驻英大使馆沟通协调,29日早上这批防护服顺利起飞。
30日6点50分,物资到达浦东机场,迅速清关。
30日晚上8点,腾讯的包机就到达了武汉天河机场,在那里等待的是焦急的武汉协和医院的院长。
为了捐赠物资,一日之内跨越时差和国界,联系全球供应商抢购防护服,两日之内,与民航局和大使馆沟通完毕,联系到飞机运输。
为了节约时间,货物到达浦东,上海海关的绿色清关通道就已经准备好了。
没有一秒钟耽误得起,没有一秒钟被浪费。
效率,是互联网大厂的生命。
阿里、京东,原本就有自己成熟的物流体系,为抗疫开辟出了一条绿色通道。
2月1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决定捐出100台制氧机。24小时之内,京东物流已经将制氧机已经送到了武汉汉口医院。
钟南山院士亲自手写了感谢信。
阿里有昼夜不停的物流铁军,将九省捐助的物资直接送到协和医院的手上。运送货物的司机们也是星夜兼程,“连水都不敢多喝”。
看着这些作为,我突然生出了一股热血上头的激动。
平时大家各自做自己的生意,一到了国家召唤的时候,立刻临危受命,自动自发,成为了国家抗疫机器上的一条传送带,一个齿轮轴承。
这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在一瞬间就被激活了。
2.信息,克敌制胜
运送物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仗。
那么对抗谣言,就是在每个人心里打的无声无息的小仗。
小,难以捕捉,反而更难打。
最近的每一天,都有无数不知真假,没有来源的信息在微信群里飞速流传,刷微博看到的消息也是一会儿一个反转,没有消停的时候。
普通人跟着一会儿惊喜,一会儿愤恨,一会儿恐慌,被乱七八糟地搞到想崩溃。
那一段时间,其实我也恐慌过,迷茫过,被各种消息打得不知所措过。
人心惶惶,你我同感。
如何应对?
拥有巨大信息流量的互联网大厂们,简直是联合起来搞了一场信息大爆炸。
从过年以来,每天都有关于疫情的推送不断传到我的手机上,从几乎所有入口都能看到疫情的新闻报道和实用信息,实时数据24小时不停歇地更新着...
——想要稳住人心,就得把信息传播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第一击,要打时效性。
应对谣言最好的方式,就是透明。
丁香园进行了实时的信息播报,实时公布统计数字,提供每位感染者的资料,感染和救治情况都介绍得清清楚楚。
微信、头条,各类平台也都有专门公布疫情信息的频道,内容更新都是以秒为单位的,就连快手都已经进行了几百场疫情直播。
对用户基本是全方位的覆盖,对信息全天实时更新——他们能做到这些我倒是一点都不意外,信息传播是互联网公司的主场嘛。
这种高度透明的信息,也确实有效,减少了很多我心里的迷茫和猜疑。
最近,看着治愈人数一天天增加,我的信心也开始一点一点增强。
第二击,打真实性。
权威的信息在更新,各种没来源的消息和爆料也在不断爆发。
普通人根本没有分辨的能力,越吓人的,越想要相信,越离奇的,越广泛传播。
互联网不仅要传播权威声音,还提供了专门的打假平台。
我这两天常看的一个打假平台,是腾讯新闻上线的较真平台。
辟谣辟得非常清楚,更新得也很及时。
是真是假,一锤定音,没有什么模棱两可的余地。
有时候看完辟谣,回过头想一想,自己竟然会被这种没谱的东西唬住,还有点想笑。
笑完,人心也就稳下来了。
第三击,要打精准性。
原本我以为,互联网公司们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结果前几天,我朋友圈又被一个小程序刷了屏: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
可以查询到这么精准的信息,我也觉得很惊喜。
有没有和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自己查一查,也能放心一些。
类似的还有一个“发热门诊地图”,可以直接搜索到附近的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
最需要的信息,直接精准提供,这些措施的确做得很漂亮。
3.民生,安心
十几天的宅家生活,除了不能出门,我倒觉得对我的影响不大。
还能和朋友一起吐槽在家多无聊,还能在朋友圈晒晒自己追的新剧,因为在家太闲还把猫又喂胖了一斤,对上班竟然还有一些谜之期待。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照旧进行。
最让我觉得“如常”的,就是还能用美团和饿了么叫到外卖,每日优鲜也能买到新鲜蔬菜水果,甚至还能比平常送得更快一些。
能吃上饭,就对明天的生活没有恐慌。
当我跟朋友聊到点外卖时,他们统一的反应都是:“你还敢点外卖?!”
当然敢。
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吃上饭,在全国大部分人都停工的时候,已经有一半的外卖员已经复工。
美团推出了“无接触配送服务”,只需要备注就能不同外卖员接触拿到外卖。
为了避免感染,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比如规定外卖员不能进医院,避免沾染病毒,只能把外卖放在医院门口。
饿了么还联合多家餐饮品牌推出外卖“安心卡”服务,一张小小的卡片上写着菜品制作者和外卖员的健康数据。
这些看不见的严格和努力,才让疫期的我们能够“如常”地度过每一天。
现在最紧缺,也最急需的民生服务,是医疗。
不能出门,就算出门也不能去医院。
疫情之下,医院成了最危险的地方。根据网上的消息,肺炎患者在医院门口排长队看不上医生,而普通患者更不敢冒着感染风险去医院。
如何看病?
线上问诊,应运而生。
微医集团成立了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呼吸中心,通过线上问诊服务,累积有2.3万余名持证医生,为上百万病人提供了服务。
如果这百万患者都涌到医院里,那场面不敢想象,恐怕没有哪家医院能够支撑得下去。
不只是微医,企业微信、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好大夫等平台都有在线问诊,提供免费义诊和心理咨询,他们联合起来能够服务的总人数难以估量。
这是互联网才能实现的。
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既留出了宝贵的医疗资源给重症患者们,也减少了普通人受到感染的风险。
在大家的传统意识里,衣食住行这些问题都应该等待政府来解决。
但是在武汉,为一线医护人员配送饭食的,是盒马生鲜的专门送餐团队。
组织交通送医护人员上班的,是高德地图组织的公益志愿者车队。
甚至还有一批很少被人关注的群体,互联网人也默默承担起了对他们的照顾。
他们就是流浪在外省的湖北人。
封城之后,有家难回,一群身在外地的武汉人第一次遭受到了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待遇。
身份证号、车牌号、电话号码证明他们是“武汉来的”,立刻成了酒店拒绝他们入住的理由。
随着疫情扩散,武汉扩大成了湖北。有人连续被8家酒店拒绝入住,有人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找不到地方睡一觉。
为了安置这些人,腾讯推出了一份“温情中国温暖湖北”计划,在全国为湖北旅客推荐可安心入住的酒店。
互联网散发着温度。
4.希望
灾难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
17年前的非典,是京东的转折点。
当时受到疫情的影响,京东十几家门店生意几乎冻结,资金只够支撑3个月。几乎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刘强东尝试在论坛上打广告卖产品,竟然积累了下了一批电商客户,开发出一条线上销售的新模式。
12年前的汶川,也是互联网公益的摇篮。
当时,互联网公益平台刚刚出现不久。由于汶川灾情,人们都有一腔捐款捐物的热血,当时腾讯公益的救灾项目一上线,就迅速筹款2300万,创造了互联网公益的一个惊人记录。
这一次的疫情,又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新机会?
这一周来,还是互联网大厂被推到聚光灯下——大家都已经体验过线上办公或在线上课的感觉了吧。
当全国各地延迟复工的消息上线,腾讯立刻就推出了支持300人同时开会的腾讯会议,加上微信、企业微信,QQ,腾讯文档,组成了一个云办公全家桶。
考勤、办公、开会,基本实现了和在办公室差不多的效率。
人在哪儿逐渐成为一个不再重要的元素,不论在武汉还是在北京,全都能同步,实现了真正的“天涯共此时”。
还有阿里的钉钉,华为云welink,这些办公平台在上线的时候,恐怕自己都没有想到,竟然会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承担起如此重要的角色。
在困难里积极寻找出路的人,不会那么轻易被打垮。
这一次的互联网大厂让我看到,科技,始终在走向新出路,创造新希望。
科技一直在第一线。
疫情来势汹汹,焦急的武汉市民几乎打爆了市长专线。
为此,京东让人工智能技术替市长专线接电话,AI自动解答问题,提供信息。AI接线员上线当天,就接了25万通电话,远远超过了人工接线员的极限。
这是更灵活的工作模式。
药物研究的工作也同样紧迫。
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两家研究所,如今正在进行着新冠病毒药物筛选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机运算,听说这一消息,腾讯向两所实验室免费开放了云超算能力,极大地缩减了研究所需要的时间。
这是更高效的工作速度。
一直都有人问,这次我们应对新冠,和17年前我们应对非典,又有多少进步呢?
我想,这就是巨大的进步之一了。
科技产品已经把很多工作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互联网节约了线下的资源,提供了高效率的服务,最广泛地传播了信息。
科技向善,总有一些众志成城的力量,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怎么变好的。
相信未来,总有一些积极努力的身影,让我们对明天生出希望。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