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民心上升期,看国家向心力产生的影响因素!

作者 :ヤ洃冭誏 2020-01-14 14:15:18 审稿人 : admin

来源公众号:凯申日记本
微信ID:changtalk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概有三次较为明显的民心上升期。


第一次是刚建国的那段时间。旧社会的如麻兵匪、反动会道门、各种盘剥、土豪劣绅被清理,直接导致千年以来因为政权不下县而产生的“外包食利阶层”被清除,政府直接面对广大底层人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加上共产党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力,有能力修建各种工农业基础设施。这样,无论是在生产力层面,还是社会矛盾层面,都有了明显改善。对外,在朝鲜逼和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一扫百年来的颓势。

建国以前,很多人生孩子是不去医院的。我姥姥1949年之前生过四个孩子,都没有去医院,只活了两个。1949年生第5个孩子的时候,第一次去医院,此后出生的几个孩子都没有夭折。

虽然生产力水平一会半会不可能提升很大,但已经能让很多从旧中国过来的人,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这个新生的国家是有前途的。

这次上升期的民心提升幅度,也是历次以来最大的。


第二次是1978-1984年左右。社会管制明显松动,高考恢复,个人机会增加,社会上的文化产品增加,同时粮食产量也逐年提高,很多消费类产品的供应也明显增加。很多人家里第一次买电视机,就是在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过去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新的社会矛盾还没有来得及体现出来。同时个人消费类产品的供应又增加了。因此几乎所有阶层的生活质量都有提升。

不过,1978-1984这次,”比过去强“的红利,几年内就逐渐释放完了,进入了缓慢增长的平台期,而”比别人强“不但还远未到来,反而是明显落后同时代的西方甚至港台的。因此,当”比过去强“的红利释放完而变成”天经地义“之后,加上”比别人弱“的因素,此后又产生了下滑。


第三次是2013年之后。大规模反腐让很多基层群众也直观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风气改善。同时六十多年的“厚积”逐渐等到了“薄发”,以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大型消费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出国游开始爆发。此时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开始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能享受到而西方人反而享受不到或者性价比不如国内的产品。同时,由于新科技革命迟迟未来,中国的崛起就同时意味着西方的资源占比下降,西方社会也出现各种问题,这又反过来打击了西方的形象和“普世价值”的神圣度。使得过去被认为是笑话和自欺欺人权宜之计的“中国特色”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被人重新理解并加以肯定。

就我个人感觉,建国七十周年的氛围明显比六十周年时要好。

第三次的民心提升幅度与前两次相比,也是最小的。但这个阶段还没有最终完成,后续仍然有可能继续发展。


总结这个三个时期,虽然产生民心上升的因素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个人感觉上的进步。注意,是“进步”,而不是“好”。是相对意义上的提升,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


什么意思呢?


设想一下,以《临高启明》为例,元老们把归化民拯救于水火之中,让他们享有的那个时空的土著很难享受到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他们会感激涕零,会誓死忠于元老院,会为了保卫革命果实而和各种海盗、明军战斗。


但他们的下一代呢?如果习惯了这种生产生活水平,就会把这当成天经地义,天然存在的东西。这个时候除非你能给他们进一步的物质或者精神提升,否则他们的“感激”就会消退。当然,由于同时代的临高生产力远超大明,他们虽然“感激”会消退一些,但仍然会有相对于其他土著的“骄傲”,这同样也能产生对元老院的向心力。


而新中国的舆论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比这更不理想。第一次提升之后,虽然已经比旧社会强了很多,但相比同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太多值得骄傲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还明显落后。因此,当新的一代人“习惯”了第一次提升之后的成果,他们就会把这当成“天经地义”,而不再会有“感激”,反而会看到西方的发达,从而产生“是不是当时走错了路”的感激。


这个时候,除非你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到超过西方的程度,把这种向心力转化为“骄傲”模式来固定下来,否则他们就会一直有这种“道路不自信”。


什么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啊,就是这样的(战术后仰)!在“生产力有所发展而有发展不足”的社会阶段里,人民是否能产生对道路的向心力,更看重的是相对的物质水平,而不是绝对的物质水平——要么比别人强,要么比过去强。


“比别人强”产生的向心力要更加稳固一些,“比过去强”也能产生不错的向心力,但是有风险,因为一旦进入停滞阶段,“比过去强”向心力就可能消失。


而且,这种停滞不一定是客观上的停滞,也可能是主观意义上“认为”的停滞。比如建国之后,很长时间里采取的是高积累、低消费的策略,这本身对于落后的、刚刚摆脱多年战乱、急需现代国防和工业化的中国而言是正确的,如果看工农业数据,也是明显上升的。但是这种上升产生的成果很大一部分被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所吞没,留给消费的不多,也就造成了“x年不涨工资”的局面。这个时候,建国初期的一波提升带来的主观感受已经过去,新一代年轻人无法亲身感受到旧社会的罪恶(已经被消灭了嘛),又加上主观感受上的物质消费停滞,再加上外部西方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带来的狂飙突进的对比。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道理是通用的,放在台湾问题上也是一样。搞“穷统”,不一定要把台湾弄到菲律宾的程度才算时机成熟。台湾人的感受,不在于绝对意义上的生活水平,而在于相对意义上的生活水平。只要让他们感觉到大陆的生活比他们强,他们自己过去的生活也比现在强,并且这个趋势一直在深化,持续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受不了。这个时候的绝对意义上的生活水平,不需要到“吃不起饭饿死”的程度,就可以让台湾“被解放”、“求解放”的社会心态产生了。


●☛█▼▲豪仕法律网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