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失败已成定局:美国再造“华为背景论”,傲慢作态令人喷饭!

作者 :无力欢颜 2020-01-03 19:15:08 审稿人 : admin

作者:戎评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弱小和无知,都不是生存的阻碍,傲慢才是

——刘慈欣.《三体》


2019年12月27日,华为美国分公司首席安全官安迪⋅珀迪受邀全球知名财经媒体——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演播室。

一头是华为美国公司首席安全官;

一头是对华为持绝对偏见的美国媒体;



按理说,这种堪称“水”与“火”的奇特搭配,本不该在如今这样的情势下产生多大关联的

——在美国政府的政治封杀与美国媒体的蓄意引导打压下,华为公司不仅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早已“清零”,随着今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以政治手段对华为美国供货渠道进行限制,华为启动“备胎方案”成功“去美国化”7个多月以后的今天,无论是美国的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抑或是这家完全脱钩美国的中国公司,两者之间本不该产生任何联系的。


然而,CNBC邀请了华为美国分公司首席安全官安迪⋅珀迪,而后者同样也接受了CNBC的邀请,作客演播室....

双方,为了同一件事!


驴唇马嘴:“美式逻辑”令人喷饭!


事情还要从美国分公司首席安全官安迪⋅珀迪受邀作客CNBC的三天前讲起:

12月25日,美国知名新闻媒体《华尔街日报》在美国政府及民间数月以来对华为“找茬无果”的大背景下,另辟蹊径以中国合法政策性产业制造补贴入手,再次大造“华为背景论”!



《华尔街日报》说了啥?简单的说,其实就两点:

1、华为提供的产品价格比竞争对手成本价低30%;

2、中国地方政府对华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减税和土地优惠;

戎评相信,看到这里大多数读者的脑袋一定是懵的

——对于早已习惯了中国制造打破垄断白菜价以及各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目的,为中外资本减税供地等基本操作套路的吃瓜群众,似乎并不能从《华尔街日报》的所谓事实中,感觉到丝毫不妥....

然而,对于这种我们早已习惯的“常规操作”,《华尔街日报》却并不这样看。

在《华尔街日报》25日那篇名为《国家支持铺就华为全球崛起》的点名文章中,一个堪称脑残的逻辑,令人“喷饭”

——因为华为产品价格比美国同类产品成本低30%,所以有理由怀疑其拥有市场盈利以外的资金渠道;

——因为地方政府对华为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减税和土地优惠,所以可以认定华为的外源资金渠道来自于此!

当然,荒谬不仅于此:

在自我推断无证据成立以后,《华尔街日报》更是进一步的对他们眼中接受外源资金的华为股权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臆测,而在毫无根据的750亿财政资金补贴的谎言捏造下,民企华为,在美国人眼中竟然成了可以与三桶油齐驱并进的“国字头”....


显然,《华尔街日报》的此篇文章又是一篇“中国行,我也应该行”的无脑典型。

在戎评看来,他们与其苦苦诘问“华为何以做到同类产品比竞争对手低30%”,还不如问一下美国制造业为何大规模外逃,还不如问一下美国特斯拉搬迁中国上海,为何能够享受1125元/平米的厂房土地超值优惠,为何能够享受入榜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名单!

谁规定了必须以美国为标准?

如果中国同样抱有同样心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美国产品价格比同类中国产品成本高30%,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美国产业制造环节存在重大集体贪腐!而接受了他们口中所谓“外源性资金”的美国特斯拉,是否也应该对其股权归属进行质疑,美国的特斯拉,难道就成了中国的“国字头”?!

可笑否?

可悲否?

然而,就是这样荒谬至极、驴唇不对马嘴的垃圾推断,在《华尔街日报》刊发之后的短短两天时间里,却受到了美国全行业新闻媒体的热捧,在美媒跟风而上的“自嗨”中,民企华为顺理成章的在美国人眼中成了“国字头”、而在各种阴谋论的捏造臆测中,美国社会舆论再一次老调重弹的回到了“中国5G威胁论”上!



华为不发声,美媒将之视为“默认”;

华为发声,自主媒介渠道遭到蓄意封杀,除了接受邀请作客CNBC辩白以外,别无选择;

然而,摆出“客观公正”姿态的美国媒体,又是怎样一副嘴脸?

2019年12月27日,华为美国分公司首席安全官安迪⋅珀迪受邀作客CNBC演播室。

访谈一开始,还不等提问安迪.珀迪,CNBC主持人便开场定调:《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报道,“堪称年度新闻”....

这是什么意思?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一场有关“咸豆花还是甜豆花好吃”的正反辩论赛,还没开始,主持人开场即定调“咸豆花好吃”!

毫无疑问:其实从这一刻开始,整场访谈辩论已经丧失了意义。

但是,华为美国分公司首席安全官安迪⋅珀迪选择了坚持,明知辩论注定“失败”的他,要向世界展示美国媒体的无耻!

华为有没有剽窃“知识产权”?

华为安全官:没有任何一个法院裁定华为剽窃知识产权,而很多文件也显示,华为并没有...

CNBC:这个话题已经不需要讨论,你替华为干活,而他们明目张胆地剽窃各种知识产权,这太明显了。如果反驳的话出自华为人士之口,听上去太无力了。

华为安全官:我理解你的立场,我也理解美国政府的立场。但如果你去查一下客观存在的信息,分析一下这些案例,你说的都不是事实。

CNBC:《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不是都写了么。就我所见所闻,反正我不同意(你说的)!

什么意思?不论你如何解释、不管事实究竟怎样,我以为的,就是真相!


固执、偏见、罔顾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你们根本就不相信、不接受华为的“辩白”,那么为何又要摆出一副公正的姿态,邀请华为安全官到演播现场?

难不成,美媒真的已经无耻到如此明目张胆?

对此,戎评不好过多评价,我只知道:

整场访谈,我们看到的不是访谈该有的“交流沟通”,我们看到的不是辩论该有的“以理服人”;

整场访谈,我们看到的只有一群装睡中叫不醒的“人”,我们看到的只有满屏的傲慢与自以为是!

而沿着这条线,沿着《华尔街日报》以及CNBC此次访谈在美国社会舆论中所产生的巨大“赞同”,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

缺乏认知

陷于过往

这两者,从根源上造就了如今的“美国傲慢”,而因为这种自上而下的傲慢而产生的自大情绪与战略误判,直接导致了如今世界局势的不断恶化!


世界未来会怎样,我们无从得知;

美国未来会怎样,我们却可以预期!

1、傲慢,通常伴随的是无知

2008年8月,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爆发了军事冲突。

新闻爆出之后的第一时间,美国便出现了“保卫佐治亚州”的网络募捐链接,大批美国“红脖子”甚至行动起来,屯水屯粮,日夜操练,随时准备与远道而来的侵略军对抗....

然而,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终于按捺不住的美国人开始发帖询问:

我在佐治亚,怎么没看到苏联坦克?

我在佐治亚首府亚特兰大,苏联坦克在哪儿?


或许有人会问了:俄格军事冲突,和美国“佐治亚州”有什么关系?原来,在英文的拼写中,格鲁吉亚与佐治亚州的拼写都是“Georgia”!

这是美国人民联合欺负“老实人”的段子吗?

2017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委托咨询机构“上午咨询”进行了一项针对美国成年人的地理常识调查。

在第一轮调查中,总计有1978人被要求在世界地图上指出美国在哪里,共有1746人找对并进入下一轮。

在第二轮调查中,剩下的1746人被要求在世界地图上指出朝鲜在哪里,最终有628人成功指出朝鲜地理位置,仅占调查总人数的36%,如果算上第一轮被淘汰的人数的话,美国成年人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水平,可想而知。

当然,不仅仅是地理常识的缺乏:

32%的美国人坚信地球是平的;

67%的美国人认为鸡是胎生动物;

90%以上的美国人,无法概述美国的诞生以及发展过程;

...

这是如今摆在美国面前的最客观事实:

阶级固化所带来的“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的长期割裂,以及统治阶层有意识的“奶头乐”洗礼下,充当美国社会基础的中下层民众日趋呈现“愚民化倾向”!

对于美国的统治阶层而言,上层精英化与下层愚民化的“2+8模式”无疑是有利于统治稳固的!

但是对于世界而言,困扰却是相当严重的

——在完全掌控世界舆论主导权,在自诩“自由公正”的美式认知下,在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客观现实中,对于世界一知半解的美国人那时刻的蜜汁自信,往往意味着目空一切的傲慢!

而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这种“傲慢”通常无法阻拦甚至助推精英统治阶层铤而走险下的“战争”!



2、大多数美国人还沉浸在过去

2019年5月25日,特朗普夫妇抵达日本开始国事访问。当晚,特朗普临时更改公告行程,不仅撇下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还自作主张的宴请日本的一众企业家。

在晚会致开幕词时,特朗普点名丰田章男说:

仅在过去两年,日本就向美国投资了数百亿美元。三月份,丰田……丰田在哪里?


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在连续两次点名丰田章男时,特朗普用的名称是丰田公司的英文名称“Toyota”,而并非丰田章男的英文姓“Toyoda”。

特朗普是有意的吗?

丰田自1936年举行企业标识有奖征集活动之后,企业名称便从“Toyoda”变成了如今的“Toyota”。名称的转变,标志着丰田从个人公司变成了社会企业。

特朗普是无意的吗?

特朗普突然吼上的一句“Toyota”,其意味等同于朝着马云喊“那个谁,阿里巴巴”...

特朗普介意叫错吗?

从当晚特朗普几次三番揶揄丰田章男的举动来看,对于这个特朗普眼中“臭卖车的”,这位总统似乎并没有丝毫将之放在眼中!

仅仅只是丰田吗?

仅仅只有特朗普吗?

我不敢保证大多数的美国人还沉浸在殖民时期的“白人至上时代”,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大多数的美国人,依旧沉浸在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引领世界的“历史终结论时代”。


非黑即白,刻板呆滞,美国现存的一切社会状态,就是他们判断某件事物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而在一个个的刻板定义之下,大多数美国人的时间仿佛停滞

——美国人仍然把中国想像成10年20年之前的样子,美国人仍然把世界想象成10年20年前的样子,但是客观世界并不会因为美国社会主观思维的停滞而陷于停滞:

1998年,美国GDP总量为9.06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是同期排名世界第七,总量1.03万亿美元中国的8.8倍;

2018年,美国GDP总值为20.5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同期中国GDP总量排名上升为世界第二,达13.5万亿美元,与美国之间的总量差距缩小为1.5倍;

事实如此: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角色在改变,美国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同样也在改变,但是对于发生在中国的巨变,大多数并未接触其间的美国人,其实并没有多么明显的感知....

原因很简单:同样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13倍,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仅仅翻了2.3倍不到。

这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同一事物的代谢速度可能比在美国快6倍!

在中国,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可能比在美国大6倍!

在中国,在更快、更高、更加包容的生存准则下,诞生和培养出的,则是更为敏锐、更加善于吸纳和融合外来事物的中国人!



一切,就发生在你我周围。

2019年12月13日,日本工程师、“二维码之父”原昌宏在东京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首次对近日坊间传闻“将对二维码收取专利费”一事,做出了回应:

当初开发二维码时直接放弃专利申请就是认为专利将不利于二维码发展,我是工程师,不是商人。

对于“二维码之父”原昌宏的此番表态究竟如何“纯粹”咱们暂且不评,就说诞生于日本的二维码,在中国究竟缔造了多少令“发明人”都意外的匪夷所思:

1、从未想过二维码会成为“支付手段”

鲜为人知,1994年之际以围棋黑白子为灵感而开发出世界第一款“现代二维码”的原昌宏,最初的大胆设想仅仅是“二维码将在工业领域上得到广泛引用”!

在彼时的原昌宏看来,这种存储信息足够多、制作成本几乎为零且免费开放的识别技术,就是互联网时代工业生产管理领域的最伟大发明....

然而整整17年过去了,设想中的辉煌并未到来。

转折发生在2011年,这一年,这个时代最具革命性的应用——微信,横空出世,当年,腾讯就推出了“扫二维码添加好友”功能。


2012年,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就明确提出:

PC 上的入口是搜索框,手机上的入口在二维码。


张小龙也把这个观点发在微信朋友圈,不过从评论来看,认同的似乎不多——日后的发展证明,张小龙的远见卓识,确实超越常人。

然后,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令世界惊诧:

互联网移动端的发展、为二维码社交提供了可能、跟随而上的二维码支付,让中国的社会主流资金结算方式,直接完成了从纸币结算到移动支付跨代跃升的引领世界!

2、二维码支付如何做到在中国老年群体中普及?

如果说诞生于日本的二维码,在中国被创造性的改造为支付手段还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少部分精英引领时代的“吸纳融合”的话,那么二维码之父原昌宏的第二个“惊异”,则可以代表如今大众视角下的中国社会:

二维码如何做到在中国老年群体中普及?


鲜为人知:随着二维码支付手段在中国的大获成功,二维码的诞生地日本在第一时间就在相同思维的启发下开始了日本的二维码支付推广。

可供借鉴的商业营销模式;

同样广阔的市场支付需求;

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自2018年2月28日,日本三大银行集团宣布在二维码手机支付标准上进行合作推动日本无现金化支付进程将近两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日本社会对“二维码支付”的极度抗拒!

日本将之归结为“老龄化社会”影响

——占据日本社会消费市场中坚人群的老年人,多数拒绝操作智能手机。

然而话音未落,由中国社科院国情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调查统计的《中国互联网与社交网络赋能报告》显示:

中国55周岁以上老人移动互联网端日活跃用户数达9300万。


这意味着什么?

2018年中国55周岁统计人口总数为2亿2925万,移动互联网端日活跃用户数达9300万,意味着占总数40.6%中国老人接受使用智能手机!



所以,二维码支付如何做到在中国老年群体中普及?

戎评只能说:创新是一种能力,接纳同样也是一种能力!

很不幸,如同并非人人都拥有“创新能力”一样,并非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如中国一般对新生事物的强大接纳能力......


很幸运,如今的美国,正在朝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名单而不断迈进!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2019年8月,美国加州湾区以高科技密集产业著称的米尔谷市(Mill Valley)以29 : 1的绝对支持率,通过了一项紧急法案

——禁止在住宅区竖立5G无线通信塔。

米尔谷市地方议会的理由很奇葩:在居民区旁修建小型无线5G基站,会危害居民健康,导致疲劳、头痛、焦虑、记忆障碍,甚至增加患癌症风险以及引发心脏病......

戎评相信,对于美国米尔谷市地方议会禁止“5G”的这些理由,但凡是稍微有点相关知识储备的读者,一定都会在震惊之余捧腹大笑!

道理很简单:

根据1996年世卫组织“国际电磁场计划”研究评估结果显示:当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时,可能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影响。

什么是“热效应”?

简单的说,我们日常使用的烤箱、热水器就是“热效应”的经典应用,其原理就是通过提升生物组织温度,来对生物组织施加影响!

什么是“非热效应”?

生物组织内部都存在微弱电磁场,他们稳定而有序,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从而生物组织也会遭受损伤。


如今,世界通用5G的占用频段包含sub-6G(低于6GHz的5G品频段)和毫米波频段两种。

其中,sub-6G频段的热效应/非热效应已经被研究的很透彻了,如果满足国家标准,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毫米波可能带来一些热效应影响,但是实验数据表明:

即使是人类最为脆弱的眼部粘膜,在持续8小时60 GHz 的毫米波辐射下,也没有出现任何迹象的生理灼伤!

至于“非热效应”。

有趣的是一些实验表明,在60GHz毫米波电磁辐射中,生物膜的侧向压力确实会呈现增加状态,在53.3-130GHz的毫米波电磁辐射中,生物膜的渗透性会发生变化。

而根据美国坦普尔大学(TempleUniversity)的一些研究发现,61.22GHz的毫米波,能够抑制皮下肿瘤的生长,50-80GHz的毫米波,能够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

当然,更有趣的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东欧地区便开始出现一种“毫米波疗法”

——即,通过每天暴露于42.2GHz-61.2GHz的电磁环境中,可以对胃溃疡、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及皮肤病,产生积极正态影响.....

虽然,目前受制于学科发展,毫米波疗法的治疗机制并不清楚,但是多方研究均共同表明:毫米波对人体健康,并无可预测变化的消极影响。

而针对欧美社会各地频发的“5G忧虑”,世卫组织同样现身说法:

大量证据表明,如果说5G射频辐射存在可能未被预期的风险,那么它的影响程度,也只是相当于咖啡和泡菜等其他“可能致癌”的物质。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苦口婆心”下,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依旧固执的援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数据称:当前这些(5G)天线发射的射频能量,限制了它们的安全性。

是的,我们可以假装不记得美国电信运营商AT&T,在2019年1月份时依靠换标5G而使得美国上下高呼“打破华为封锁”时的欢呼雀跃!

是的,我们可以假装不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9年3月时宣布启动6G研究,野心勃勃宣称将跨越5G向更高频率的6G太赫兹(THz)领域跨进的计划!

那个时候,怎么不害怕射频能量了?

那个时候,你美利坚国集体不恐癌了?


文章最后,有一段话,戎评想要送还给曾经栽赃给我们的那群废物:

狭隘!

懦弱!

这国怎!

亏总民!

我陷思!

定体问!

畏惧竞争输不起!

你国药丸民族劣根!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