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蒋校长:政治精英凭“实力”证明:日本“落后”中国一千年

作者 :龙之灬魅 2019-12-18 09:42:32 审稿人 : admin

  01村长竞选

 

 从前,有个村要竞选村长,村东头的王富贵最有希望当选。可是县长忌惮王富贵势力太

大,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剥夺了他好几年的选举权。

  王富贵不甘心,找到自己的好兄弟,村西头的赵四儿,两人一合计,决定王富贵先帮着赵四儿当上村长,待王富贵恢复选举权,赵四儿再把村长大位让给他。

  没想到赵四儿刚走马上任,就把承诺抛在脑后,四处扶持自己的三亲六故,一直霸占村长大位。王富贵气不过,一面收拢自己的势力,一面和赵四儿斗个你死我活。

  两家的梁子,一结就是几十年。待轮到赵四儿的外孙当村长时,王富贵的孙子发动村民一举推翻赵家,成功夺回村长大位。

  虽然两家吵吵打打几十年,但两家却阴差阳错成了亲戚。就因为中间有另外一户人家也想去选村长,就把自家女性分别嫁进两家,以获得两家的支持,结果两个世仇家族反而成了亲戚。

  原来几十年间,村长大位就在一家人手里来回转悠。

  这个故事可不是某个乡村的家长里短,如果把村长换成首相,把王富贵、赵四儿、孙子、外孙换成鸠山一郎、吉田茂、鸠山由纪夫、麻生太郎,这就是过去几十年,在日本政坛上上演的一出家族斗争大戏。

  ▲鸠山由纪夫领导的民主党战胜了自民党

  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是责任内阁制政体,首相不是由直接选举产生,而是先经议会选举决出多数党,多数党党首自动成为首相。不过从1955年开始,除鸠山由纪夫开启的一次短暂的政党轮替之外,自民党长期占据议会多数党位置,形成一党独大局面,这一政治结构被称为“55年体制”。

  日本战后至今的33位首相,大部分都是自民党内部派系间“内定”的,而且这33位首相中,有13位是亲戚,换言之,日本的最高国家权力,其实一直在一党内部,甚至是一个亲族网络中运行,与日本表面上的民主政体形成巨大反差。

  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被称为“门阀政治”。这13位首相沾亲带故的亲戚关系,并非由于同出一门,而是通过家族女性外嫁带来的广泛联姻产生的,所以也被称为“闺阀政治”。翻译成中国人一看就懂的概念,就是外戚干政。

  ▲日本贵族家系:自己把祖宗追溯到秦始皇、汉高祖

  比如现今执政的安倍家,就和麻生一家关系紧密,而两家又是天皇家的亲戚,政坛之外,两家又和几大财阀都沾亲带故。日本的当权精英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关系网,而国家权力就被牢固地固定其中。

  如果追溯这些家族的历史,基本都家系绵延已久,大多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比如鸠山一家,就源自江户时代中期胜山藩的藩属武士,随着日本明治维新而在政界日益崛起,家族势力一直延续到战后,超过200年。而麻生家,历史就更加久远,其家支可以追溯到日本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宇都宫氏。

  按照一般的认知,这些封建时代残留下来的封建门阀早就应该走进历史了,但在日本,这些家族不仅没有衰落,反而顺应日本的近代化进程,继续掌握国家权力,甚至到了战后民主政治时代,仍旧占据着日本国家权力的核心位置。

  这种“日本特色”门阀政治究竟缘何延续至今呢?其实正如日本近代“脱亚入欧”一般,它是东西合璧的“怪胎”。

  在传统东亚社会中,日本的政治文明发育甚晚,在中国的门阀政治唐后就已消亡,而日本却一直把门阀政治延续到近代前夜。而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日本又是东亚的先行者,对邻国的优势让日本在东亚现代政治模式竞争中“一枝独秀”,内外力量都没有形成足够的演化力量。两者相合,就是“日本特色民主主义门阀政治”的奇特景观。

  02民主精英主义

  门阀世家是一小群掌握政治动员能力的精英集团,这一集团长期垄断国家权力,貌似与奉行“多数人统治”原则的民主政治格格不入。尽管民主政治中广泛存在的普选制与代议制能够让多数国民通过投票“统治”国家,但现实中,民主国家的政治权力往往掌握在一小群政治精英手中,决策与行政都由他们定夺,这显然是“少数人统治”。

  ▲资本主义体系的金字塔

  面对原则规范与政治现实的乖离,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政治学者对民主政治的运行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模式,即认为民主政治是掌控在少数精英手中,民主选举并不一定是选民在根据自己的意志选举代表,也可能是政治精英的“技术操作”。这一理论被称为“民主精英主义”,提出并完善这一理论的是意大利政治学家莫斯卡(GaetanoMosca)、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rxWerber),以及美国社会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

  一般认为,莫斯卡是系统阐述民主精英主义的第一人。在马克思主义出现前,莫斯卡就在其著述《统治阶级》一书中提出了一条“政治铁律”:每个社会都会产生一个统治阶级。即便是在民主政治中,这个统治阶级依然存在,并且占据了民主政治的主导。

  之后,马克斯韦伯又结合其权力学说(马克斯韦伯在《政治是一种职业》中,将政治权威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提出了“领袖民主”的概念,民主政治中有可能出现“魅力型领袖”,操控议会、政党机器和国家官僚体制,成功预言了希特勒的崛起。

  而熊皮特则擘画出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即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镜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大众消费由少数企业家驱动,资本

主义的驱动力来源是少数企业家,而非大众,民主政治中的权力运行依然。只不过政治精英间存在竞争,使得竞争性民主政治成为可能。

  ▲在任何组织里,只有少数人能有权威;有权威的人,总是反对没有权威的人

  精英们共享一个相同的文化;精英们是有组织的;精英集体行动来保卫他们的社会地位

  “民主精英主义”的理论范式影响了整个20世纪,美国学者达尔、意大利学者萨托利等近年来在国内备受追捧的民主政治专家,都受到这一范式的影响。与美式意识形态中的“民主”价值截然相反,真正在政治学者案板上被仔细解剖的“民主政治”其实一只包含着精英主义,甚至是寡头主义色彩。

  ▲外国网友的黑色幽默:美国社会结构与欧洲封建制度的古今对比

  从这一维度上看,现代政治嵌套进日本的门阀政治中不是没有没有可能。问题就在于,“民主精英”究竟指何种人物?日本门阀能否契合?

  按照一般描述,“民主精英”指的就是,在强力组织和运动中,能够让自己处于“战略位置”的人,并且可以影响政治绩效和政治体制的运行。日本门阀的站位和影响力基本吻合。

  铁血君品行

  年终狂欢购,全场每满200立减20

  小程序

  另外,“民主精英”还掌握着现代民主政治的操作技术,垄断着资本与权力的关系网络。尽管日本门阀多是古来之物,但日本成功近代化的过程,也是日本门阀学习西方实现转型的过程。精英的自我转化过程往往被国家近代化的宏大叙事掩盖,但相比于大清的八旗“废物”,日本门阀倒是成功实现了自我革新,这一转型红利让他们一直吃到现在。

  总之,日本门阀凭借自己的资源、网络和智识水平,玩转现代民主政治基本不成问题。但无论是莫斯卡、马克思韦伯还是熊彼特,民主精英主义是在西方政治语境中诞生的解释理论,所谓“民主精英”诞生于民主政治之后,这与日本传自古代的“门阀贵胄”在顺序上前后颠倒。

  而且日本门阀间广泛而复杂的联姻关系,带有浓厚的东亚传统色彩,嵌套进民主精英主义的逻辑,显得毫无必要。这就说明,推动日本特色门阀政治的力量,除了西来的民主政治,应该还有传统社会的持续影响。

  ▲日本封建社会结构: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

  理清这一源自传统社会的影响,就要剥离民主政治,到东亚的政治传统中去探寻。其实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日本的“村头家族政治”在中国古代早有前车之鉴,而鸠山和吉田-麻生两家的恩怨情仇,在中国历史上也能找到类似的案例。正是由于两国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上的部分相似性,即便不了解日本历史,也能看明白这段“家长里短”。

  03东亚门阀政治

  对于中国人而言,“门阀政治”这一概念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历史书上有,陌生则是由于欠缺现实经验。自宋代以后,门阀政治就在中国消亡了,其对平民社会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张王李赵”几个大姓匪夷所思的人口规模。

  但是在中国王朝历史的前半部分,门阀政治却占据了主流位置。这段长达千年的门阀政治史又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先秦的血亲贵族政治与秦汉至隋唐的士族门阀政治,前者类似欧洲中世纪,以血统为轴,而后者已经摒弃了血统界限,以家族和联姻为轴。

  若对两个阶段的门阀政治做一个便于观测的时代“切片”,前者的典型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后者的典型即魏晋南北朝时代。

  春秋时代的血亲贵族源自周朝建立的封建制度,贵族与平民间血统界限分明,同姓诸侯本来就出自一家,同姓诸侯和异性诸侯还有长期联姻的传统,所以整个统治阶级结成了一张社会网络,具有相同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也就是礼)。最早的儒家思想其实就是贵族文化的产物。这就已经与日本当今的政治门阀有几分相像了。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大夫之间纷争不断,但打归打,好歹还是一家人,互相之间多少还要受到礼的约束,这种政治模式实际上就是“寡头共和制”,与后来绵延两千年的皇权专制形成鲜明对比,也算是中国古有的“共和传统”。

  秦汉之后,血亲贵族基本消亡了。士族门阀势力卷土重来,一是源自外戚涉政,比如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的关系,二是由于科举制度还没出现,征辟制和察举制等选拔制度下长期形成的地方豪强。

  与日本的门阀一样,此时的士族门阀也广泛联姻,甚至和皇帝攀上亲戚,彼此之间也有着深厚的个人情谊,但如果家族集团间发生利益冲突,立马翻脸不认人,一如鸠山一郎和吉田茂。

  东晋时代的“王与马共天下”,与鸠山和吉田两家的故事颇为神似。皇帝司马家要仰仗琅琊王氏(就是出了王羲之的家族)治理天下,但东晋初年,王家人为了自家利益,竟然想把威胁自己的皇帝废了,另立人选。

  从日本历史上看,战国时代之后,血统贵族逐渐落寞,武士阶层崛起。到明治维新以后,延续到今天的门阀家族多起家于地头武士,也会为了家族利益攀上天皇姻亲。与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极为“神似”,家族政治的运作方式也是异曲同工。

  由于日本的政治社会演化与中国存在漫长的时间差,到近代前夜,日本社会的政治结构刚刚演化到中国士族门阀这一阶段,你说它“落后”中国一千年,好像也不为过。而且由于日本社会没有经历过中国这么漫长的平民化阶段,在今天的中国人眼中,等级森严的日本社会显得十分别扭,好像总需要一发社会主义的铁拳。

  民主精英主义与东亚门阀政治的相互嵌套,形成了今天日本民主体制中独具特色的门阀政治。当然,这么一个“封建糟粕”塞进民主政治,怎么说都会有负面效果。这也导致日式民主发展成“寄托型民主”的畸形。

  一般而言,选民投票,要么是充分掌握政策方案和选举人信息,“授权”给某个候选人,要么能了解到候选人的能力,选一个责任人出来,总之,都有一种权责意识在里面。但日本选民投票往往不太关心这个,只看受谁“长期关照”,觉得把事情都委托给这个人就好,自己什么也不用管。本质上还是“门阀荫蔽”的愚民思维。

  也正因如此,即便日本与西方国家同为民主政体,西方人也不大愿意接纳日本政治文化中的这一成分。进而不会把日本看作是西方文明的延伸。所以不管日本如何鼓吹自己在价值观上和西方多么近,门阀政治的问题,还是得放回传统政治逻辑中去观测。

  04门阀政治的常态化

  近代以来,门阀政治对日本的影响可谓五味杂陈。虽然这是个“封建糟粕”,但是依然有一定积极意义。

  我们都知道国家工业化需要政治稳定,资本主义经济需要市场秩序,俩东西要存在,就不能有人成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门阀政治恰好起到了秩序稳定器的作用,反正政治精英铁了心要“脱亚入欧”,下边民众也努力奋斗发家致富,“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一定程度上也回答了为何日本能先于周边国家实现近代化。

  ▲江户幕府末年的公家和大名,以及明治维新时代的元老,在明治之后,都变成了“法定贵族”。

  但要说门阀政治的危害,那可就不胜枚举了。

  首先,底层民众不带脑子的后果,就是国家权力完全被掌控,国家平稳运行的前提是精英不犯错,社会矛盾有的放矢。但日本明显一条都没做到,社会矛盾的积压换来了“二二六”和对外扩张,精英的错误积攒起来换来了原子弹,眼瞅着就要全民玉碎了,天皇才下决心投降,接受“和平改造”,这样“大家依然都有光明的未来”。

  战后美国人一没有废除天皇,二没有铲除门阀政治,也是出于秩序稳定的考量。这点“光荣传统”就延续到了战后,并继续在战后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但门阀政治长期垄断国家权力,导致大部分社会资源只能在资本-权力的关系网中流动,极易造成社会结构板结和政治腐败,严重影响社会活力。恶果之一,就是当今日本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都要跌穿地板了。

  ▲麻生太郎和鸠山由纪夫,既从属于两大阵营,同时又属于两大敌对家族

  随着门阀政治的常态化,精英家族间的利益博弈也随之常态化。今天是姐夫和小舅子鸡飞狗跳,明天又是大侄子和舅舅你死我活,拍成家庭伦理剧,够演五百集,对于一国政治而言,未免太过儿戏。日本面临的很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并非日本人没有能力,多是因这种开玩笑一样的国家政治久拖不治,最终积重难返。

  门阀政治还会塑造一种门阀专属的“贵族”文化,引得无数不明觉厉的平民竞相效仿。但话又说回来,古代贵族文化脱胎自文治武功,多少还要些实用的成分,今天这种“贵族”文化,纯属强行“显人高档”。扒开日本政治门阀的“贵族”文化,广泛联姻造成的“过继”、“倒插门”、“认爹”、“卖闺女”随处可见,这点事村头就能干,真不知有什么可“高档”的。

  如今,已经有不少日本民众认识到门阀政治的危害,他们也试图以选票扭转门阀垄断权力的局面。但民间崛起的政治力量,多数又比较极端,比如小泉纯一郎,许多日本人出于对门阀的厌恶选择小泉,但小泉的右翼立场又让周边国家颇为不满。

  而且民间力量的此消彼长极易导致政局不稳,日本政坛在动荡之中迎来了安倍第二次组阁,虽然政局长期稳定了,但权力又回到了门阀手中。在不打破现有体制的前提下,政治稳定和去门阀化似乎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为日本国家的政治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日本人如何解决自己的内政问题,不仅关涉日本的前途,还将影响东亚的国际关系。

  有何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要么还是来一发社会主义的铁拳吧。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