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视角:我们凭什么要爱国?
作者:戎评 一千三百多年前,当诗仙李白得知昔日好友即将南下入川后,又想起了自己曾经挂冠而去前往江阳城追寻荔枝酒的景象: 咫尺一步深渊的栈道、巍峨连绵的高峰、崔嵬峥嵘的剑阁... 被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京城以南,饶是见多识广的诗仙也不禁为之留下千古传唱的诗篇: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 一千三百多年后,当我坐上从武汉到成都的动车时,眼里见得都是祖国的伟大:自恩施而起至重庆而终的这几百公里,动车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穿越在崇山峻岭之中,甚至在出洞时,你还能看见架在云雾之间的桥梁。 那时我就在想,如果问将来有谁能够征服大自然,那他一定是中国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最近国际上发生了很多大事情,本来想持续追踪一下热点,但偶然间在抖音上看到几条视频,让戎评感慨颇多...
这条视频来自成贵高铁兴文县段:
看着车站外攒动的人头,不知道各位是什么感受。
反正我是有点泪目。
这里面,有些人一辈子没见过高铁;有些人一辈子没坐过高铁;还有些人一辈子的命运,或许将因为高铁的到来而改变。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山区高铁,成贵高铁穿过的沿线城市,除了川贵两省的省会,其实大部分都是欠发达地区。
单纯从西方国家言必称的经济效益角度来讲,基本上是不赚钱的。
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能不能靠经济效益来衡量。
刘慈欣在《中国太阳》里写了一段很深刻的话:
上世纪冷战结束后,经济准则一天天统治世界,人类在这个准则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消灭了战争和贫困,恢复了生态,地球正变成一个乐园。这使得我们更加坚信经济准则的正确性,他已经变得至高无上,渗透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人类社会已经变成百分之百的经济社会,投入大于产出的事再也不会做了。现在,人类只知道投入、产出,并享受这些产出。
没错,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如此,唯有中国这个异类还做着“投入大于产出”的事。
但很多人并没有想过我们为何要这么做?
就拿贵州来说,以前有俗话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因为地势确实太过于险恶,贵州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相当封闭的,劳动力难走出去、投资难走进来,这就导致了贵州常年的积贫积弱。21世纪第一个年头,当四川的GDP向4000亿发起最后挑战时,贵州的GDP才堪堪突破1000亿。
2005年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四川、重庆、云南三地旅游业如脱缰之马,一路疯狂奔驰,而同样作为西南大省的贵州,其旅游业丝毫不见起色。
但如今一切都在发生着悄然的转变...
经济上:过去五年,贵州省GDP增速常年保持全国第二,省会贵阳更是以大数据之都逐渐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新兴城市之一。
旅游上:现在一到假期,天空之境梵净山、黄果树大瀑布、西江千户苗寨机场有流量预警。
对于贵州人而言,这些画面是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这就是基建带来的改变。
高铁高速带来了游客,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让不少常年处于大山深处的孩子走出去看看,也许这一出去就是命运的转折。
再把视线转到中国最早步入较发达经济体的台湾省。
2018年,台湾省GDP为3.9万亿人民币,以人均换算,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体。但时至今日,台湾东部地区都没有高速公路。
这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面向太平洋的台湾东部地区没有多少人口,这就意味着没有多少选票,也没有多大的市场价值。从政治利益来看,与其在选民少的地方费心费力的干活,不如把钱花在选民多的地方争取支持;从经济效益来看,人口少就意味着市场少,市场少则回报不高,投入远远大于产出。
但在中国大陆,很多东西是不计回报的。或者说,人民的幸福感就是一种回报、一种产出。
与大部分农村朋友的经历一样,我也是从山区里面走出来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了沿海打工。
在我的印象里,那时候出一趟远门,差不多就像唐僧取经一样困难:
------先要从家里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到镇上坐车到县里,然后从县城坐上隔壁城市的班车到火车站,这是我们县城周边唯一通往大城市的火车站,最后还得花两天两夜的时间坐到我父母打工的城市。


不就是火车有啥看的,您年轻的时候不是在铁道上工作过吗?
我是坐过很多次,但咱乡里还有很多人没坐过。有些人因为路远,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这个小地方。我看的不单单是火车,还有一座城的希望。
------开通的不是火车,是渴望,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昨天翻看新闻时,有个网站上的标题叫:成贵高铁通车有什么意义?
我没有点开看内容。
因为我深知,车站外那万众期待的眼神就是高铁开通的意义。
我们的国家也许还不够优秀,我们的政府也许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但你一定要清楚,中国,是这个在经济准则横行于世的时代里,唯一一个将人民的幸福感视为“产出”的国家,他就像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高铁:
为民所行所为之国,必被民所思所爱。
这,这就是我爱国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