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闲谈政治家与战略家
作者 :南城北苑有条狗 2019-12-10 14:44:22 审稿人 : admin
大政治家嗅觉灵敏而且大方向判断准确,知道说明时候采取相应的策略能取得战果,而战略家则善于从复杂局面下找到细节进行研判并制定出最佳策略,所以二者合作往往能产生巨大效果。
一、中国历史上,政治家与战略家的合作,军事家执行,是一般规律。
国家最幸运之事就是遇到大政治家与大战略家,如果这两点合而为一,则国家、国民更幸运,一般而言最高决策人、拍板人是政治家,会识人用人用对人,而且用的人是战略家,国家发展也不会出大错而且会逐步变强大。但前提是决策政治家与战略家的配合不能有嫌隙,能相互信任。
大政治家与大战略家集于一身比较少见,历史上所谓的"千古帝王"基本都是这类人物。当然这种情况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能及时的判断局势并独立作出决策,不会让机会丧失,缺点是取得一定成功后容易"飘",自满。同样大政治家与战略家配合也优点缺点明显:同患难时坚,取得一定成功后容易生嫌隙导致矛盾发生,往往会误大事。
中国历史上最早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与战略家配合,应该是秦孝公与商鞅了,为秦帝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可惜商鞅不得不得善终。大秦之后是大汉高祖刘邦与韩信合作,是大汉帝国成立的关键,同样韩信也没好下场。
后来的封建王朝的建立都有政治家与战略家合作的典范。比如唐朝时李渊有刘文静、裴寂、宋朝时赵普、明朝时朱升、刘基、李善长等。
二、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人才体系,且人才体系完善,能听命于政治家指挥。
华夏历史上的成功,历朝历代都有成功的人才体系,即为政治家"抬轿子"的人。根据研究发现有一个非常经典、"奇特"的现象:开国人才体系小地域化。
汉朝刘邦建立大汉过程中,人才基本都出现在沛泗一带,即现在的江苏丰县、沛县、铜山、山东的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一带。隋唐时是关陇西集团,而且“关陇集团”绵延四个朝代到唐朝结束。宋赵匡胤时人才基本是太行山脉沿线人才体系,即河北西南、山西东部、河南北部一带。明朝主要是安徽淮西、浙江东部。
新中国建立,人才体系主要出在湖南、湖北、四川一带。
这种人才体系现象并不奇怪。一个是"老乡",容易以情感为纽带聚合,团结,目标容易统一。古代有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说法,就是证明。而且由于地域接近,人文、习惯趋同容易解决后勤,语言相通容易交流,发生矛盾容易化解。
所以政治家抬轿子的人都是"自己人",正因为如此,战略家就是心有异志也不敢轻举妄动,韩信当时就是如此,所以他不是大政治家,而是大战略家。
三、政治家与战略家合作,都重视人才体系多元化培养。
政治家往往立足于长远,讲究流传万世,而战略家长与攻守谋划,合理的利用手头资源达到最佳效果,以战果衡量,但治理能力与政治家差距非常大。
治理国家,人才体系必须综合考虑,所以人才必须出于"多门",明朝初期科考出现"人才尽自江南来",结果朱元璋大怒并大开杀戒,就是这个原因。
主要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才体系有利于国家大统,社会稳定。从人才体系上说,这也叫"权利利益平衡",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当地实际情况更了解,特别是国家在关键时期遇到文化、习惯不同的时候容易沟通、协调。各代明智的统治者都明白这点,对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也是有"照顾"的。当然人才体系出自同一地方容易滋生"团团伙伙",古代所谓党争就是这么形成的。最可怕的是"一大批功臣"存在,对国家人才选拔阻碍,"为什么不用自己人,从而对"治理国家形成掣肘,这时候往往就会出现悲剧事件了,懂政治家内心的战略家一般都知道何时进退,明哲保身。
看到某地朋友说我"大xx省文化发达,如果高考统一分数"如何如何,这就叫不懂政治行情了,因为人才多元化、多地域化是国家发展需要,也是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国家进步的标志。
因此国家建立之后,就不能单纯地域局限化选拔、利用人才了,必须全面考虑。四、政治家与战略家配合,必须头脑清醒,审时度势。
政治家必须知其雄、守其雌,抱其志、揽住人,能凝民力、聚民气,万众一心提升国家整体力量。而战略家要及时洞察局势的细微变化为政治家出谋划策并制定战略。
关键时期用人,用对人为第一要务,能为则为,不能为绝对不能勉强。根据现实局势合理制定方针、国家发展战略,是进还是退都要通盘考虑。事关国家命运的战略要慎之又慎但意志又必须果敢坚定,绝不允许犹豫不决、踌躇不前而贻误战机。力量对比占绝对优势也不能大意,必须按对等力量看待。历史中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比如历史上最著名淝水之战,以八万对百万取得胜利,还有项羽的巨鹿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新中国成立的三年解放战争,以120万对国民党八百万,是现代战争历史上的经典。
五、政治家切忌搞庆典式的战略行动,不能好大喜功。
为庆祝重大节日在条件不成熟的战略行动往往都达不到目标,有时还会发生悲剧,前苏联时期为庆祝某重要日子,搞面子工程,在条件不成熟、发射条件不具备情况下盲目搞航天发射,结果出了大事故,几十位火箭专家、技术精英白白牺牲,导致苏联航天事业几乎断送。
清朝康熙年间收复台湾之战就吃过亏。康熙为收复南方民心,让南方民众认为他比明朝强,结果在条件不成熟情况下贸然发动,弄得清朝水师差点全军覆没,后来接受意见,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满足情况下一击而就成功收复台湾。
西汉时汉武帝在晚期谒泰山后被迫"罪己诏"而天下。就是意识到晚年许多情况不应该轻易发动讨匈奴之战,因为盲目出兵出击匈奴使国力受到重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很好的执行了战争原则,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战争,一旦决心下达就全面准备,达到目的就及时收兵,说明我国的政治家把握局势非常准确,这也是新中国成功的要素。
六、很多大博弈是长周期的,政治家要有耐心,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后人创造条件,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心急,要保持清醒与警惕。
中国古代历史中最著名的是汉匈对立,大概从公元前500的秦赵燕一直到南北朝都没有彻底解决,反而差点为游牧民族全部吞并。
目前中西博弈不可能短期结束,我们要有耗它个几代人点思想准备,切忌有速胜思想。毕竟西方领先五百多年,它们的积累慢慢消耗掉,没个几代人的功夫是难以取得最终胜利的。以英国为例子,它在二百多年入侵过世界90%的国家,单单它培植的亲英美势力就不能轻易被濯清,至于局面完全反转就更难了。
我国伟大领袖、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主席,在最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提出了"论持久战"理论,这也是最终战胜日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战略性判断,正是有了这个判断新中国才得以建立。
现在阶段美国认为仍然处于强势,所以它有些急,历史上的西方帝国都是因为判断不准确而亡,人为的给自己政治敌人,最终没有个不败的。四处为敌的后果是世界揭竿而起,美国毁灭。
我们表现出的冷静不叫怕事,而是智慧。
从外交层面说,如何让世界各国感受到美国凌霸的危害,并转移美国重点方向,应该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