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香港全民公投正在进行时:一个唯一可信的民调即将出台!

作者 :想念在黑夜 2019-11-25 09:01:13 审稿人 : admin

作者:Chairman Rabbit
来源:tuzhuxi(ID:chairmanrabbit)

截至11月25日凌晨,媒体报香港2019年度区议会选举投票人数约294万人,投票率71.2%(占登记选民的比例)。这一参与数字创造了回归以来香港选举(包括区议会及立法会地方直选)的参与率及参与人数之最高纪录。

全体人民群众被发动起来了。

一、再回看一眼香港过去的地方直选。

在结果公布前,我们再回顾一下2015年区议会选举及2016年立法会选举地方直选的结果。

1)2011、2015年区议会选举:


2015年区议会选举:共约146.7万人投票,其中废票2.17万,有效票约144.6万。其中,建制派获选票约78.8万(54.6%),非建制派/泛民获选票58.1万(40.2%),中间派获选票7.5万(5.2%)。建制派获得大胜。

2011年区议会选举,投票人数118万,建制派65.3万票(55.29%),非建制/泛民46.5万(39.34%),其他6.3万(5.37%)

2)2016年立法会地方直选:

地区直选会选出合共35位立法会议员,占到全部70位立法会议员的一半(其他由“功能组别选出”)。

有效票数;216.8万,其中建制派:87.1万(40.17%),泛民:78.1万(36.0%),激进本土派:41.1万(19%),中间派:10.3万(4.8%)。如果将泛民与激进本土合并的话,共票数119万,占55.02%,比建制派多出约32万。

3)2011、2015年的区议会 vs 2016年的立法会地方直选:

这个选举都属于直选,就是老百姓一人一票选出自己的候选人。但有些差别。

A)选举规则有些不同,可能影响到参与率:

区议会选举是first-past-the-post,议席留给每个选区的胜者。这样,选区的划分就很重要。一般来说区议会在建制派里的支持者是中低层,如果一个地方以大型公共住房人口为主,则结果很有可能偏建制派。在很多地方,都是小型中产住房包围大型公共住房,结果就有利于建制派。只有少数地方例如黄埔、美孚、太古等,存在大型中产私家住宅。这种地方会偏黄。所以,选区划分一直有利于建制派,泛民派也指控香港选取划分存在所谓的gerrymandering。

如果你在一个选区里是少数派,可能就不大愿意出来投票。因为你的投票对结果影响很小。这就相当于你在马萨诸塞州支持Trump,或在德州支持希拉里或Elizabeth Warren都是不可能的,你是无足重轻的少数派。这种情况之下,就没有出来投票了。当地主流的反对派的参与率是很低的。

因此,香港区议会的投票机制及选区设置都是有利于建制派的。

立法会地方直选是比例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各区根据投票比例来调整议席(具体采用所谓的“最大余额法”)。这样的话,在各个选区,每一票都有意义。理论上,每一票都可能最终为自己支持的党派带来议席。

这种差别部分解释了立法会地方直选的参与率会高于区议会选举。

B)选举涉及的内容/议题不同,会涉及选民心态及选举结果。

如本博之前多次介绍,区议会一般是非政治化的,选民希望选一个给社区办事,带资源的人。主要要看他的具体施政主张、经验往绩、与社区的联系等。政治立场是次要的。人们并不愿意把宝贵的一票投给单纯会喊政治口号,而不给社区办事的人。

立法会则不同,代表香港的政治前途。立法会选举基本总是为政治议题主导的。现在的所谓政治议题,就是香港和内地/北京的关系。黄还是蓝的问题。

这个情况如果切换到美国就很容易理解。越是到基层选举(县/市),涉及的事务约具体,人们就越有可能跨越党派政治;越是到国家的大政治层面,人们就越可能忠于本地传统的党派政治。所以,共和党人Charlie Baker和施瓦辛格可以分别担当最liberal的州:马萨诸塞和加利福尼亚的州长。

这就是香港区议会和立法会地方直选的区别。

区议会注重民生,以服务社区为主旨,是非政治化的,再结合投票制度的因素,使得建制派主导,甚至很多地方的中产/精英泛民都懒得出来投票。

立法会选举:以香港的政治未来为主旨,是比较政治化的,再结合投票制度的因素,使各方都愿意出来投票。最后的结果,更能符合香港市民按政治立场区分的构成。

二、本次选举的背景:我们对香港人口的政治立场不是完全没有了解

这次选举参与率居然高达71.2%,不但超出2015年区议会选举的47%,也超出2016年立法会地方直选的58%。

我们仅仅结合前述分析的选举内涵和投票机制的差异,就可以看出,这个71.2%是不正常的。这不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区议会选举,而是一个高度动员下的政治化选举。

反修例引发的香港反政府运动已经持续近半年,并在过去几周被推至高峰。无论是建制派,还是非建制派(泛民/本土),都在竭尽全力将本次区议会选举“政治化”,呼吁人们出来投票,以表达对过去几个月政治风波的意见。人们被告知,要关心的议题不应当再是社区资源和服务,而是对修例的看法,对港府的看法,对警察的看法,对黑衣暴徒的看法,对香港的未来,等等。各派各党都在按照“全民公投”的方式动员市民出来投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

因此,这次选举是政治化的。人们反而可能并不那么关心各个党派最后分配的区议会议席,而是希望把这次选举变成一个民意表达,一个公投,一个最真实的民意调查,所以,每一票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使得这个选举更加接近2016年的立法会地方直选。

许多人这些天一直在问,区议会选举的结果会是如何?有没有预测?如前所述,2016年

立法会地方直选,反对派(泛民+本土)获得票数超出建制派达30万人。而这次选举,较2016年立法会投票人数多出了70万人。这70万人是什么人?是年轻的“首投族”?是以前懒得出动的老人家(“银发”)?是不屑参与地方选举的富庶的中产和专业人士?是从来没有登记为选民、政治未“觉醒”的新港人?是之前政治冷漠的群体,这次终于忍受不住,需要出来表达意见?他们的政治取向如何?他们的政治取向较五个月之前有没有变化?这些都不为人知。由于香港一直缺乏有公信力的民意调查,从今天看出,连有效的exit poll都没有,所以,相信两派对选举结果都不清楚的,都需要通过这次选举了解民意。

本博之前结合民调、过往的选举及与有经验的在港人士沟通,曾经拍过一些大数。

香港的激进/本土派~15%;

泛民~35%;

中间派 40%

深蓝~10%。

“激进/本土派”基本= 年轻人

“泛民”主要为中产阶级、小知识分子、专业人士

“中间派”:中低层/基层经济从业人士/蓝领/年长者/政治冷漠者

“深蓝”:可能分布于各行业,会包括新港人(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来港,在精英行业就职的内地背景人士),但在年轻人中代表较少

如果我们看2016年立法会地方直选的话,可以找到某些对应:

泛民派:78万票(36%)——中产/小知识分子/专业人士

本土派:41万票(19%)——假设年轻人比较容易被发动起来,参与投票

建制派:87万票(40%)——假设中间派都投给了建制派。这里包括新界乡事派、工联会等传统亲中群体。其中的人口大多数落在草根/基层经济。

其他:10万人(5%)——比例太小,可以忽略。

这个比例构成和上面的“15-35-40-10”是大体能够对应的。所以,我们对香港社会的政治取态绝不是没有一点概念的。

三、本次选举的精彩:一个最真实的公投/民调

这次选举,比2016年立法会地方选举有多出70万人参与。这些人是什么人?这些人是否能够反映上述15-35-40-10的构成?还是说,经历过五个月的运动,已经持续升级的暴力,这个比例构成在发生变化?还有,这70万人里有大量的“首投族”(第一次参与投票),对他们的构成我们也不了解(但显然青年群体会更容易被动员起来,银发族连排队都会困难)。

由于区议会存在一个选区设置及投票机制的问题,所以最后的投票情况(popular volte)和区议会议席的对应关系并不一定很强。

但到今天,区议会议席早就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谁投给了谁。在这个缺乏可信民调的社会里,最重要的是真实的民意。这次选举,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了解香港民意的最直接、最可靠、最可信的途径。

等投票结束后,我们千万不要关心哪个党派获得了哪个议席,而是要看,投票按派系和政党的分布,以及什么样的人(例如性别、年龄等)投给了什么派系和政党。要对投票的人群及其选择进行细致的分析,勾勒出香港社会人口的政治取态、光谱和画像。

所有的人,从本地建制派精英,到泛民,到特区政府,到港漂,到年轻人/黑小将,到北京/内地,都在焦急地等待上述结果。在这个后真相、后共识的社会里,选举可能是少数不多的“真相”之一——当然,选举结果本身,又是“后真相”、“后共识”信息生态社会的结果。在21世纪的选举政治里,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陌生、不可控、不为人知的“政治循环”。今天这个时点的选举结果,人们的政治取态,只是大循环中间的一环。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