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西方人的视角:美国为何害怕一带一路倡议?

作者 :你爱我还是碍我 2019-11-21 06:00:28 审稿人 : admin

作者:戎评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有小伙伴在说西方人思维模式和咱们东方人完全不同,希望从不同的视角看看我们的祖国。我想起之前看了不少国外的文献,对西方人的思维观也略知一二,所以最近打算写一些外国人视角中的中国系列。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与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很多年后,谁也不曾想到,这条承载着亚欧大陆两个最伟大文明的复兴之路,竟然将成为盎格鲁撒克逊帝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今天这篇开胃菜,我们从美国人的视角来看一带一路倡议。


毋庸置疑,美国人尤其是华盛顿的精英阶层,对一带一路倡议怀有天生的抵制,甚至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发自内心的恐惧。


来感受一下相关画风:


2019年5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英国访问期间声称:

一带一路倡议损害各国主权,美国敦促英方保持警惕并发声反对。


随后蓬佩奥在印度访问期间继续污蔑道:

地区国家已经认识到一带一路虽无附加条件,却附带枷锁,各国不希望以渡让主权为代价发展基础设施、数字联通和能源合作。


无独有偶,今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在乌克兰公开表示:

中国企图通过“一带一路”以及各类具有吸引力的投资,进行全球经济扩张,我将向美国的朋友和伙伴警示中国投资带来的风险。


代表华盛顿精英阶层的白宫内阁高官为何如此抗拒一带一路倡议呢?


答案需要从那个纷争的帝国时代说起...



众所周知,作为五眼联盟的成员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在文明以及历史起源上,同属于一脉相承的盎格鲁撒克逊体系。


而英国与美国的霸权交接,更属于帝国体制中的内部交接。


两者都有一个关键词:海权!


我们在前文讲过,近代殖民体系是由大英帝国开启的维京式帝国,因此自英而始崛起的世界大国都牢牢印刻有海权的印记。


即赢得一场针对老牌帝国的海战,成为新晋强国跻身列强俱乐部的越门考试。


英格兰在与西班牙的海战中成为日不落帝国;

美利坚通过美西战争完成从大国到帝国的三连跳;

日本则以倾国之力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海战中接连击败大清帝国与沙俄,从此奠定亚洲霸主的地位...


当然,这种大国门槛的考试,有着时代的必需性。


基于殖民体系模式与科技交通的局限性,维京式帝国的崛起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三段式环节:资源-海权-大国权力。


先说资源


国家竞争的本质是生产力的竞争。


在科技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情况下,什么是决定国家生产力的核心因素。


答案是资源:一是在生产工业产品过程中需要的资源,比如工业原材料、劳动力人口;二是能给予生产国资本回馈的消费资源,即市场。


在英国开启的维京帝国时代,各国为增大自身实力,并快速积累发展工业所需的原始资本,纷纷走上对外殖民的道路。


而殖民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落后弱小国家的资源掠夺。


在远东地区,英国人发起的殖民侵略获得了中国的市场资源、印度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中南半岛的工业原材料资源。


在非洲地区,法国人发起的殖民侵略获得了刚果的矿产、尼日尔的石油。


还有德意志殖民帝国、日本殖民帝国、美利坚殖民帝国,他们的侵略行为最终是为掠夺资源服务的。


因此资源是包括维京式帝国在内所有大国崛起的起点。



再说海权


海权是大国通向资源的中介手段。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所有崛起的大国都处于北半球,且有相当一部分是比较集中的欧洲国家。


这就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越是大国高度集中的地区,越难以展开殖民侵略。


答案很简单:


不论是从大国危机管控的角度,抑或是超本土防御界限的角度(1)来看,在大国高度集中的地区展开殖民行动都容易酿成世界级大战。当然,这里面还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比如迄今为止两代世界霸主英美在地理上都是属于远离欧亚大陆核心,偏安侧翼的大国。


注(1):

任何大国为尽可能的保存实力,都希望将防御界限建立在国门之外,同时考虑本地区的资源最容易掌控,所以除了西欧因地理局限性之外,近代大国崛起的过程,也是不断将周边国家整合到自己旗下的过程。比如美国的门罗主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又比如沙俄对东欧及高加索、远东地区的战争;再比如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战争。


这就意味着西欧帝国们的殖民侵略需要走向更遥远的地方。


在整个近代科技所允许的范围内,由于铁路建设周期长、耗资大、跨度广、还有对建设国工业底蕴及地势条件的苛刻需求,因而海洋成为帝国在殖民侵略行动中,运输军队、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的核心途径。


而随着维京式帝国殖民体系的不断完善,广泛存在于海外的资产与来自于殖民地的输血,逐渐成为国家财富的主要聚集地。有鉴于此,保障国家实力的关键不仅在于本土工业科技实力的增长,更在于对海上运输通道的军事控制即海权。


最后是大国权力


大国权力是帝国们通过各自掌控的海权获得资源后,进而在壮大自身实力的过程中取得相应的世界话语权。


这段话可能有点难以理解,再稍微解释下:


国家实力是世界话语权的基础,近代国家实力的基础来自于殖民侵略,而海权则是实现殖民侵略的刚需条件。如果没有对海权的掌控,殖民资源和大国权力都是不成立的。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没有海权,就没有近代西方秩序和西方大国的崛起!



也正因如此,近代大国崛起的过程就是海权不断扩张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以大陆大河文明为代表的陆权,在海权帝国的打压下持续衰落。


如日中天的拿破仑帝国为什么没有打败一海之隔的英国?

因为英国人始终掌握着制海权!


体量相当庞大的沙俄帝国为何被区区日本一击即溃?

因为日本人对海权的控制更深!


冷战是海陆之争的高光时刻,作为海陆两权分割与对抗的主角,代表陆权的苏联与继承盎格鲁撒克逊海权的美国,进行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庞大的两极力量对峙!当镰刀锤子旗在红场缓缓落下时,宣告着以海权文明为主的西方维京式霸权得以继续维持。


如今,随着交通科技的快速发展,西方越来越多的地缘政治学家逐渐重视当初代表海陆之争的美苏争霸,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省。


以地缘政治角度而言,源于冷战的海权彻底战胜陆权,有着极大的历史局限性:


1.大国地缘


前文提到过,迄今为止诞生的两代世界霸主,在地理上是远离亚欧大陆核心偏安侧翼的大国。英国以一海之隔孤悬于西欧大陆侧面,美国本土更是因北冰洋和太平洋阻隔于亚欧大陆的千里之外。


因此海洋是他们登上世界舞台枢纽的唯一途径,这极大促进了海权的崛起速度。


2.科技限制


交通运输是所有地缘权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权当年之所以能碾压陆权,就是因为代表陆权的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不仅受到地势和工业条件的掣肘,且运载力和运输成本都不及海运!


倘若路上交通运输在规模和控制力上都能超越海权,复兴未尝不是指日可待。


3.单极权力的缺陷


受制于历史与科技的局限性,崛起于近代殖民体系下的大国都是残缺的,即他们只能具备或海或陆的单极权力。从远古时期到近代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同时具备海陆两栖权力。


当前,由于陆上交通技术的突破,海陆空天电一体化交通趋势逐渐显现。


尤其是高铁时代的到来,使得有实力的大国能够建立一种聚合海陆体系的空前交通网,并以此打造出并立于世的环大洋经济圈与环大陆经济圈(2)。



注(2):

国家发展的最高目的是经济,军事和政治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打破盎格鲁撒克逊霸权的世界大国,必然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同时聚合海权与陆权的两栖强国。


从科技实力到文明底蕴,大家看一看,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巴西、中国...这几个规模比较大的国家里谁最有希望?


答案当然是中国!


这并非是戎评作为中国人的自吹自擂,而是在西方学术界有相关依据的。


首先,中国是不可能放弃陆权的。


原因很简单:中华文明是长期依附于大陆大河所建立的文明,而中华民族也是传统的陆生民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人的乡愁文化。


唐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宋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清有纳兰容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些乡愁文化的背后,其实就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对土地的赤诚之情。脱离了陆权,就相当于剪去了中华文明的根。


其次,国家利益驱使中国必须重视海权。


比较好理解,中国是一个全球化大国,海外市场、能源进口、产品输出,都需要通过销往全球转化为经济收入,进而提升国家实力,因此在海洋辐射本国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2013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提到:

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海洋是中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保障,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最后,建立完整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一直将促进全球化视为其最大的国际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口号,更早已落于实处。


比如建立统一的全球性电网;

又比如修筑标准一致的基础设施;

再比如打造以终端产品输出国为核心的全球工业体系。


而这一切为人类共谋福祉的行为,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眼里,则成为中国利用自身工业实力,推进以海陆两权为核心的全球新霸权建设。



作为维京式帝国的继承者,美国人的视角依旧没有挣脱出殖民霸权的视角,即在强盗的眼中,任何大国都是强盗,任何大国行为自然就是强盗行为。


反馈到具体层面就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扭曲性见解。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地缘上的确符合海陆两权的划分。于是当今美国国师史蒂夫·班农很夸张的将其与近代西方三大地缘政治理论挂钩:


一是将中国“一带”倡议类比为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


------谁控制了中亚腹地谁就控制了至关重要的世界岛,谁控制了至关重要的世界岛,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二是将中国的“一路”倡议类比为美国军事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

------谁把从亚洲到欧洲的港口都连接起来,并且用国家实力保证其安全,谁就能够控制整个海洋!


三是把中国在南海的和平政策类比为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边缘扩张理论:


------大国崛起的前提需要将敌国势力范围尽可能远拒于国门之外!


根据史蒂夫.班农提出的假设,华盛顿精英阶层普遍将这个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倡议,视为人类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全球性战略扩张计划。


转折点在南海!


2016年,中国以强硬回击强硬,迫使美国双航母战斗群逃之夭夭。


对世界而言,规模最庞大,双方实力最强悍,情况最凶险的军事对峙;


对中国而言,这是保家卫国的必要表态;


但对西方维京式帝国而言,这次交锋却是美国海权衰落的标志!


从古巴导弹危机开始,美国何曾在怒海狂涛的大海上退缩过一次?


但三年前的那次,美国退了!这一退,就是一个时代的落幕,至少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而言是如此。


所以在17年以后,华盛顿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污蔑层出不穷!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维京帝国继承人,岂能知吾辈天下大同的胸怀?


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超越本时代格局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对于正在看文章的诸位而言,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以百年为策划周期的国家格局、以千年为行事担当的历史使命之中,尽到“螺丝钉”的使命,以一己之力,汇聚亿万之力,继续推动中华巨舰扬帆远航!


须知,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伴随的必然是一代人至三代人的持续牺牲和奋斗。


很荣幸,我们的注定将成为民族复兴路上见证历史的那一代人!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