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势,美国反攻,印度蠢蠢欲动...这场世界级会猎正被中国主导!
作者:戎评 这个世界19世纪是欧洲化的。 到了20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国化的世界。如今,它正在被亚洲化,而且速度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快得多。 亚洲的崛起尤为迅速,这个地区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从低收入迈入中等收入的门槛。到2040年,亚洲将为世界贡献超过一半的GDP,而且亚洲还将生产全球75%的产品。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亚洲世纪已经到来》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2019年10月9日17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约翰•B•古迪纳夫、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M•斯坦利•威廷汉、日本化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三人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
对此,日本经济新闻网16日报道称:
由于全球对于锂电池的需求正在增长,包括贸易机构在内的日本企业近年正加快锂电产业的投资,在全球构建锂电池原料供应网。
2018年4月,日本著名风险投资机构软银斥资80亿日元(约合5.2亿人民币),成功收购加拿大尼马斯卡锂业公司9.9%的股份。
加拿大尼马斯卡锂业是一家从事锂矿勘探开采和冶炼的能源企业,在软银入股之前,该公司正在筹集资金,用以开采全球少有的大型锂矿魁北克省霍布奇锂矿山,预计年产量3.3万吨

经济网评论道:
霍布奇一旦开采,能够为软银长期供货,最大供货量为年产量20%。
无独有偶,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印度,近期也展现出对本国锂产业建设的高度关注。
2019年10月19日,在参加完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秋季年会后,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对采访记者表示:
新德里正在为跨国公司准备一份蓝图,该蓝图将重点吸引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电子及半导体企业赴印投资。
当然,我们的大反派也没有缺席这场规模宏大的盛宴。
美国彭博社10月22日新闻:
在美国政府大力推行战略矿产开采之际,国际矿业巨头力拓正想办法从美国加尼福利亚州一片90年代矿区的废石中,开采出用于电动车等设备的锂矿。力拓管理层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个计划在未来成为美国国内锂矿的最大供应商。
就在昨天,力拓已经成功将开采出的锂加工成了碳酸锂,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池原材料。接下来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产量。
不难看出,一场波及上游供应链与下游成品制造的锂产业大战,正暗流汹涌于世界各大强国的交锋...
锂电池:当代工业明星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发展的主旋律永远离不开能源。从本质上来讲,能源技术的上限决定人类工业化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以电池为代表的储能技术最为重要!
1966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著名的T型车后,决定转战投资用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为此,福特公司研发部计划开发一种新电池,按照规划,这种新电池每次仅需要充电1小时,就能行驶322km。
在那个石油消耗仍为奢侈品的年代,福特公司新产品的构想,显然值得让世界各国屏息以待。
但是,福特公司并没有取得成功,主要问题还是在于电池材料。
以铅酸蓄电池为主的传统电池,在运用于汽车驱动时,就会暴露出一个巨大的问题,即能量密度太低。
如果要将低密度的电池作为汽车驱动核心,就必须把电池的体积做得非常大,这样才能保证汽车不至于在行驶途中频繁充电。否则,以牺牲时间成本为代价的电动汽车定然难以被市场接受。
而大体积电池对汽车带来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首先,经济适用性汽车对体积很敏感,电池体积过大会吞噬掉座舱与后备箱的空间。
其次,大体积电池重量也大,这会严重削弱汽车的载重能力!
正当所有人为电力驱动技术的前景感到愈发的悲观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却让形势发生了意向不到的逆转...
1973年10月6日,在完美的战术欺骗掩护下,埃及与叙利亚军队趁着赎罪日的契机,分兵进去西奈半岛与戈兰高地。
这场为期十天的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菲尔丹公路之战,埃及步兵2师在半个小时内全歼以色列王牌部队-第190装甲旅,创下步兵打坦克的神话。此战,被各国陆军学院写入必修的经典案例,并成为制约陆军全面装甲化的重要因素。
但影响最深的还是石油危机:鉴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阿拉伯国家决定联合对美国实行彻底的石油禁运!
由于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输入性通胀导致美国经济在高速发展时猛然刹车,如何挣脱油价对发展的限制,不仅成为科学家急需解决的难题,亦提上各大工业企业的新项目日程。
而他们的目标都指向了同一种技术:锂电池!
------诺奖得主古迪纳夫后来回忆道,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人们越发相信,电力驱动才是未来。
与其他改变世界的技术经历相似,锂电池的研究也是充满了坎坷。
早在1912年时,锂金属电池的概念,就被美国著名的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提出。但因为当时的技术环境达不到锂金属的合成条件,这项研究最后不了了之。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左)、威廷汉教授(中),以及吉野彰博士(右)
1975年,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教授威廷汉,采用硫化钛作为阳极材料,金属锂作为阴极材料,制成首个锂电池。
但该项研究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原因有两点:
1.价格成本
二硫化钛的价格每公斤高达1000美元,注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购买力是现在的五倍以上。对于定位于消费品而非奢侈品的电子产业来讲,如果电池的成本高于高昂,它就不具备从科研产品到市场化产品的经济效益。
2.安全隐患
二氧化钛在与空气接触后,会产生对动物具有毒性且恶臭难闻的硫化氢。再则,负极材料金属锂的电极很活跃,在干燥高温环境易引发火灾或爆炸!
问题出在电极的材料上,这就意味着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需要寻找到合适的新材料。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比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
缺点同样突出:
锰酸锂虽然有着成本低和充电效率高的优势,但耐高温性和循环性太少;磷酸铁锂安全性高、寿命长,但能量密度低,低温性能差,一致性差,两者依然缺乏市场化可行性。
五年后,来自得州大学的古迪纳夫教授在实验中发现,钴酸锂的化学特性,使之完全具备成为锂电池阴极材料的条件。
而阳极材料方面的研究,突破点发生在日本。1985年,日本化学博士吉野彰使用聚乙块为阳极材料,并在古迪纳夫教授的钴酸锂基础上,制造出第一块现代化锂电池。
1991年,索尼与旭化成株式会所推出第一块商业化锂电池。相机、手机、甚至游戏机开始进入平民家庭。
至此,由日本掀起的消费型电子产品浪潮向全世界滚滚袭来...
在锂电池技术的辅助下,曾经昂贵的电子产品才能迅速完成市场化的转变,并成为制造业序列中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产业支柱!
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现已垄断全球电子产品出货量85%的中国,显然是这个时代最大受益者。
从供应链到成品制造的全球布局
众所周知,当代社会正呈现出高度电子化的发展趋向。
即便是上厕所用的马桶,不少家庭都用上了能够恒温控制的智能马桶。可以说,现代社会超过80%的正常运转,都是建立在电子产业的基础上。
而作为电子产业底层架构技术的锂电池,尤其是生产锂电池的原材料,必然会是各大工业国必须争夺的大宗商品!
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曾说过:
锂矿资源的重要性不亚于石油等战略性资源,一旦锂资源开采出现瓶颈,可能会跟石油一样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那么,当前各工业国的锂资源及其产业实力究竟如何呢?或许我们能从吉野彰的回答中窥探一二。
吉野彰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网记者采访时称:
在手机和个人电脑等方面,以前日本很有优势。在日本制造所需电池是合理的。如今手机和个人电脑已转向海外。即使日本的企业仍然存在,也是在中国生产。特意在日本制造电池显得奇怪,没有办法。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野彰
中国在锂矿及其产业方面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上游原材料的控制
不论是从产量抑或是储备量来看,中国的锂矿资源算不上绝对的丰富。
储备上:世界级锂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根据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全球锂资源储备量为1400万吨,其中智利储备量高达75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51.8%,中国储备量为320万吨,占比22.1%。
产量上:2018年全球锂矿产量为8.5万吨,澳大利亚以60%占据世界第一。
但由于近年来中国各大企业对锂矿的前瞻性投资控股,使得中国在原材料方面已具备不可撼动的优势!
2013年,中国天齐锂业通过跨境狙击的方法,从美国洛克伍德公司手里成功抢下澳大利亚泰利森公司65%的股权
再算上中投集团35%的权益,则中方企业对这家世界级的锂矿集团享有100%的权益!
2018年12月4日,天齐锂业发布公告称:
公司在智利圣地亚哥证券交易所通过场内交易方式以近280亿元人民币拍得 SQM公司6255.66万股 A 类股股份(占 SQM 已发行股份总数的 23.77%)。
智利化工矿业集团(SQM)是南美洲最大的锂矿企业,通过对SQM的股权收购,天齐也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矿供应商之一。
2017年,赣锋锂业收购加拿大美洲锂业17.5%的股权和澳大利亚[ilbara4.54%的股权。至此,江西赣锋锂业已拥有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及爱尔兰等六个优质锂资源的股权。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及中国最大的锂化合物生产商及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商。按2017年的产能计算,其碳酸锂产能在全球排名第四,占全球产能的10%;金属锂产能全球排名第一,占全球产能的47%。
对锂矿的控股只是中国在上游原材料布局的一方面。
在整个锂电池产业供应链中,锂只是基础原材料的一种,而作为锂电池阴级原材料的钴,其地位也举足轻重!
还是USGS的数据:
2018年锂离子电池原料钴的产量为14万吨,同比增加17%。其中64%来自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储量也是5成集中于该国。
戎评在去年的文章中就提到过,刚果的钴矿主要产自腾科矿区,而该矿区的控股方为中国洛阳钼业集团。通过这项并购,中国在钴储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一跃升级为全球最大的钴矿供应国。
2.对下游锂矿制成品出货量的垄断
全球锂电池产业的演变格局大致为,从日本垄断发展到中日韩三足鼎立,最后向中国垄断的方向过渡。
对于中日韩锂电产业而言。2016年是一个极具战略转折性的年份。
这一年,日本松下230亿人民币的产值高居世界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韩国210亿的LGC和205亿的三星SDI。
而剩下18家全球20强锂电企业中,有超过15家企业为中国品牌。
也是这一年,在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席卷下,宁德时代率先发力,斥资数十亿扩张产能,成果是显著的:2017年,宁德时代以近12GWh(10亿瓦时)的动力电池系统销量,不仅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大动力电池生产商,更是连续超越12名对手成为世界第一大锂电供应商!
与此同时,比亚迪、沃特玛、国轩高科等其他中国锂电池产商也纷纷跟进,并在短短两年内接连攻陷日韩企业的国际市场!
整体方面:
BNEF数据显示,2019年初,全球锂电池制造能力达316GWh。其中,中国锂电池产能位居世界首位,占73%,其次是美国,远远落后于中国位居第二位,占12%。
对此,美国上至政府下至产业界感到忧心忡忡。
原因很简单,中国已经在上游原材料领域掌握了足够大的优势,如果再完全控制下游制成品的出货量,这就意味着美国在战略性质堪比石油的锂矿领域,将彻底失去竞争权!
美国华盛顿邮报4月5日称:
目前中国已主导了全球电动汽车的供应链,其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二,而美国仅占5%。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在五月初召集汽车制造商与锂矿商的高管们会面,并在该会议中首次推出全球性电动汽车供应链战略!
更大的谋局
截止2020年,将新增集中式充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480万个,以满足全国至少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城市,充电桩与电动汽车的比例不得低于1:7,城市核心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0.9平方公里。非推广城市力争比例达到1:12,城市核心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力争小于2平方公里
2020年时,在四纵四横的城际网络建成超过1000座城市快充站。
新建住宅配配建停车位应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
新建大于2万平方米的商场、宾馆、医院、办公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和社会公共停车场,具有充电设施的停车位应不少于总停车位的10%。

------这种全球第一的优势体现在供应链、技术、市场、网联等全领域!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但在更多时候,大局决定输赢。
正如《迁都建藩议》所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何为全局?
------我全都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