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118年的闹剧!世界各国奉为神典,中国案例戳破谎言!
作者:戎评 文明的建立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从2019年10月7日起,本年度诺贝尔奖得主陆续揭晓。
名单如下:
生理或医学奖: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彼得·拉特克利夫
物理奖:姆斯·皮布尔斯、米歇尔·马约尔、迪迪埃·奎洛兹
化学奖: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
文学奖:彼得·汉德克
和平奖:阿比·艾哈迈德·阿里
经济学奖:阿比吉特·巴纳吉、埃丝特·迪弗洛、迈克尔·克雷默。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可谓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但各方面实力均不俗的中国却鲜有人上榜!
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不止是科技或文学高度那么简单...
诺奖的政治色彩
1895年11月,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二十多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的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
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好的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由此诞生!
阿尔弗雷德认为,科学发展是无关国界的,不论是谁的成果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他都应该被世界认可。
但是,仅在5年之后,诺贝尔奖就沦为了西方的政治工具
1901年12月10日,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五周年纪念日之际,斯德哥尔摩举办了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奖典礼
历史上,欧洲文学经历过三次巅峰:
第一次巅峰是希腊时代,代表作是荷马史诗;
第二次是文艺复兴,代表作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第三次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代表作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该书被称之为“旧世纪留给新世纪的遗嘱”。
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首个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
为什么不把诺奖颁给是众人所望的托尔斯泰?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他(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虽然是公认的文学桂冠,但其作品中否定一切形式的文明、提倡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以及对圣经的任意改写是我们(评审委员会)无法接受的!
托尔斯泰
从以上表述不难看出,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诺奖的原因不是文学问题,而是他的作品违反了西方的政治正确。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革命,在俄罗斯帝国内部逐渐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西欧列强对于这种建立在打破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理念展现出天然的恐慌。
托尔斯泰虽然并不赞成革命,但他的批评更多的偏向于当局对革命的镇压。
对于评审组而言,如果把诺奖颁给托尔斯泰,就意味着诺贝尔奖对共产主义革命持有肯定立场!
诺贝尔奖以政治角度衡量文学高度的做法,激起了整个欧洲文学界的愤慨。
1902年2月24日,著名作家斯特林堡在瑞典日报发文抨击道:
绝大多数瑞典文学院成员都是文学界不怀好意、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的人,却不知为何让他们成了审判员。这些老爷们的艺术观念幼稚得像个孩童...
丹麦文学批评家乔治.勃兰克称:
现存于世的作家中托尔斯泰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没有人能够像他一样让别人产生如此崇敬之情,我敢断言,除了他,没有第二人!
苏利·普吕多姆
即便面对整个欧洲文坛的怒火,诺奖文学组也依旧没有改变以践行帝国主义政治正确及风向标的判定标准!
从1902年起,托尔斯泰连续五年被诺奖提名,但每次都被评审组否决。
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布宁的作品虽然和前辈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但他代表的是俄罗斯文学的正统!
伊凡.布宁

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美国当前贫富差距扩大至上个世纪大萧条时期,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指数也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汉德克
------它既不是童话中的伊甸园,更不是诗歌里的象牙塔,而是被西方政治所裹挟的权力工具!
科学奖与中国
相对人文奖而言,囊括生理或医学、化学、物理三大门类的科学奖,其含金量普遍能被世人接受。
至少,科学奖是以数据结果为向导,而非由他人意志所决定!
如果不算上杨振宁和李政道,迄今为止,获得过科学奖的中国人只有一个,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屠呦呦。
很显然,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数量,与中国科技大国的定位并不匹配。
问题出现在哪呢?
首先是工业化与资本的积累历程
撼动世界的科研成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尤其是后者。
钱从哪里来呢?工业化!
近代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的资本积累,其实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以美国为蓝本:1945年前,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数不到20人。但在1945年后,美国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人数,便以爆发式速度增长,差不多每年都有两人榜上有名!
布雷顿森林体系
名义上,美国虽然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世界工业第一强国,但其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确立起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大量国际资本向以硅谷、华尔街为主的美国汇集。他们不仅为美国政府创造了惊人的税收,使后者能够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更为不少囊中羞涩的科学家带去了资金的福音。
在这一背景下,70年代爆发在硅谷的信息产业革命,为美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英雄池。
还有一个关键点:
国际资本向美国汇集的时间点是四十年代末期,而信息产业革命的爆发时间在七十年代,这说明科学研究存在着延后效应。
也不难理解,毕竟任何世界级科研项目,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孵化。
所以,诺贝尔科学奖的分配,同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和科研时间高度挂钩的。
越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越容易获得诺贝尔奖,因为迅速完成资本积累的政府能为科学研究创造出更丰富的条件。
这也是当年中国科研所欠缺的。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在为国家兴亡浴血奋战,既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良好的内外环境。下半叶,出于对国土安全的考量,中国科研主力集中在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方面。
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看,两弹元勋们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一百个诺贝尔奖的认可
这里就衍生出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的科研方向是之前外国科学家已经发现的,相当于补作业。
第二、军工科研成果,很难被诺贝尔评审组承认。
中国在前沿科技的大规模投入是在80年代末,按照重大科学研究成果20年~30年周期计算,这批科研项目最早也只有在2020年开始孵化。
换言之,下一个十年,很有可能是中国前沿科技大规模爆发的十年!
其次是发展方向
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定标准,大部分是以基础科学为导向。而中国因为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围堵,只能把资金投向短时间内可转换为国家实力的应用科技领域,比如5G、隐身战机、核潜艇等。
虽然没有基础科技支撑的应用科技是无根之水,但基础科技有一个最大的特性,即全球共享性。
还记得杨振宁对大型粒子对撞机的态度吗?
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解决燃眉问题不利。且设计以及建成后的运转与分析,必将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
同样是1000亿的经费,与其投入科研转化效应并不明显且成果具有共享性的基础科技,不如投入风险低、市场转化简单无压力的应用科学。
社会上不乏有淡泊名利的高人,但国家竞争的字典里只有四个字: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2019年10月14日,诺贝尔官方网站公布经济学奖得主,他们分别是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迈克尔·克雷默。
在全球饥饿人数暴涨的情况下,本届经济学奖重点倾向于贫困问题。
评审委员会给三人的授词是:
------今年经济学奖三名得主在非洲和印度以实验性方法致力于减轻全球贫困而获奖,他们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
注意,只是摆脱贫困的方法,而非脱贫本身。
从左至右分别为班纳吉、迪弗洛和克雷默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