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用温情看香港运动背后的人们!

作者 :ヤ洃冭誏 2019-10-17 10:02:08 审稿人 : admin

作者:Chairman Rabbit
来源:tuzhuxi(ID:chairmanrabbit)

香港运动是一个2019年突然爆发的历史性重大事件,且还在持续发展。

大部分内地人是在七月份以后开始关注的,经历一到两个月后,通过不同渠道,大多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断。“香港问题就是经济问题”,“香港人就是反-共/反中。”

2019年国庆节,爱国情绪空前高涨。我想和香港事件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它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之心。对内地人来说,香港事件就是一场大型爱国主义教育。

在过程中,许多人也逐渐表现疲惫。“让香港闹去吧”。“对港剧实在看腻了。”……

在这个时点我想提自己的两点想法。

其一是对“港漂”——即在香港工作、留学生活的人们。他们有的取得了本地身份,有的还在过程中。他们与香港本土的联系因人而异:有的还在单身奋斗;有的已经买房置业,有的孩子业已就学。不少人与本地人结婚生子……他们已成为香港社会的一部分。当内地人可以关掉电视,切换手机上的页面,不再关注香港事件时,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内地同胞们却需要每天面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且可能是越来越陌生的城市。因为工作和家人,他们无法离开这里,而只能想方设法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不仅如此,我相信他们都希望为加强香港与祖国的纽带出一份力;为爱国爱港力量做出必要的政治表达,而不是保持缄默;为香港对祖国的“二次回归”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读过许多关于移居/流散族群diaspora在不友好环境下生存的历史,从犹太人的苦难历程,到华人下南洋。他们经历过最严重的迫害和歧视,但在大多数时候能够顽强的生存下来。可能因为香港与内地的物理距离太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又是华人社会,所以人们不觉得港漂是“diaspora”,但实际上他们就是。在香港的他们是孤立无援,只能靠祖国人们的支持,以及自发的结社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正因为一国两制的原因,在港置业、孩子长大就学的港漂们很难在不付出阶段代价的前提下回到大陆。他们必须面对这个城市,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们需要顽强的意志,坚韧的内心,希冀最好,并未最坏做出准备。作为一个阅读过历史的人,我对他们有极大的同情和尊重,并希望尽一切力量帮助他们。

也希望广大内地人民不要忘记港漂。要不断关心香港问题,关心在一线生存的港漂,要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如果我们从心理上放弃香港,无所作为,则港漂一定难以坚持下去,即便付出代价,也要选择离开香港。这只会使香港与我们距离更远。

其二是对香港人。笔者对香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也进行了各种分析,有不少算是颇为苛刻的批评:把他们划至某种主义,归因某种心理认知缺陷,某种病态,并贴过不少严重的标签。当然这也是本博“popular social science writing”主旨所致,把香港变成了一个反面教育的素材,将其作为一个场景纳入人类大社会进行横向纵向分析。

“大历史”分析的缺陷就是会让我们忽略个体的价值,让我们丧失温情

(compassion)。所以在尝试理性分析之外,笔者也总自省,尝试回到人情,从微观层面看这些经历历史的人们。

我们要看到,香港社会在非常努力地应对一个他们从来不曾想到的危机。他们在尽一切努力维持现状,“business as usual”。港铁在连夜恢复港铁运作,保证市民出行;街头工作人员和市民们第一时间将街头的污物、涂抹、狼藉恢复,旨在回复一个正常的城市。市民照常出行,生活照样进行。香港人通过努力,保持了城市至少95%的正常运作,并且使得香港的金融市场基本完好无损。其背后所体现的韧性和隐忍是惊人的。我们必须对这些全力维持城市运转的市民表示尊重。

我们大可以说,如此快就恢复港铁运行,连夜清除城市被破坏的狼藉,一定不能让市民体会到黑小将造成的破坏。应该让地铁停运,让污物留存,让市民体会运动的代价(“你们是不会惩戒孩子、溺爱孩子的父母!”)。这种批评无可厚非,但可能脱离了这所城市的语境——这就是这所城市所选择的“应激体制”。他们选择的是“否认”(denial),尽一切努力让自己相信问题并不存在,困难可以被克服,事情马上会好起来,糟糕的事情可能很快就不会重演了,香港明天会更好。这是一种隐忍,但乐观的精神。他们在以他们的方式拯救这所城市。我并不认同,认为他们政治幼稚,重大是非问题上没有立场,但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能够理解。

对于从事暴力行为的青年人,香港人看法与内地人不同。在内地看来,这是一群犯事的小流氓。在香港人看来,这是自己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香港的下一代。这是一群什么都没有,未来充满巨大不确定性,前途堪忧、没有行为能力或勉强有行为能力的孩子。问题出在社会,而不能怪孩子。越是低龄青年、学生越冲在第一线,香港人越会怜悯他们,而不是怨恨他们,同时越对社会心存不满。这种对年轻人的宽容,就是香港人的“仁爱之心”。

我们当然可以批评他们政治幼稚,是非不分,但不应当漠视他们的角度。

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什么是“可怜”?其实也就对他们给予温情和同理。历史的大是大非之前我们不含糊,但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对香港人,我们也要有同理心。他们是我们困在历史另一边、平行宇宙另一边的同胞们。

在这次事件之前,绝大多数内地人都希望香港繁荣稳定,衷心希望香港向好。但经历过这次事件,许多人会对香港产生成见,两地撕裂将是很难改变的事实。从一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讲,实在是莫大的遗憾和悲哀。

笔者做过很多“理性”分析,但也不时自省:这些分析会否太苛刻?有没有将复杂的人性因素都考虑进来?譬如分析香港时,有没有对香港人营造太过定势、刻板且负面的形象?这样的问题会困扰我。

大历史必然是理性、冷酷的,对个体的关注,又需要微观和温情。两者如何平衡?

笔者以为,一方面要努力看到大历史,找到人类社会的某些普遍规律或联系,不丧失大的判断,不陷入微观的情感和纠结。

同时,也要对“个体”和微观情景保持关注。要有尊重,要给予温情,深入到观察对象的内心,体验他所面对的小环境与大环境,了解他做出重要选择所面临的内外部约束。只有有意识地避免在脱离语境的环境下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判断,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希望全国人民继续关注香港,希望内地与香港有更多的交流,希望同胞们最后能和解,也希望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东方金报网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