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评:一个重大的信号:西北这一变化,对中华民族影响超乎想象!
作者 :灯火未阑人散 2019-09-25 09:13:15 审稿人 : admin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李白
2019年9月16日,一条本该引起全国性轰动的大新闻,却静静的躺在新华社的边角里“波澜不惊”:
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数据显示,甘肃省在1961年~2015年的54年间,平均每十年升温0.29℃,降水东西有异,河西走廊每十年降水增加4mm~12mm。而在过去一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平均降水量更是超出常年的27.7%!
不知诸位看见这条新闻是作何感受,反正戎评的内心是为之一颤。
毋庸置疑,西北地区变湿变暖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信号。它的出现,不仅会改变中国的生态及经济格局,甚至对世界地缘政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胡天猎柳千山雪,寒角吹笛一孤鸿
在新华社的这篇报道里,有一条内容我深有感触:
陈宝福是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的一名司机,长期往返兰州市区与机场间。近几年,他发现这段路变了。以前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几年雨水多,光秃秃的山都变得绿茸茸。下雨的时候看去,有点南方的感觉。
几年前,我曾因公前往兰州出差,这是我第一次涉足祖国的大西北。兰州这座城市,是典型的一线城市
------此一线非彼一线!
整座城让山而避、依水为建,随黄河呈东西走向,故称之为一条线的城市。
在回程的路上,兰州市中心距离中川机场约莫七八十公里,大巴车跑了将近两个小时,而其中一个半小时的景色,除了道路两侧星星点点的绿荫,基本上全是浩瀚无垠的荒漠。
当时我就唏嘘不已:难怪甘肃经济常年垫底,省会兰州的郊外尚且荒芜如此,更何况其他更偏远的地级城市?
2000年1月,面对东西部发展日均失衡的局面,西部大开发战略被首次提出,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规划指出:
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时至今日,四川在大省会力量的汇聚下奋勇向前,贵州凭借着大数据经济迈入新时代、西藏即将因川藏铁路的修建实现经济腾飞…陕西、云南、重庆等地更是不遑多让,唯独除陕西之外的西北地区鲜有建树。
以甘肃省为例:
2018年,甘肃省以8246亿的GDP产值位居全国第19名,增速为6.3%。
排在甘肃省前面的是贵州省,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心中比较穷的省份。但两相比较之下,甘肃与贵州的GDP差值高达6000亿,且在增长率方面,甘肃也足足落后贵州三个百分点!
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不出五年,贵州的经济总量就将达到甘肃的两倍!
不得不说,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经济压力非常大。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因水资源缺乏而导致的衍生性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建设,而工业化的前提需要两种资源:一种是人力资源,一种是自然资源。
1.人力资源
城市是人力资源的汇集地,城市的规模越大,可用的人力资源也就越丰富,而城市形成的前提则是具备充分的水资源。
为了华北地区大规模城市化需要而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
原因很简单:丰富的水资源既是大规模人群生存的刚需品,也是聚集地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近代兴起的几座大城市都是水字命。
如武汉、上海、广州、重庆!大量水资源的存在为大规模人口聚集提供了基本条件,而大规模人口又为早期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当产品生产完成后,这几个地方还能通过发达的航运将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
简而言之,有水有人有城市,没水缺人无规模!
2.自然资源
工业生产的自然资源也分两种,一种叫制造资源,也称之为工业原材料,如石油、铁矿石、橡胶。另一种资源叫生产资源,它指的是工厂在制造产品期间所消耗的能源,比如电力和水。
从机器诞生之日起,工业化生产对水的需求尤为庞大。以工业入门级的钢铁厂为例,每吨约3米长的粗钢用水量一般为80~220立方米。
这还只是普通钢厂对水资源的消耗。
而在更为高端的制造业成品生产过程中,其对用水需求只加不减。比如半导体:据统计,生产一片2g重的芯片大概会消耗掉32升的水,等同于一个成年人一个月的饮水需求。
大家看看,城市化的两种刚需都离不开水,缺水的西北又如何能发展好?
再来看下图——
这是中国气候学中最重要的400mm降水线。
在以水资源为本的人类社会,这条线不单单是一条降水线,还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的隔离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峙线,更是古中国实际控制时间最长的边疆线!
请注意图中的兰州,它刚好位于400mm降水线以内。这就是南北地势狭长的甘肃为什么把省会选址在更靠近南边的兰州,而不是中部地区。因为在400mm降水线及黄河的加持下,兰州相比于其他各市更具备资源优势!
但总体来讲,兰州城这点水资源对偌大的西北地区不过是杯水车薪。
根据中国地理杂志的记载:
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占比高达44%的全国面积土地年均水资源总量仅为8%,可利用量不足1200亿立方米,且超过一半是在400mm降水线以南。
截止2018年,西北地区正常年份缺水量为50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电站的流量!
对于中东部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所看到的北漠,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阔、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但在致力于国家发展的那些人眼中,百万国土无法合理利用,是一种难以言状的伤痛。
河汉浅浅,星辰清秀
长期以来,为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重现古楼兰文明的辉煌,不少专业人士或机构都曾提出过详细的解决方案。
这其中,有三个方案以极尽疯狂的构想最为出名。
1.印度洋暖流入疆
缘起于克什米尔南迦-帕尔巴特峰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其南天一柱的巍峨身躯将远东南部地区划分成两个世界。
北麓是常年积雪、寒冷彻骨的青藏高原。
南麓是在印度洋暖流的滋润下,有着适宜农业生产的印度河平原冲积土。
上图是印度洋季风路径图。
可以明显的看出,印度季风的运动轨迹与喜马拉雅山的脉络有部分重叠。也就是说,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对印度洋暖流形成了阻挡!
有鉴于此,一个堪称逆天改命的构想被悍然抛出:动用核子武器把喜马拉雅山南麓炸出一道长达50km的通风口,将温润的印度洋暖流从此处引进西藏和新疆,在暖流催生的降雨云帮助下解决西北地区常年干旱的问题。
在科技信息传播速度并不快的千禧年前后,这个构想着实让不少人叹为观止。但如今仔细思考,印度洋暖流入疆计划的Bug足以让中国致命。
首先是核弹威力的问题:
即便喜马拉雅山脉的土质疏松,但想炸出一道50km的通风口,所动用的核弹当量必然会对青藏高原乃至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国家造成毁灭性的生态破坏。
其次是河水流量的问题:
在中国的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享有亚洲水塔的美誉,它孕育有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七条亚洲的重要河流,平均年融水量约360亿立方米。
终年积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但也通过缓慢融化的方式对下游流量进行了有效的调节。
如果印度洋暖流吹到北麓,温润的季风会在短时间内融化大量的积雪,使各大河水的流浪呈倍增加。可以肯定,400mm降水线以内的江流省份会常年面临着一场不亚于1998年的抗洪战争!
2.藏水入疆-红旗河工程
红旗河工程是中国普及互联网后,在民间传播得最广的西北用水方案。
该工程的介绍视频指出:
沿途取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渭河、黄河,然后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分别延伸到东疆的吐哈盆地和南疆的和田、喀什,全程6188公里,实现年调水量600亿立方米。
看视频详情戳——
从理论上来讲,红旗河工程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有着比修建川藏铁路难上数十倍的问题。
孙子云: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从来是往低处走的。藏水入疆计划从雅砻江开始,行至黄河这近千公里的阶段,均是逆势而上,完全有悖于地理常识。
除此之外,还有三个问题是当前技术上无法越过的坎:第一、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有数千米的落差。第二、工程需跨越地震频发的龙门山带。第三、四川以西区域有着超长的结冰期。
简而言之,红旗河工程在短期内无法在实际上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天河工程
新华社消息:
2018年11月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表示,已经正式启动“天河工程”卫星和火箭研制。“天河工程”卫星模型将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
相较于前两个比较逆天的构想,中航集团的天河工程最容易实现。因为天河计划不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别处借力,而是就地取材!
不论是在工业时代抑或是农业时代,人类获取水资源的途径大致有三种:河流或海洋、地下水、降水。
天河工程所取的材料正是来自于天上的降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为降水提供了基本条件,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每年输入的水汽总量比降水量+地表流量都还多,这个数值大概在20万亿立方米左右。由于季风的流动性,这些水蒸气分散在各大江流的上空,它们就好似漂浮在空中的河流,故取名为天河工程。
在长江、澜沧江、黄河这三大主要江流源区的上空,就存在三条水蒸气输入带,且流量非常惊人。
以黄河为例:
数据显示,黄河每年的水蒸气输入量为3700亿立方米,但转化为降水量的比例仅为16.3%。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究,如果将三江源区的天河利用起来,每年可增加25亿m3的降水量,可以缓解西北地区一半的缺水问题。
天河理论,红圈是我国东南地区,黑框是三江源地区,通过调控将西南的部分水汽由调往三江源进行降雨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航集团用于跟踪水汽分布及演化规律的卫星模型被展出,火箭发射器和其他卫星链的部署也进入正轨。一旦完整掌握了天河的所有动态,规模浩大的空中南水北调就将拉开帷幕!
春风再度玉门关
西北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为什么会突然增多呢?
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
西北地区的的水汽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气流作用下,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输送加强,西北降水增多。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全球气候模型的计算,西北地区降水增多的地方大部分位于400mm降水线以外,其覆盖规模纵横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等数百万国土。
换言之,这条曾经分割文明的降水线正在北移!
问题来了:向北移动的降水线,对中国和世界又意味着什么呢?
自从国家的概念形成以后,不论是中国或者是其他国家,其王朝的兴衰更迭大部分在时间点上与全球气候的变化高度吻合。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在书中提到过:
17世纪是篡权者的时代,世界是抢劫、掠夺、胡作非为的大舞台。
据史料记载,17世纪的人类经历了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在欧洲,经济衰退、霍乱横行、死亡率上升、粮食减产、王朝更迭异常频繁。在亚洲,东方文明的核心中国更是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1621年,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大范围冰雪天气持续40多天。
1634年,黄河冰封。
1637年,最温暖的海南岛突降大雪,岛上草木在三天内全部枯竭。
1642年,江苏省在立夏之际竟然出现霜降!
毫不夸张的说,自打中国进入王朝统治的5000年里,从未有哪个时代像明末时期这么冷过。据不完全统计,在大明帝国276年的执政期间,帝国全境累计爆发天灾1011次,平均每年3.7次!
在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衡量农业时代生产力固定值的粮食产量锐减三分之二。这种情况导致在执政方面并无致命性错误的大明帝国,不可避免的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东西方文明同时出现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气候:
根据气象史的记载,17世纪中叶,太阳活动明显向衰,地球温度骤降,开始进入小冰河时期,平均温度比今天低至少2℃!
千万不要小瞧2℃的差距,即便在今天已经高度工业化的中国,如果温度每下降1℃,粮食产量就会减少10%;如果年均降水量减少100mm,粮食亩产量也会下降10%,更何况还是收成全凭天意的农业时代?
而与之成反比关系的是,如果全球气候有规律的变暖,中华文明则会出现一个繁荣期。
下图是东亚气候与中国王朝更迭的合成模型——
由图可知,东亚气候在周时代出现了一个高峰期,气温升高催生农作物大产,因此周朝的国祚长达800年。第二个高峰期在宋朝,这也使得偏安一隅的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
对于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而言,这一轮气候变换的周期,绝对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
降水线北移带来的温湿变化,再加上天河工程的催水技术,一旦西北地区完成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届时,丰富的水资源会将彻底弥补西北地区大规模工业化唯一缺失的自然资源。
要知道,除了水力资源之外,西北是中国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比如两年前,中石油曾在新疆玛湖地区和吉木萨尔分别发现了10亿吨以上规模储量。
完成大规模工业化后,腾飞的西北经济就会聚集大量的人口(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并逐步在工业升级换代中实现经济发展的闭合循环。可以想象,当西北地区出现一个甚至多个类似于成渝或武长这样的城市群后,对中国乃至世界意味着什么?
------占全国面积44%的国土能够再养活6亿人,相当于三个日本的体量,同时临近中亚的地区将出现一个空前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里,一个经济空前繁荣昌盛的西北和中亚地区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请记住两个要点:
第一、世界地缘政治的中枢在中亚。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论是国家战略抑或是国际战略,亦是如此!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9月15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在接受采访时称:
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就敏锐的关注到西北降水量增多的情况,他由此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此后30年的情况证实了这一推断,我们运用全球气候模式,预测到这一趋势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
现在是2019年,截止本世纪中叶还有31年。
三十年时间能做什么?
越王勾践从卧薪尝胆到破吴都雪耻用时21年;
高祖刘邦从斩白蛇起义到问鼎九五用时7年;
解放军从内战打响到解放大陆用时5年!
三十年,长达三分之一的世纪,在分秒必争的工业文明里,吾辈可移山填海、扭转乾坤!
这,就是我们5000岁的中华民族。
------再给中国30年,还世界一个久违的汉唐盛世!
在线下载列表
上一篇:徐吉军:中俄伊海军联合军演,争霸格局已明朗 下一篇:唐如松:亮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