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北山浮生:香港乱局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 :瑶瑶酱 2019-08-21 15:56:32 审稿人 : admin

  中国南方一个被称为Hongkong的港口城市的乱象,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从宏观战略的层次上看,这一乱局的背后,是新兴大国与守成霸权的地缘角力。从微观上看,香港经济脱实向虚,阶层固化,年轻人普遍缺乏中高收入工作,他们的怨气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从软环境上看,香港的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大问题,香港年轻人对中国缺乏认同感,甚至存在敌视。

  香港的局势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这个曾经的东方之珠目前是暂时蒙尘,还是就此沦落?如果香港沦落,谁是获利方,谁最不愿意看到这一局面?

  要从这一团乱麻中理清头绪,我们就不能只看今天的香港,而要回顾历史。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才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丘吉尔在担任首相时,虽然做出种种努力,但仍然无可奈何地看着大英帝国崩溃,而我们的所要回顾的历史源头,就是丘吉尔竭尽全力所要挽回的那个大英帝国。

  虽然大英帝国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但是海权主导的当今世界格局,仍然是大英帝国奠定的基础,并由美国继承和发展。

  大英帝国并不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海权帝国。在英国崛起之前,曾经出现过“日不落帝国”这个词语的缔造者——西班牙(及西属葡萄牙)帝国,“海上马车夫”——荷兰帝国。

  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一度成为海洋霸主,但是他们只知道从海外掠夺财富,并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荷兰人成为海洋霸主,也只是根据其敏锐地商业直觉,单纯地控制关键航线大发其财。第一个真正意识到海洋对于世界霸权的重要意义,并且有意识进行积极布局的,是英国人。

  早在十六世纪八十年代,沃尔特·雷利对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说道: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终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这番话就是“海权论”的最早雏形,实际上也成为此后几百年英国的基本国策。当时有一段歌词,这样来阐述英国人的海权野心:

  “统治吧,英国,

  英国,统治那浩浩的浪波。

  英国的理论是海洋征服世界。”

  英国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伊丽莎白一世

  海权论的实质,是将海洋看作交通命脉,财富运输的枢纽,最终的落脚点还是陆地。控制海洋,归根结底是为了控制陆地(的物质财富)而服务。

  通过海洋控制陆地,那么就要控制陆地上的战略区域。这种战略区域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交通要冲,主要航线上关键的运河和海峡。

  控制了交通要冲,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利益以及战略优势。例如地中海的西出口直布罗陀海峡,东出口苏黎世运河、曼德海峡,印度洋上的马六甲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运河,中东石油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等等。次一级的还有麦哲伦海峡、英吉利海峡、台湾海峡等等。

  大洋虽然浩瀚无垠,但是扼守住这些关键节点,就控制住了海洋的脉搏。

  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海上交通要冲,仍然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英国或者其继承者美国手中,或者称作盎格鲁-犹太联盟的手中。

  第二类就是财富或资源集中区。控制交通要冲,无非就是可以收收过路费;控制财富和资源集中区,才可以直接攫取财富。因此,第二类区域比第一类更加重要,可以称得上是核心战略要地。

  这些战略要地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临近海洋,拥有优质的港口,也就是可以与海洋无缝对接;

  2、拥有大片相连的平原,优良的内陆交通,足量的人口,也就是足够的战略纵深。

  地球上有七大洲,但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流战略要地的地方屈指可数,一个巴掌就可以数的过来:

  其中欧亚大陆上有四块,分别是欧洲、中东地区(一堆伊斯兰国家)、东亚地区(主要是中国)和南亚地区(主要是印度及巴基斯坦、孟加拉)。美洲大陆上有一块,就是美国。

  以上述这五块战略要地之中任一为根基,辅以控制海洋的能力,就可以通过海权战略称霸天下。

  这里之所以把当今世界领土第一大国俄罗斯排除在外,是因为其人口密度不足,纬度太高,气候寒冷,缺乏不冻港。如果气候变暖,北冰洋能够实现常年通航,则俄罗斯就可以跻身一流战略要地行列。同理被排除的还有第二领土大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这些只能是地区大国,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

  遥想当年,大英帝国的海权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由于不列颠本土狭小,其资源不足以争霸天下,因此在海外

抢占洲级殖民地,以其资源(自然资源、人力、市场等等)作为称霸的基础;

  二,使得主要对手保持地缘均衡,也就是处于对称性破碎状态,防止出现一个实力超强的大国统合欧陆;

  三、将世界的主要海洋航线控制在手中,进而掌握贸易和金融霸权。

  英国能够成为大英帝国,首先它使得欧洲陷入分裂,无法与它进行海上争雄;其次削弱肢解位于中东的奥斯曼帝国,消灭掉欧洲的这个千年大敌。与此同时,它先后染指过另外三块战略要地。虽然北美得而复失,但是控制住印度这块超级殖民地,并且通过金融和贸易手段间接殖民中国。凭借一块半洲级战略要地的资源,大英帝国实力达到鼎盛。

  英国间接殖民中国的手段,就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一系列通商口岸,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开办银行、修建铁路,掌控中国经济命脉,源源不断地吸血。在美国制裁华为过程中扮演不光彩角色的汇丰银行,就是当年

英国金融殖民中国最大的黑手(参见《英国汇丰银行当年是如何逐渐掌控中国金融的?》);卷入香港乱局的香港国泰航空,其控股方太古集团的前身,就是当年向中国大举贩卖鸦片的太古洋行。

  中国的经济实力主要分布于三个大河三角洲,也就是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因此英国殖民势力主要分布于三个港口城市,分别是天津、上海和香港。在这种插管吸血的经济格局下,三个港口城市畸形繁荣的同时,内地百业凋零,人民穷困潦倒。

  可以说,这三个城市就是牢牢钉在中国经济心脏上的”攒心钉“,钉子不拔,中国就是列强予取予求的经济殖民地。其中香港被英国下手最早,成为英国独占殖民地,上海次之,英法平分租界(后来英租界又转为公共租界),最后得手的天津,则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九国租界“。

  了解了这一经济格局,就可以理解为何北洋政府各位要人的老巢都在天津,北伐战争中,蒋介石为何会在拐向上海的同时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组织政府养军队需要大笔的开销,而头号金主就是外国爸爸。这些原本抱着革命理想的年轻人,在认清现实后纷纷向利益低头,先后沦为殖民势力的代理人。

  1935年国民政府货币改革,建立盯住英镑的货币制度;仅一年之后,又被迫与美国签订协议,法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大幅摇摆的货币政策背后,是崛起的美国决心与英国争夺全球领导权。

  美国在十九世纪末超越英国坐上世界GDP头号交椅后,就开始处心积虑地谋求取而代之。美国作家沃尔特· 拉塞尔·米德在《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一书中认为:“英国的崩溃,至少部分上是美国造成的,而且是故意造成的。”凯恩斯传记《为英国而战》的作者斯基德尔斯基也说:“决心已下的美国人努力运用二战的机遇来摧毁英国”。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球霸权已经从英国移交到美国手里。为了摆脱被经济殖民的地位,毛主席写下《别了,司徒雷登》,断绝与美国的政治与经济往来。香港作为一块仍被英国租用的土地,成为中国与欧美联系的唯一通道。

  对于欧亚大陆来说,美国就是大号的英国,因此美国称霸的战略与英国是一脉相承的。欧洲和中东仍然在分裂,印度则是最大民主国家,能够对美国的霸权构成威胁的只有苏联和中国。苏联与俄罗斯不同,它拥有黑海和波罗的海的港口,再加上广阔的战略纵深,已经能够跻身一流战略要地的行列。

  因此,美国的目标就是围堵苏联和中国,将其分裂肢解,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冷战的重点,其实并不在于人们通常认为的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而是经济发展模式与质量的竞争。世界分裂为两大贸易集团,就如同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接近木星“洛希极限”,会被对方的强大吸引力撕裂解体一样,这两大集团就像两颗彼此靠近的行星,都希望本方的吸引力使得对方撕裂解体,从而不战而胜。

  在二战临近结束时,罗斯福及其财政部长摩根索最初做出的战后处置是,彻底剥夺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基础,变成一个“无公害的农业国家“。从而彻底消除这两个国家的战争威胁。但是他们很快就认识到,让日本和德国陷入贫困的后果,无非是让其迅速倒向共产主义国家。

  于是实际的战后处置变成:在与社会主义国家接触的前沿地区,打造”民主制度“的样板,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抛弃自身制度,背叛祖国,促成”颜色革命“。这一原则与前述海上霸权控制贸易通道的需要结合起来,西德、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先后崛起,跑步进入”第二世界“。至于在远离苏联与中国的拉丁美洲,同样是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但是对不起了,享受不到这么好的待遇,只能沦为发达国家的奶牛。

  亚洲四小龙,就是美国为中国量身定制的”缚龙索“,虽然比当年的“攒心钉”的状况略好,但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中国迟早陷入分裂动荡的命运。

  其中,香港距离中国大陆最近,对中国影响最大,成为对中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前沿阵地。在上世纪60-80年代掀起”大逃港“。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大逃港的背后,是大陆与香港之间巨大的经济落差,中国大陆正日益被对方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吸引力所撕裂。

  香港在上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迅猛,与内地的比值逐年升高,港台合计在1993年达到了最高值80.0%(1993年也是历史上港台/内地最高的年份)。根本原因是香港成为中国大陆与外界交流的唯一窗口,是大陆引入技术资金的咽喉要道。那是香港人史上的”黄金时代“,港台商人被内地政府奉为贵宾,即使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货车司机,也可以在内地包养年轻漂亮的”二奶“。

  随着中国大陆逐步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事情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随着中国实力增强,不甘心完全被动接受美国所主导的国际贸易秩序,在允许的框架内潜移默化地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上海,逐渐取代了香港的贸易港地位,并且进一步谋求东亚金融中心的地位。原本是与香港毗邻的小渔村深圳,飞速反成了从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并进一步谋求粤港澳湾区的主导地位。

  从历史上看,生产的转移伴随着物流的转移,而物流的转移也就意味着金融的转移,金融的转移则意味着霸权的兴替,这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不仅香港在沉沦,“四小龙”原本“美颜特效”造成的的耀眼光环都在褪色。新加坡由于坚持实行特色集权制度,情况还稍好一些,实行民主制度的香港、台湾、韩国都在快速衰退。如果任由其发展,这几个诱发“颜色革命”的前沿阵地,反而会变成展示西方民主制度失败的鲜活样板。

  从原理上说,民主代议制是一种效率很低,很容易造成内部熵增的制度。当存在技术落差、贸易霸权、金融霸权等优势,可以将熵转移到外部由其他人所承受,这种制度看起来挺美。但是从历史实践上看,即使是英国,也是因为富强之后才民主,而不是因为民主而走向富强,对于经济腾飞时仍是军政府的台湾、韩国,就更是如此了。香港经济腾飞时,则是殖民总督领导的港英政府掌握大权,哪有半点民主的影子?

  中国经济虽然在快速崛起,但是人的心智模式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定型,无法跟上快速变化的时代。因此大陆仍然存在颜色革命的土壤,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为甚。

  在一部分人的心里,欧美仍然是他们年轻时所认识到的那个欧美,自己的祖国则是贫穷、落后、愚昧的象征,在被刻意操纵的舆论影

响下,他们认为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制度,只要制度变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就会来。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中国大陆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并在有些方面甚至已经有所超越。美国地缘政治家们原本寄希望于中国的年轻一代抛弃父辈的建国理想,投入西方的怀抱,但是中国80后、90后、00后是在中国日渐强盛的环境中成长,不仅不会被颜色革命的话语所迷惑,反而更加自发地爱国。

  日渐衰落的美国开始不择手段地维持霸权,对于美国来说,打压华为公司,剑指中国制造2025,是保持其霸权的长久之计,而阻止中国挑战其霸权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阻挠中国建立“一带一路”贸易体系以及阻挠人民币国际化。这两件事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关联,“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香港既处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又是亚洲金融中心,因此搞乱香港就成为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抓手。

  对于中国来说,香港除了上述重要意义之外,还是”一国两制“的示范区。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无需多讲,短期来说促进中国恢复统一,长期来看甚至是在美国霸权之后,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新秩序的前期铺垫。

  因此,香港已经成为中美博弈的一个焦点。香港乱局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而且还将长期持续,因为这里的殖民遗毒不仅没有被清除,而且还在不断造成新的感染,在持续不断地可以煽动下,有越演越烈之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炎黄子孙,为什么有些人死心塌地成为他人的走狗,为祸乱自己的祖国不遗余力?

  英国当年以相当低的成本建立全球殖民统治的奥秘,不在于血腥镇压的军事手段,虽然他们在镇压印度大起义时,曾经把起义者绑到大炮上轰成渣。

  殖民统治的奥秘就是建立差序等级制度,印度长期以来建立的种姓制度,元朝将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类,都是同样的伎俩。英国自古以来将爱尔兰作为殖民试验田,积累了大量经验。英国人在殖民地培养出一群特殊的阶层,也就是买办阶层。买办阶层对内凶狠,对外跪舔,于是英国人轻轻松松地殖民了大半个地球。

  要想真正理解买办阶层的心理状态,可以看一部很有名的美国电影,叫做《被解救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也有译作《被解放的姜戈》)。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南部。德国赏金猎人舒尔茨正在追捕犯下了多起命案的逃犯布利特尔兄弟,以获得高额奖金。但是他自己势单力薄,难以达成目的。于是,他从贩奴商人手中买下身手不错的黑奴姜戈作为助手。舒尔茨承诺姜戈,只要他肯协助自己抓到逃犯,不管死活,他都会让他摆脱奴隶的身份,获得真正的自由。姜戈为舒尔茨卖命的唯一条件是:从暴虐的庄园主卡尔文·坎迪手中,解救出自己的妻子布鲁姆希尔达。

  这部电影中最出彩的并不是导演昆汀特有的带有黑色幽默的暴力美学,也不是扮演奴隶主的小李子的演技,而是对黑人老奴史蒂芬入木三分的刻画。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了一个坚决拥护奴隶制度的庄园管家形象,他对自己权威的捍卫,对主人的忠诚,对其他黑人的残暴都表现的酣畅淋漓。

  斯蒂芬作为这个罪恶的奴隶庄园中的一位黑人管家,赢得了他的主人足够的信任。他的权力与地位都远超于普通黑奴之上,并对主人忠心耿耿。

  《被解救的姜戈》剧照

  站着的是史蒂芬,坐着的是小李子扮演的白人庄园主

  史蒂芬被白人主人所看重,因而忘记了自己的黑人身份,甘心做主人最忠实的走狗。他从没有对自己的奴隶身份感到不满,因为他是奴隶制的既得利益者。像马克思所说的“被资本家豢养的工人贵族”一样,他成奴隶贵族,那些被压迫的底层黑奴也在养活他,甚至那些拿枪的白人监工也听他支使。如果没有奴隶制,他的立足之处会远比现在低很多。

  所以,当他看到姜戈居然骑在马上向他走来时(按照当时南方州的法律规定,即使是自由黑人也不许骑马),他的表现是从惊讶到愤怒。

  在老奴史蒂芬看来,姜戈骑马是一种反抗奴隶制的行为,这种反抗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他本能地感受到其中的威胁,因此他处处伺机踩踏姜戈的尊严。比如一开始他就对姜戈骑马的行为大声地斥责,大意就是:你这个奴才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你也配骑马?

  在众人面前,史蒂芬也故意表现出一种“我和我的主人关系好的很”,“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从属关系”,“他对我并不像对一件财产,而是当我为他的朋友”,“不信你看我开他玩笑他都不和我生气”的姿态。

  史蒂芬对主人进行奉承

  当主人表示这位黑人是自由人可以骑马,可以住大房子时,史蒂芬愤怒了:

  然而这种叼飞盘的行为,遭到了主人当场打脸。老子想干啥就干啥,你个老不死的黑奴多什么嘴?

  连白人主子都不在意的事,为什么这位老奴还不依不饶?

  史蒂芬虽然是黑人,但对白人压迫黑人的价值观充分认同,可以说他是“黑皮白心”,他比白人表现得更加歧视其他黑人,才能显露出自己的忠心耿耿,他不仅忘记自己是黑人,还试图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往白人靠齐,要听得懂白人的笑话,理解的了白人的思维。

  所以,他要维护这个残酷的种植园,与种植园为敌的,都是他的敌人,种植园要压迫的,他都要压迫,胆敢反抗的黑人,一律遭到他的打压。

  大家都是黑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归化者”的心态,或者俗称的“二鬼子”心态,也就是买办阶层的心理状态。

  这些归化民跟天生的”白人“不同,归化民的言论和行为必须过激,他们的一切,是靠不断否定过去的自己来定义的,所以他们必须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更加强烈的否定自己的过去,向心目中的“上等人”靠拢,才能更加辨识自己的身份。因此,二鬼子往往比真正的鬼子,对自己的同胞还要更加凶狠。

  只要奴隶制度不除,史蒂芬这样的黑人老奴就会层出不穷。香港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殖民流毒没有肃清,一有风吹草动,香港还会出各种幺蛾子。香港回归二十多年,北京因为舆论压力未对其进行实质改造,不仅没有肃清殖民流毒,还让其长久盘踞在香港的教育和媒体系统中,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在中美博弈必将成为长期趋势的情况下,香港成为美国手中的一个“劫材”。只要大陆还要力保香港的繁荣稳定,就一定会被作为软肋加以利用。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以及大部分普通的香港市民,都成为一小撮阴谋家的人质。

  原本北京对于香港始终“投鼠忌器”,顾虑太多,自缚手脚。但随着香港局势变得越来越棘手,反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想不被要挟,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把香港变得无关紧要。既然有人要刻意搞烂香港,就让它烂掉好了。对于大陆来说,香港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重要意义,随着香港经济早已脱实向虚,只剩下物流港和金融中心的意义,假以时日,这两项都是可以被取代的。

  于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义,就凸现出来了。这表明,北京方面已经从过去“对方捣乱,我方以大局为重妥协”的被动思维中解放出来,干脆将计就计,把深圳作为反向“颜色革命”的示范区,“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这是摆明了要搞反向的“大逃港”。

  随着北京跳出对方预设的“思维陷阱”,中美博弈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如果深圳生龙活虎,发展日新月异,香港每况愈下,经济衰败,孰优孰劣一目了然。那些数十年来精心编织的谎言不攻自破,有利于中国大陆消灭那些流传甚广的精神流毒,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而且,随着现实情况的广泛传播,就要轮到美国需要担心自身被对方撕裂瓦解。

  到那个时候,美国推动的香港乱局,不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很可能成为推倒美国霸权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