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决定格局,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从不把这四句话挂在嘴边
本文在唐若心学原创作品基础上有所改变,豪仕君加以改动
一个人的见识与自己的视野密切相关,见识来自一个人的知识和沉淀,更来自对世界的了解。
在生活中,你也会发现,眼界有多宽,心才会有多宽。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自然无法体会小鸟口渴的滋味。一个人,不一定要有多少知识,但一定要有见识。眼界注定心的格局,格局框定人生命运。
一个有见识的人,会打开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复杂的世界,不会活在成见里,更不会说出许多偏见的话来。
有见识的人在为人处世中,用开放的心态活在当下,他们内心没有囿见,而是装满了谦卑。在生活中,他们从不会说这几句话,这是他们越活越智慧与宽容的关键。

一、不会说“读书有什么用”
一个人越有见识,越会知道读书的价值。他们深谙人类文明与智慧都蕴藏在书本中。读书是我们获取成长最好的捷径。
俞敏洪曾说过,人生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书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灵,更能培育我们强大的逻辑能力,让我们在未来学习工作的交流中,能够纲举目张,抓到问题的要点。
真正有本事的人,从不会读书无用。因为他们是知识的受益者,从读书中他们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的价值。

《银河补习班》故事讲述马皓文从牢里出来后为了养家糊口,就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让暴发户建筑商人刮目相看,从此被誉为贵宾,聘请为首席工程师。
知识能够带给人底气,更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真正有见识的人深知知识对一个人的塑造,他能让我们有限的人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更能帮助我们推动这个世界发展。
华为曾经招聘工程师,工资一度达到上百万,这种态度恰恰就是对知识的尊重,敬畏知识,敬畏读书,你才会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与力量。
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关注我的专栏,从心态,思维,认知,习惯等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助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人生一点意思也没有
有见识的人大都生机勃勃地活着,他们很少会觉得生活无聊。因为他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太奇妙了,还有许多未知等待我们的探索去发现。
一个人越没见识,越会认为人生没有多大意思,因为他们失去了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真正有见识的人,往往带着觉察的心活着,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观察生活。

看一朵花,留意一朵云彩的变化,于细微中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在寻找远方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与更迭自己的见识,让自己看待事情的时候更多圆融的一些,更多通透一些。
有见识的人,懂得活在当下,与自然为舞,用自己热烈的心为自己人生描绘一个灿烂积极的未来,并且乐在其中。
真正有见识的人,懂得生活是一个创造过程, 在创造中雕琢自己的未来,为我们人生增添喜气与有意思。

三、我都年纪一大把,还学习什么
一个真正有见识的人,永远什么时候都不嫌晚。而没有见识的人,却会被传统的囿见所束缚,不敢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好的人生是永远在路上,永远都在学习与探索。而没有见识的人,最喜欢的就是把自己生活装进套子里,忘记了自我的主动性。
心理学也曾发现,很多人变老完全是一种心理暗示,当你认为自己老了的时候,就会停止了自我探索与学习的劲头。

而事实上,当一个人从内心并没有认为自己老的时候,无论是记忆力还是体力都会更强。对于真正有见识的人,他从不轻易限定自己的人生。
而是和时代同步,去拥抱生活。曾经马云招聘60岁老太太作为淘宝用户调查员,很多应聘的老太天非常娴熟玩微信,玩电脑,修图,他们网上购物,非常的潮流,而且对程序也了解很通透。
在她们身上你根本没有看到衰老的痕迹,因为他们时刻在学习,和时代保持同步,所以才会生机盎然的活着。

四、你也太没见识了
有见识的人并不会把见识挂在嘴上。亦舒曾说过,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从不会炫耀自己看过多少书,也不会告诉别人她去过哪里。
她深知生命的渺小与沧海一粟,相反见过世面的人会内心很平和地看待一切。他们深知我们所有见过的世面也都是为了回归更好的自己。
见世面并不是让自己去炫耀,见世面是让我们知道世界有多大,无论我们学了多少知识,在历史面前都不值一提。
而见过世面的人大都活得踏实而又努力,他们会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有见过的世面都会成为我们生活最美丽的风景。
所以,真正决定你层次的就是你的见识与格局。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代表你水平的、展示你的生命层次的东西,不是金钱,也不是名利,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失去。
真正决定你层次的就是你的见识与格局。
心学宗师王阳明十三岁时,母亲早逝。继母信鬼神。常常虐待他,父亲远在京师任职,不知王阳明的遭遇。
王阳明不得已,想利用继母笃信鬼神的弱点,于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盘放在佛堂门外,第二天早晨继母见了,觉得非常奇怪。日后每天都如此,继母不由得心中发毛,但她对王阳明的态度依然如故。
有一天,王阳明到郊外找寻捕鸟人,买下一只平日罕见的怪鸟,偷偷放在继母被内。继母整理床铺时,突然看见这只怪鸟,害怕鬼魅作祟,便赶紧请来巫婆占卜。
其实,王阳明早就买通巫婆,对继母说:“王状元前妻对自己儿子遭人虐待很生气,上告天帝,现在天帝派阴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鸟,就是阴兵的化身。”
继母听了这话,吓得脸色发青,赶紧下跪谢罪,王阳明也下跪向天帝求情,一旁的巫婆故意连声叹息离去。从此继母对王阳明便视如己出。
王阳明的继母,正是因为心中有“鬼神”,才会相信巫婆的说法,让迷信占据了内心,才让王阳明“有机可乘”。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内心“选择”看到的样子。这种“选择”往往都是不易察觉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
若是在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
所以,决定人的视野的,决定人能看到什么风景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内心的见识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