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群体免疫”抗疫方式能否取得胜利?英国为何采取非严控政策应对疫情?
【财新网】(驻香港记者 文思敏)3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称,欧洲已经成为新冠肺炎这一全球大流行病的“震中”。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累计确诊病例数正呈现指数型增长,不过以英国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国家却采取了与中国严控疫情传播完全不同的模式。
英国最新感染人数
以英国为例,当局并未严格控制病毒的传播,首相约翰逊3月12日也强调,他不会采取类似其他国家的严苛措施。英国政府的首席科学顾问瓦兰斯( Patrick Vallance)在3月13日接受BBC采访时解释,如果用非常严厉的措施来抑制病毒,疫情就会在错误的时间反弹。英国的抗疫目标是让整体社会产生“群体免疫”,而不是完全抑制疫情(参见:欧洲多国关闭边界防疫英政府称“强遏制”解封后恐反弹)。
据英国卫生当局3月14日的数据,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累计已达1140例,单日新增342例,环比骤增64.4%,累计死亡病例21例,单日新增10例死亡病例。
不少欧洲国家正在执行与英国类似的非严控政策,瑞典、瑞士等多个欧洲国家此前均宣称,只对那些确实需要治疗和已经住院的人进行病毒检测,以便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医护人员、已住院患者等高危人群。若出现新冠相关症状,可拨打热线电话寻求医疗建议,鼓励轻症者先直接在家隔离休息。
对此,WHO总干事谭德塞呼强烈吁欧洲各国应当采纳激进的措施以及社区动员,通过限制社会接触等来阻止疫情蔓延。他尤其强调:“不要就让火这样继续烧下去。”
在此次新冠疫情爆发过程中,中国、意大利、韩国都曾采取封城、减少人员流动、尽量大规模检测疑似患者、严格隔离感染者的应对策略。那么,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为何要以非严控政策应对新冠疫情?轻症患者居家隔离、只对重症患者进行检测的做法是否合适?“群体免疫”的抗疫方式能否取得胜利?
为何采取非严控政策应对疫情?
3月12日,英国政府宣布抗疫工作已从第一阶段“遏制”转入第二阶段“延迟”。
英国首相约翰逊说,如果英国能够将疫情的高峰往后推迟几个礼拜,则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将因气温的升高和更少人患有普通的呼吸道疾病,而处于更强健的状态;更多的病床可以投入使用,全社会能够更好地应对,也能争取到更多时间进行医学研究。
但是,在疫情迅速攀升期间,又如何能将疫情高峰向后推迟呢?
瓦兰斯指出,英国的策略是停止检测轻症患者,要求出现症状者先在家里隔离7天再考虑就医,辅以网上医疗咨询,避免对医疗体系带来突如其来的超负荷压力。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新闻处发言人埃里克·伯格隆德则解释了瑞典为何不对轻症患者进行检测,因为大范围检测过于耗费资源,而且政府没有能力对每个确诊病例进行追踪。截至3月13日,瑞典确诊病例为775宗。
不过,单从英国现在的新增确诊病例数来看,英国公共医疗系统(NHS)的检测能力是足以应付现有患者检测的,NHS当前的日均检测量大约在1500次左右,英国公共卫生部曾表示,希望未来可以将每天的测试人数提高至1万人。
一名不愿具名的公共卫生专家直言,若政府掩耳盗铃、假装病毒不存在、没人被感染,这是很不负责的行为。在有能力与资源的条件下,一定要尽量做好调查和检测,明确了解病人是否感染、感染了什么病毒、真实流行率是多少,才能知己知彼,做出对病人最适合的判断和处理。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分子病毒学教授金冬雁则对减少检测表示理解,因为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定要优先救治重症患者,那么轻症即使确诊了可能也不一定有足够资源救治,另一方面,如果已经社区大爆发了,那么追踪轻症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意义也不大了。
同样不对轻症患者进行病毒检测的还有日本,许多日本网民认为进行PCR检测是导致意大利和韩国医疗机构崩溃的直接原因,并表示核酸检测会产生大量假阳性的病例挤占医疗资源,担心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应对先与医生电话沟通,重症者再到医院检查。(参见:孙正义捐百万核酸检测遭抵制改捐百万口罩再引争议)
已多次参与新冠病毒检测的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华晨表示,检测结果假阳性的情况极少见,而假阴性大多是因为取样原因没能查到病毒,可以通过多取几个部位,包括鼻、咽、痰、肛、粪综合样本结果判断,检测的准确率非常高。
轻症患者居家隔离可行吗?
1月下旬,武汉疫情进入爆发期时,当地政府也曾要求轻症患者在家中隔离,但此举未能缓和疫情,武汉此后出现大量家庭感染病例群组。2月9日,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提出要做到“应收尽收”,确保所有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都得到集中收治。同时,武汉先后建设起14座方舱医院,接收大量轻症患者。
对于英国政府鼓励轻症患者居家隔离,不少中国网民嘲讽称英国“抄作业都不会”。那么英国的居家隔离究竟是如何进行?是否也将导致大量家庭内部感染?
目前英国卫生部门对出现发热或者咳嗽的人群建议是,在家中自我隔离;与家中其他人维持至少两米的距离;单独睡觉。已经确诊或者疑似新冠的患者,则需要单独使用卫生间。
英国政府还建议,所有有初步症状的患者都不需要拨打NHS的热线,就可以进行自我隔离;一旦症状加重,则应该在网上联络NHS。
朱华晨认为,患者能否居家隔离,如何隔离才能防止感染以及是否需要入院,这应该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判断。由患者自己来判断是否病情加重,什么时候应当联络NHS,恐怕容易延误病情。
她指出,新冠病毒作为新病毒,每个个体感染后的后果都难以预料,现有资料来看新冠肺炎的病程长,发病多样性高,与流感、SARS都非常不同,“我还是支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参与新冠治疗的一线医生的经验显示,新冠肺炎进展较快,轻症病人在一周左右即有可能发展为重症,对其进行密切监测、防止病情进展成为关键。
“从这次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来看,有的患者在发病一开始时症状很轻,甚至体温不太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但是过了5-7天后会急剧加重。”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指出,针对轻症患者治疗,应强调发病后如何避免病情加重,如何检测到病情加重,进一步如何防止向重症发展。
北京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曾表示,重症患者救治是传染病防治的“下游”,找到轻症即将进展到重症的病人是“上游”,及早施救,能更好更早救治更多病人,降低病死率。(参见:上海密切监测新冠轻症病人甄别可能转为重症者)
至于英国轻症患者居家隔离的交叉感染风险,金冬雁指出,现在大多数国家对于感染风险较低的人群都是要求居家隔离,“如果能让隔离者一个人单独住一间房,不用一起吃饭一起用洗手间,是可以降低风险的”。
英国为何寄希望于“群体免疫”?
对于英国采取延缓措施抗疫的真正目的,瓦兰斯毫不讳言地坦承,推迟疫情峰值到来的期间英国会有更多的人感染,也会有更多的人对此产生免疫力。瓦兰斯说“这本身就会成为起保护作用的一部分。”
目前英国政府的指示,是要求老年人待在家中避免感染;不关闭学校,博物馆,餐厅等人群聚集场所,直到英国社会整体产生群体免疫能力。
瓦兰斯解释,现在没有针对新冠的特效药,英国的做法也不打算从根本上消灭新冠病毒。因为新冠病毒很有可能会像季节性流感那样,到了冬天还将再度来袭,因此大部分民众在此次疫情中受感染之后,就可以建立起群体免疫,同时也保护了社会中最脆弱的人群。
他在接受英国天空电视台采访时说:“要产生’群体免疫力’,需要大约60%的英国人口被感染。”
以全英国6700万人口计算,60%的感染率则意味着将有4000万人被感染,假设英国医疗资源十分充足、发现和救治都很及时,以中国除湖北以外地区的发病死亡率0.9%计算,英国将有36万人死亡。
此前,人类社会也曾出现过因传染病社区大爆发,传统防控措施无能为力之后“听之任之”的情况。2009年4月美国爆发甲型H1N1大流感,爆发初期,美国政府积极防控,但H1N1流感疫情迅速蔓延,疫情在几个月内扩散到了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2009年6月,WHO宣布甲流全球大流行。
2009年7月,H1N1疫情全球爆发已近失控,WHO公告称,因许多国家持续性社区传播而发生的病例数在不断上升,使各国甚至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检验而对病例进行确诊,因此WHO不再要求对H1N1流感确诊患者逐一计数,也不再发布所有国家确诊病例的数字。这场疫情持续到了2010年8月,世卫组织才宣布甲流全球大流行结束。
WHO 2011年发布的回顾性报告显示,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疫情造成全球约1.85万人死亡,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214个。据美国CDC事后估算,美国约有5900万人被感染,约占美国总人口的20%,全美1.2万人死亡。统计显示,H1N1的死亡率约为0.02%,低于季节性流感。
金冬雁认为,一般来说,病毒的传播能力会随着传播代际的递增而不断削弱,如果传播范围有限,那么依靠围堵措施坚持一段时间,疫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但是,如果新冠病毒传播能力持续时间长,也没有特效药和疫苗,且已经全球传播,那最糟糕的情况就只能变成常规化管理,就像每年的季节性流感也会有不少死亡个案,但没有政府会因为季节性流感而长期封城。
“群体免疫”的抗疫模式能成功吗?
这场以年轻人感染为代价的“豪赌”在英国能否成功,朱华晨认为,现有情况下还不能下定论,但她对此表示悲观:“如果放任不理,那就只能坐等感染率达到饱和,等病毒与人群免疫力慢慢达成平衡,或者等病毒自己衰退、消亡。这很消极,也很残忍,虽然现有数据看新冠的发病死亡率不算很高,但这个不高的几率落在任何一个个体身上,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知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则认为“群体免疫”是个谎言,“一百人有免疫力,一个人没有,碰到病毒照样会感染。”只有当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接种了疫苗,而让大多数人有免疫力,因此病毒难以传播,可能就不会碰到没接种疫苗的人,才会呈现“群体免疫现象”。
饶毅续指,一个新的病毒出现后,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只会出现:凡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会死的可能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这种现象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对于英国政府的非严控措施,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主编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3月14日也在社交媒体公开批评称,英国政府希望促使人们社会交往而让流行病传染给更多人以获得群体免疫,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马上行动起来,避免不必要的死亡。
霍顿表示,英国必须要吸取中国和意大利的经验教训,按现在新增病例的增长率,意大利的重症监护病床的使用率即将达到极限,但更糟糕的是,重症患者还在持续上升。他指出,英国NHS也没有足够能力应对全面感染之后出现的大量重症患者,政府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严控病毒传播。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不少病例在发病初期,只有发热、无力等轻微症状;但到第二周,大约有15%-20%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快速发展成重症”,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说道。(参见:四大ICU主任详解病毒 来自最前线的防治之策)按此前英国60%的人口感染新冠来计算,即使只有10%的感染者发展成为重症,也将出现400万重症患者,这将对英国医疗体系造成巨大压力。
那么此次能否像2009年H1N1大流感,即使放任防控其严重程度也低于季节性流感?朱华晨认为,甲型H1N1流感的情况与新冠疫情有很大差异。一方面,H1N1流感不仅有流感特效药达菲,有成熟的面向流感的疫苗系统,可快速制作出有效疫苗,而且成年人还有之前产生的H1N1旧抗体,可以得到一些交叉保护。另一方面,H1N1病毒也比新冠病毒要温和许多,0.02%的致死率远低于新冠病毒目前的发病死亡率。
而新冠病毒至今没有特效药,此前也没有成功研发出针对人体冠状病毒的疫苗,这也意味着,新冠疫苗不能像当年研制H1N1流感疫苗一样,在短期内快速上市。
此外,“群体免疫”在应对新冠病毒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所有的感染者是否都产生足够抗体,获得长时间保护。朱华晨指出,即使是全民注射疫苗,老年人和幼童的免疫应答水平相对较低,可能会难于产生抗体。另外,从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的流行情况来看,她认为通过患病从而产生可终生免疫的抗体比较难,因为像猫、骆驼、兔子等动物的冠状病毒抗体水平、阳性比例都很高,但仍然会不断被重复感染。
WHO在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从特征上可称为“大流行”,截至发稿,中国之外的地区累计确诊已超过6.5万人,病例数字仍在快速攀升。“我们能做的只有赶紧找到合适的药物,并加紧研发出可提供足够保护的疫苗。”朱华晨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