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未走千亿蝗虫已近,中央重磅会议强调的“生物安全”迫在眉睫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让我们突然发现,强大到似乎无所不能的人类居然会被看不见的微生物打败。
几乎与此同时,联合国又发出警告:就在这两天,近4000亿只蝗虫从非洲之角向东横扫至印巴等南亚国家,距中国边境越来越近……
有鉴于此,2月1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高度重视生物安全。
可到底什么是生物安全,大家知道吗?

注:下文中图片可能会引起观看不适
一
虽然人类贵为地球上的智力担当,但面对生物圈中的“危险分子”,我们常常一筹莫展。它们既可以是细胞、病毒等看不见的敌人,也可以是鸟兽鱼虫等有形的威胁;它们有些让我们感到很陌生,有些又早已同人类打了成百上千年的交道。
以正在逼近的蝗虫大军为例,这个对于现代中国有些陌生的昆虫,在中国古代史上与水旱并称为国家三大灾。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则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野无青草,十室九空”。对于崇祯皇帝而言,蝗虫在他眼里的恐怖程度,怕是丝毫不弱于边境上的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蝗灾治理卓有成效。但是,在全球化进程空前深入的当下,想要阻断这种威胁,只管好自家的事怕是不够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11日发出警告,表示非洲之角的沙漠蝗虫数量一年半内暴增6400万倍。如果不加以控制,全球数千万人的口粮都会面临严重威胁。
在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三国的蝗虫数量据估已达3600亿只,为数十年来罕见,灾情严重到迫使三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蝗虫在啃噬完所能见到的一切绿色植被后,已开始向外迁徙。
沙漠蝗虫很可能是最具危害性的一种蝗虫。
一来,这种蝗虫飞得快。蝗虫随风飞翔,一天就可移动100-200公里,也能翻越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脉。可以说,一般的山川、沙漠与海峡根本无法阻碍虫群移动,虫群也由此能够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横扫亚非。
二来,这种蝗虫繁殖快。沙漠蝗虫每年至少会生两到五代蝗虫。粮农组织警告说,非洲之角地区的蝗虫已开始新一批繁殖,如果到6月旱季前蝗灾仍得不到控制,蝗虫数量可能再增加500倍。
三来,这种蝗虫吃得快。沙漠蝗虫是草食性昆虫,每天要吃等同于其身体重量的植被,可以说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据悉,一个普通大小的虫群可有多达4000万只蝗虫,一天就能吃掉35000人的口粮,遑论千亿只蝗虫。

灾情显然已非常严重,但人们少有注意的是,从去年7月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已不断发出警告,要求从非洲到中东的多个国家警惕可能出现的蝗灾。警告强调,在最坏的情形下,蝗群可能会在当年秋季从也门飞行至非洲之角,并在年底前抵达肯尼亚。
如今,预言中最坏的情况已经成为现实,但更坏的情况已开始浮现。

在巴基斯坦,由于非洲蝗虫与伊朗蝗虫的双重入侵,该国出现近3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巴方表示,如果任其发展,国家将会无粮可收,目前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在印度西北部,蝗虫使37万公顷农田遭殃,造成上百亿卢比经济损失,并可能进一步蔓延。在非洲之角和也门,由于新的虫群的孵化,日渐恶化的粮食危机有可能引发暴力活动,并演变成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
二
当然,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以及沙漠蝗虫并不喜欢雨林的习性,沙漠蝗虫对中国的威胁基本可控。
但是,如果因此就觉得高枕无忧的话,那就低估了中国面临的生物威胁。
或许很少有人记得,去年初,一种名为草地贪夜蛾的昆虫曾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是一种源自美洲的虫害,对玉米、水稻、甘蔗、烟草等禾本科植物农作物有极强的危害性,有可能导致农作物毁种绝收。

草地贪夜蛾
这种虫害胃口大,繁殖快,飞得远。去年1月首次现身云南省后,便迅速扩散至南方数省。到当年5月,中国已经有13个省级行政区遭受虫害。
这并非个例。实际上,从令人叫苦不迭的非洲猪瘟,到曾经满足不少人口腹之欲的福寿螺,生物入侵的威胁从未远离过我们。有统计表明,世界上100种最危险的生物中,已有超过半数入侵过中国,每年我国因物种入侵带来的损失约2000亿元。
究其原因:
一方面立法缺失,权责关系不明;
另一方面,人们相关意识的淡泊,更放大了应对生物威胁上的缺口。例如,肉质鲜美的牛蛙,其实对农业危害巨大;得众人垂涎的小龙虾,其实会破坏河床堤坝,危害其它水生生物。
当然,广大吃货们可以半认真半玩笑地说一句:吃货拯救世界。但可惜的是,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来,大多数生物威胁根本无法下嘴,比如上面提到的草地贪夜蛾,相信你看到图片一点胃口都不会有。
二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还未退去,难道已经忘记乱吃野味的代价了吗?

请大家禁食野味
2月1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高度重视生物安全。
习近平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希望经此一役,大众都能有所了解和警觉。
【来源:新民晚报】
更多新闻资讯欢迎访问玛拉沁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