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反垄断重锤还在继续,我们接下来面临的坑和机遇在哪里?

作者 :款项兄弟 2021-08-26 07:02:40 审稿人 : admin

作者:北风
来源:北风雪林(ID:beifengxuelin)

我以前文章说过,大国的许多变革,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的。
今年阿里被罚182亿,腾讯音乐要求“开放版权”,腾讯两大游戏直播平台被禁止“合并”,腾讯游戏,更是险些背上“精神鸦片”的帽子。

同时,还有滴滴美国上市被调查,美团外卖员被要求解决“社保福利”。
看起来是毫无关联的“无差别攻击”,可是互联网平台的“头部大佬”被锤了个遍。
面对这一局面,我在周边人里听到两种较大的声音。
一种认为:反垄断带有“打击寡头,劫富济贫”的天然正义,每一次资本被锤,都掌声雷动。
另一种声音:则有“小甜甜变牛夫人”的无措感,当初“造神”的与如今打压的是“同一批人”,那谁是下一个大坑?未来的机遇又在哪里?

图片

其实今天大家感觉的“风起云涌,改天换地”,它的源头不过是去年11月10日的“一纸文件”而已。
壹、解读大家对“反垄断”的误区!
去年11月10日,国家发布《关于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指南》。
因为正值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所以绝大多数人以为这是一个“阶段性文件”,就像往年这一时候市场监管总局会发布的“维护市场秩序”的文件通告一样。
从接下来各大“互联网平台大佬”的反应来看,也认为这个文件“会抓典型”,但是不会“全面动真格的”!
今年以来,所有的“平台龙头”都被无差别的锤了一遍,大家才终于发现,原来不是“杀鸡儆猴”,不是“典型立威”,而是搂草打兔子,一个跑不掉。
在国家打击“互联网巨头”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许多“破坏市场经济”的担忧声音。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大厂的快速崛起,一定程度上让国内互联网形成了护城河,使得中国互联网有别于其他传统产业,不再是“西方大厂的殖民地市场”。

图片

这些互联网大厂凭自己的本事打下的“市场占有率”,赚取的超额利润,凭什么打压他们?
中国互联网的“反垄断”真的是“劫富济贫”,不允许出现“做大做强的企业么”?
那么未来的互联网新贵,会不会自觉“找到自己的天花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努力“做到不出众”呢?
目前的自媒体领域,也对“资本寡头化”,“做大做强一律干掉”的声音非常大,而且所有的解读,都指向“国家的真实意志”。
但是“沉默的大多数”内心没有表达的真实声音,会觉得这样的做法是“非正义的”。
只有烂泥才会觉得“摧毁优秀者”的制度是正确的,但凡有信念,有雄心成为强者,希望阶级跃升的人,都会对“高阶级一律干掉”的体制,心怀不满与恐惧。
所以我们在解读“反垄断政策”的时候,必须跳出“打土豪分土地”“干掉沈万三分钱”的误区。
我认为,我国的反垄断,并不是禁止“互联网经济做大做强”,而是从根源上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

图片

我们这一年的所有反垄断措施,都没有要将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棒子打死,而是针对他们“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进行致命打击,让他们“莫伸手,伸手必被锤”!
明白了这一逻辑,我们就会发现所有巨头的“被锤理由”,都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
阿里的被锤182亿,就是他在“强制商家二选一”过程中赚取的超额利润。
腾讯被要求按时“解锁音乐版权”,也是因为腾讯占据88%的市场之后,恃强凌弱,干扰到同行小平台获取资源的能力。
美团的平台“算法利润”,“滴滴的大数据杀熟”,全部都让他们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获得了30%的利润”。
作为中间平台,“两头索取30%利润”,必然让上游压缩成本,提供更差的服务,下游付出更多的金钱,却只能买到更不健康更廉价的服务。
明白了这层逻辑,那些不满“国家整治巨头只是罚款了事,没有彻底分拆”的不满声音,以及“国家反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声音,都会找到正确答案。
贰、科技界的反“脱实向虚”之战
大家也会发现,“寡头垄断”是市场经济下,几乎所有行业只要不加节制,就会自然形成的规律。
那么过去二十年积累下来,很多行业都会出现“寡头垄断”,为什么“反垄断”声音喊了一年,还是集中在“平台经济”这一个领域呢?
因为对“平台经济”的重锤和改造,可以真正嵌入“中国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密码。
大家为什么今年都会有“小甜甜变牛夫人”的无措感?为什么会有“昔日神明集体轰塌”的变天感觉。
因为今天被爆锤的“平台经济”,截至去年,还有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光鲜外衣“互联网+”。
大家打开自己的“互联网记忆”,搜索一下过去几年的“科技新动向”,我们会发现,所有实体经济难做的企业,都在发力“互联网+”。
过去几年,确实有一些实体销售渠道濒临破产的行业,一旦搭载“互联网平台”,就能够起死回生。
所有人都认为“过去三十年的生意,放到互联网平台,都可以再做一遍”,这是让中国经济重回高增长的特殊方法,而且在实体经济融合互联网平台方面,欧美国家在网购,支付,物流,短视频方面都被我们远远抛下。
所以“互联网+”,所有实体经济结合“网络平台经济”,就会实行一次的【产业革命】。
可是经过几年,所有的实体经济,绝大多数都与互联网平台进行绑定之后,经历了“差异化降维打击”打败没有“互联网平台”的同行之后,这几年“都有互联网平台”的同行之间,生意并没有变得好做,甚至比没有互联网平台加持的时候更加难做?
为什么?因为“互联网+”不是改天换地的技术,也不是改天换地的新能源,更不是改变人类生活的新材料。
它只是一种“新的交易模式”,人类历史上几次生产力的快速飞跃的产业革命,都是新能源,新材料,改天换地的新技术推动的。
一种“新的交易场景和模式”,会让商品流通方式“升级”,但这种“升级”,扛起“产业革命”的人类重担,真的是“吹打之后,吹爆了”。
“互联网+”最终被认清本质,会是实体产业提升经营效率,提高企业利润的“工具”。
没错!“互联网+”以及“平台经济”,不能理解为“点石成金”的神明,只能是|“提高效率多赚钱”的工具。
一个“工具”,就必须有工具的成本与价值。

图片

一个工人,以前拧螺钉,效率低,伤身体,赚钱少。那么有人就发明了“螺丝扳手”这一工具。
发明螺丝扳手的人,凭借专利,国家与市场经济必须鼓励这种创新,哪怕发明人一辈子躺着赚“专利费”,市场也不能“眼红干掉他”。
但是前提,一把螺丝扳手这个工具,他给工人增加的成本,必须是产业能够接受的,一个汽车修理厂,给工人配十个扳手的成本,让效率提升50%,多赚几十万,这就是“优秀的工具”。
如果平台经济一直充当“优秀的工具”,他就不会遭受“反垄断的重拳打压”。
垄断型的平台经济,早就不愿意充当“工具”,而是要把“中间环节”变成核心枢纽,吃完买家吃卖家。
平台经济掌握数据端口之后,通过“数据杀熟”,让平台成为“消费者能够看到哪些产品推送”的主人,同时成为“想让谁活,谁才能活”的实体产业主人。
如果平台经济这个“主人”,发挥“大家长”精神,初心是“让消费者享受更好服务”,“让所有卖家都有生意可做”的“父母式关怀”,国家的重锤会晚一些。
可是当“平台经济”成为买卖双方的主人之后,没有“责任与保护”,而是从双方抽成,对双方进行剥削,让自己始终赚取30%的利润,让想做好服务与产品,不想交“保护费”的商家集体死亡,让愿意交“大额保护费”,用“劣质产品与材料”补贴“保护费成本”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图片

这样“剥削阶级”的“两头主人”,国家当然会重锤。
我们需要明白,未来的中国小微企业,“将前三十年的生意在互联网再做一遍”依旧是未来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财富密码。
现阶段“这种商业模式”为什么失效了?
因为八九十年代,胆大敢闯的小微企业们,能够发家致富,是因为没有“榨取30%利润”的全平台饿狼。
任何一个小微企业,面对“钱没赚到,先被剥夺30%利润”的市场规则,不可能做好生意。
正因为国家要让“互联网市场重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市场环境”,就必须把“平台经济”从躺赚30%利润的饿狼,打回到“提升效率的工具”这一角色。
叁、对机遇的正确解读
明白了国家对“平台经济”的打压目标,大家就能判断哪些“互联网平台”会是下一个被锤的坑。
哪一个平台的“反垄断”结束,你就看他什么时候“改回工具属性,小微企业能够存活做大”。
同时在资本市场,用“工具化”和“主人化”,就能区分机遇和雷区。
凡是鼓吹自己“能够改天换地,或者是对某一行业,某一产业供需两端有领导地位的”,都是下一个“破灭的神话”。
凡是具备“工具属性”的,哪怕现在“赚取垄断利润”,未来被重锤之后,只要“帮助小微企业提升效率,做大做强”的工具属性还在,他就会筑底成功。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工具就只配拥有工具的估值,现在还在“神位”横盘的,必须回到“工具属性”,才具备价值。
通过这次“反垄断”重锤,我们也能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当一种“躺赚的模式”被爆锤之后,这个公司的价值立刻下跌“90%”以上。
为什么他们的倒下如此容易?因为“平台经济”互联网企业,根本就不具备美国科技巨头的“硬实力”,“硬科技”。
他们的“软科技”,“假科技”都是“新平台,新领域,新外衣”但是内核没变的“白手套买办”垄断模式。
这种没有“硬科技”,没有研发真正推动人类生产力的“核心科技,核心能源,核心材料”的科技公司,未来只有破灭与“回归工具”两条路径。
未来的产业机遇一定是“低碳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变革型新材料”,“掐脖子半导体”技术为核心的“实打实重科技”企业会迎来国家政策的春天。
国家在过去打压“虚拟经济”的时候,核心观点是防止“资金脱实向虚”,要将政策利好,将全球涌入的产业资金,全部逼到“实体经济领域”。
配合上前几年的“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就是把国家政策与资金,全球产业资本,从“能耗性低端产业”逼出来,逼入“高新科技产业”,因此每季度,每年的经济数据公布时,都会在整体制造业增长数据的后面,列明高新科技产业更高的成长数据。
这次以“反垄断”为背景,其实是冲过产业政策与资金的第三次革命,也是在全球资本与国家队资金都逼入高新科技产业之后,再用政策,进行“脱虚入实”的改革。
依靠“大数据杀熟”,“资本收割流量”换取躺赢垄断地位,实际没有核心硬科技的“平台公司”会被打压,资金会被强制剥离出来。
国家政策引导全球资本与国内产业资本,进入能催发“工业革命”的“高科技内部的实体重科技”,然后用这些引领全球的新科技产业,去争夺“全球市场”,这才是“反垄断”向“国家产业政策”整体转向的底层逻辑。
当然,我的这篇文章,强调的“低碳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革命性新材料”,“半导体”都是未来一代人的产业机会,绝不是“接下来的资本市场机会”。
所谓“产业机会”,就是希望大家在接下来孩子报考专业,未来找工作方面,多选择“高科技范围内”的“实体重科技”,放弃过去十年人口红利下的“互联网大厂工程师红利”。
但是在国家力推的“重科技领域”,一定是“豁出命搞研发,力求改变未来的革命性新科技”的企业最有前途。
可是在资本市场,真正“豁出命搞研发”就代表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的连续亏损,没有资本能接受这样不好看的报表。
另一类就是“号称研发前沿科技”的智商税PPT公司,踩到这样的资本市场大雷,一定是血本无归。
所以真正有前途的“重科技企业”在当下的资本市场,不可能有“亮眼的赚钱机会”。
现阶段的资本市场,这些“未来机遇产业”都是资本利用“新闻噱头”,进行短期收割的工具。
大家会疑惑,为什么美国许多“每年投入巨资搞研发,一亏十几年”的公司,还能够保证每年“涨势大好”?
这也是我们国家资本市场,对“高科技成长股”未来进行改革的方向,所以未来“新能源”,“电动车”,“新材料”能否从“噱头机遇”,变成“布局十年的成长性机遇”,还需要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跟上“产业方向变革”的步子才行!
所以今天的文章,是让你明白“反垄断的本质和雷区”,未来的求学与就业机遇也非常明确,但是资本机遇,还处于“只欠东风”的状态。
大家和我一起,“认清风向”,“等风来”就好!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