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中国能有今天,幸亏两个穷孩子!

作者 :龙之灬魅 2021-06-11 10:50:04 审稿人 : admin

原创: 吴鹏飞
来源公众号:吴鹏飞观点
已获授权

昨天我说,在任何时代,相对而言的穷孩子总是大多数,从基因的多样性而言,这是最大的人才库。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只是在富贵人群中培养人才,这个国家和民族就可能衰败和灭亡。隋朝之前就是这样,后来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伟大进步。
对在教育上歧视穷孩子,必须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的歧视可能导致国家的危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中华民族有今天离复兴很近的局面,这得益于主席和总理两位巨人作为黄金搭档,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建设并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如果没有这两位巨人,中华民族的命运就会改写。没有主席,中国人民还不知道会在黑暗中摸索多久,没有总理的伟大让贤和精诚辅佐,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也会改写。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主席和总理在他们的少年时期,都不是富贵子弟,严格说其实都是穷孩子。
主席的家庭,小时候倒不至于饿饭,家有15亩地,算是中农,后来又置办了7亩地,共22亩。1929年国民党没收了他家的所有财产,应该算是贫农。后来土改时,主席不愿徇私,以示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将自己划为富农。但实际上,他的家境,是谈不上富裕二字的。
总理出生后,家道中落,原本优渥的名门望族一时间衰落潦倒。周家原本是一个大家族,生活变得举步维艰。总理的童年生活其实非常艰苦,因为贫穷,使总理的小叔父过早因病去世,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总理出生后不久被过继给了小叔父一家,由小叔母抚养。
了解了主席和总理的真实家境,就知道,这是两个真正的寒门子弟。下面这两个故事,就特别令人感佩。两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主席和总理的求学路上,以他们的博爱、慈爱、疼爱,为两个贫寒子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铺就了他们一生救国救民的人生道路。
第一个故事:1910年秋,湖南湘乡县由富人出资创办的专收富家子弟的东山小学堂,来了一位年已17岁的,显然是出自贫寒家庭的农家孩子。面对这位来自湘潭县的一身泥土气息的求学少年,学堂堂长的李元甫曾经十分犯难。
且不说这个学生已经超龄,而且堂规规定是不收外县学生的,再者入学考试时间已过。拒收吧,阅人无数的李元甫,只一眼就被面前这位学生外拙内秀的气质深深吸引。收下吧,又犯了招生堂规。怎么办?李元甫很快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命题作文:“言志”。

这孩子接过试题,千言《言志》,一气呵成,很快就交到了李元甫先生手里。李元甫先生接过试卷一看,字字激昂,句句铿锵。李元甫先生顿感此子有才,立即叫来国文老师谭咏春先生等学堂教学支柱一同赏阅试卷,一致同意破格录取这名来自湘潭乡下的穷学生。
李元甫等先生慧眼识才,这一破格录取,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脍炙人口的招生佳话。也为我们这个国家储备了一个改天换地的人才。李元甫多次制止了一些老师捉弄、嘲笑、歧视这位少年的种种行为,痛斥过故意给这个少年压低分数的老师。
三年后,这个穷学生在李元甫先生及几位老师的推荐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成了大教育家杨昌济先生的得意门生。“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杨昌济先生,对这个得意门生倍加喜爱,倾囊相授,期望这位穷书生成为国之栋梁。
后来在中国革命遇到严重挫折时,正是当年这个穷学生起义登上井冈山,缔造了一支人民军队。长征路上,在革命陷入绝境的时候,又是他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最终也拯救了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他,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多久,没人能回答上来。
他是中华复兴第一人。是他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了全面工业化,创建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为中华复兴开创了道路,奠定了制度的、精神的、物质的基础。他的历史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如果没有他,长夜难明赤县天,人民数亿不团圆。
如果当初李元甫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校长,如果当初他拒绝这一位农村少年,如果他的同事歧视这位穷学生得不到及时制止,如果他们不肯倾力教导培养这个农家的穷孩子,中国的命运就将改写,中国的崛起可能化为泡影,中国是不是还是现在的大中国都很难确定。
这个农家少年叫毛润之,后来成为了东方巨人,成了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希望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记住这个小故事包含的大道理。有教无类,不歧视出身寒微,家境贫穷的每一个学生,你就可能给我们民族和国家,留下了一枚火种,一个希望,一个机会。
第二个故事。前边说道,总理从小就过继给了守寡的小叔母,生活艰辛。后来他的生母也因为贫穷和疾病而去世。总理的亲生父亲在外打工,拿着微薄的薪水。那时候主要靠他的四伯父周贻赓的一己之力勉强撑起了这个大家庭。
周贻赓为养家糊口,去往东北做了一个小职员,他将自己攒下的钱都寄回老家,希望能贴补家用。总理在困难的家庭环境之中成熟起来,他没有钱再去上学,只能做一些家务和农活。枯燥的生活让总理觉得疲惫,杂乱无章的生活,让他渴望去看更大的世界。

总理想去读书,想学习知识,他知道生父很穷,没钱供他读书。只有十来岁的他将自己想读书的愿望,通过书信的方式寄给自己的四伯父。周贻赓在外面接触的东西比较多,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被侄子的想法所触动,于是让人将年仅12岁的周总理带来东北求学。
正是这位经济并不宽裕的四伯父的这一决定,正是这一次的离家读书,让中国人后来有了自己的好总理。周贻赓娶了三任妻子都没有生下孩子,所以自家的侄子他视同己出。总理从小就善良懂事,很惹人喜爱,实际上周贻赓也非常喜欢这个乖巧的孩子。
周贻赓在学业上对侄子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中却时时关心侄子。周总理从小就过着苦日子,他明白自己能够坐在教室里学习,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因此他对待学习永远都是刻苦认真的态度,成绩也一直都名列前茅。
周贻赓告诉侄子生活要节俭,要常怀一颗善良的心。在周贻赓的教育下,侄子成功进入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总理曾经因为家庭原因辍学,如果没有四伯父可能再也没有进入学堂的机会,在社会底层的他更知道国家衰落,苦的就不仅仅是一家人,而是千千万万的百姓。
12岁的总理就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开始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周贻赓因工作原因搬到了天津,他让侄子在天津最好的学校读书,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这个懂得进步的孩子。周贻赓花了很多钱给总理补习较弱的英语,争气的总理后来考上了南开学校。
总理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周贻赓为他筹到一笔钱。在外学习期间,总理常常写信给伯父汇报自己的情况,他和伯父的感情情同父子。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周贻赓教导自己的侄子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对他之后的人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读者朋友们,直到今天,只要想到当年如果东山学堂拒绝了那个求学的少年,如果周家四伯父婉拒了侄儿求学的请求,我就会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没有了主席和总理这两颗巨星,中国近现代史将会多么黯淡无光啊。
在这里,我想向李元甫先生、周贻赓先生,表示最诚挚的崇敬之意。是这两位真正的教师和家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最奇特的贡献。我在这里倡议,除了呼吁国家注重穷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以外,我们身边如果有这样上进的穷孩子,我们都要伸出援手拉他们一把。

◐◐◐◐●☛█▼▲曹操读书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