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戎评:大国新博弈之艰难的东亚联合之路

作者 :傷撕心裂肺 2021-06-02 21:14:52 审稿人 : admin

  在分析了中美在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上最为关键的战略支点的斗争形势之后,接下来我们就从地缘政治角力和产业竞争这两大视角来分析如今中美大国新博弈背景下的东亚联合之路。

  为什么东亚需要联合甚至走上一体化的道路?现在的东亚联合存在哪些现实的困难与挑战?而一旦东亚走向联合实现一体化之后又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

  这次我们就以中国立场、东方思维来分析和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部分:“东亚怪物房”和内卷化危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上就有一种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词语来描述东亚地区各国不俗的国家综合实力以及在全世界横向比较的排名地位,那就是“东亚怪物房”。

  1.“东亚怪物房”到底有多狠?

  为什么会这么描述?

  我们先以军事实力和排名来举例。

  在东亚地区聚集着世界前三大的军事强国、核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这样“强敌环伺”的生存环境,放眼全球也是独一份。

  于是在这样“地狱级开局”的情况下,其它东亚各国也被逼着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况且由于冷战因素的影响,东亚诸国也是被超级大国们“强迫武装”了起来。

  于是乎,全球军事实力排行前十的国家当中东亚地区就占了一半(包括美国),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开支总数的63%,各项自主研发或拼装的主战装备也是名列世界前茅。

  由于这里特殊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潜在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东亚的每一个国家都堪称“武德丰沛”。

  从表面数据来看,例如韩国军队现役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装备的数量就超过2000辆,仅次于中美两国,甚至超过了曾经的钢铁洪流俄罗斯(可见俄罗斯的衰败有多严重,常规武器装备已经不足以满足国防需求,只能靠着核力量撑门面了)。

  日本的海上自卫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于2010年以前,都可以雄霸亚洲,当年的“八八舰队”、“十十舰队”号称“亚洲无敌舰队”,国内的右翼军国主义狂热份子还一度叫嚣“4小时消灭中国海军”,也是猖狂至极!其装备的P-3系列反潜巡逻机,装备数量仅次于美国海军,时至今日,反潜实力依旧是亚洲第一。

  而且,日韩两国依附于美国的全球军力部署和战略部署,借着盟友的关系可以“借用”美国的情报侦察系统和数字化指挥体系,战斗力不可轻忽。

  另外,一直遭到国际制裁和美日韩联合军事威胁的朝鲜,虽然说大部分的常规武器和主战装备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但是在弹道导弹技术方面不容小觑。

  在最近几次的大阅兵当中,我们也看到了朝军可以搭载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也是让美国大惊失色——光是这一点,就足以排进世界前十名。

  不可否认的是,也是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朝鲜顶着国际压力研发出了自己的核武器,让本国的军事威慑和战略安全环境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至于说中美俄三家都不用说了,真发起火来,整个人类文明都难逃厄运。

  所以,比起一群“菜鸡互啄”的中东地区和“热爱和平”的西欧各国,东亚各国不是超级大国般的存在,就是地方一霸,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国家看来,可不是“怪物”么?

  这还仅仅是军事领域的排名。

  要知道军事实力是以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来支撑的。而东亚各国都是工业化国家,在这里要分一下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只有中国,中国人得以“傲娇”的资本就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部分重工业产能独霸全球;

  第二等级是美俄两家,主要工业门类特别是重工业门类依旧是工业大国、强国的底子;第三等级就是日韩朝三家,得益于二战以后在工业领域的长期投资,足以支撑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国产化。

  而日韩+中国台湾地区,在信息化作战和高科技产业竞争里面,更可以笑傲全球。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日本垄断了部分高精尖的加工制造核心零部件以及要求极高的半导体产品加工原物料的生产技术;

  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垄断了芯片设计、代工、封装测试等几个重要环节;

  美国则是幕后的“总指挥”,在芯片设计需要使用的工业软件、半导体加工制造需要的主体设备乃至于整个行业标准的制定方面,无人能敌。也正因如此,中国在这方面吃了大亏,成为美国政府发动中美科技战的底气之所在。

  扯远了,总之在工业加工制造领域,东亚各国也是无可匹敌的,一旦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工业体系对外竞争,将会是全球另两大高度工业化的地区(北美和欧洲)最大的竞争对手,亚洲的优势很难抵消。

  截止到目前为止,按照汇率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排名第三,韩国排名第九。日韩两国早已经是发达国家,中国也刚刚迈过中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朝鲜的经济实力很弱,但是经济潜力却是本地区内最大的,从人口素质、工业化水平、自然资源存量等方面来看都颇具潜力,一旦限制因素全部排除,朝鲜版的“汉江奇迹”也不是梦。

  东亚各国已经根据自身的国情在全球产业布局和产业竞争当中找到了相对于有利于自身的位置,并一直维持至今,例如日韩两国的汽车、造船、机械制造、半导体等支柱型产业。中国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中低端制造业一路吃到高科技产业,部分行业形成对全世界的绝对主导优势。

  而现在光是把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经济总量加在一起就超过了美国。东亚乃至整个环太平洋经济圈的繁荣程度也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元区,这一结论从各国之间的贸易数据就可得出。

  由此可见,仅粗略分析一下,我们就明白了东亚地区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放眼全球,不说最优秀也是仅次于最优秀了。

  而东亚人特有的集体意识、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等优点,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经济竞争当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些我们所特有的优势并没有全部转变为发展红利惠及本地区的人民。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由于缺乏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也造成了东亚各国内部和彼此之间的内卷化危机!

  2.东亚各国之间残酷的内卷现象

  “东亚怪物房”的形成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脱不开关系,更是具有亚洲特色的美国霸权体系设计的具体体现。

  从冷战开始到结束,日韩两国是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苏联解体以前,朝鲜和蒙古也是共产主义阵营里面的明星。而中国更是在吸收了美苏两大工业和科技体系以后发展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

  这些东亚国家本来是互不兼容、互不隶属的两种体系,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逐渐融合。推动这一融合的既有各国之间自己的利益去调整、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又有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1.0版当中刻意进行策产业布局,以便实现霸权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东亚各国不但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而且还在电子元件生产领域占到了绝对优势。在四大泛半导体领域(芯片、面板、LED、光伏),整个东亚地区的产能也是处于垄断地位。

  同时,东亚地区也是这些电子消费产品的主要市场之一,也因此诞生了大批世界级的电子消费品牌和高科技企业。

  从日本的松下、索尼、东芝到韩国的三星、LG、现代,再到涵盖整个大中华经济区的华为、华硕、小米、HTC等等,都曾经辉煌一时或者正在茁壮生长。这些品牌不仅代表着本地区的产业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是各国的国民收入可以实现增长的基石。

  但是,和北美和欧洲不同的是,东亚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内卷都到了一种令人恐怖的程度。

  这些年来,我们可以频繁地看到东亚各国之间爆发的贸易争端乃至贸易战,各国品牌之间那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式的价格战、亏损式抢占市场份额的套路也是屡见不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第一点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东亚各国在这些领域当中都实现了产能垄断和产能霸权。当市场已经饱和,无法再依靠扩大产能实现利润提升的时候,生存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出现同行之间恶性竞争的局面。

  比如日韩之间多次爆发的DRAM 存储芯片价格战、韩国联合中国台湾对中国内地面板企业发起的围剿战、日本对韩国半导体原料进行的断供战等等。

  于是,这就变成了一场谁比谁对自己更狠、谁比谁更受压的“饥饿游戏”,大家通过内卷的方式逼死那些同行,然后瓜分其留下的市场份额。

  而大家之所以对彼此都下狠手的原因就在于,东亚这些后发工业国已经丧失了对绝大多数低投资风险、高利润、高回报产业的占领机会,这些产业早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并形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产业壁垒,我们很难突破。

  如果我们强行突破,那么在短期内在很难见到投资回报、产品竞争力又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很容易功亏一篑,就像拉美国家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另一方面,前三次工业革命所释放出的技术红利基本上快被榨干,而人类基础科学研究已经几十年近乎停滞,无法点亮具有颠覆性的科技树,大家只能在存量里面互相博弈。

  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各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电子消费品产业。

  这些产业的主要特征为高耗能、高投资、高风险,同时对劳动力人口的平均素质和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台积电为例,这家全球芯片代工的明星企业,其4.7万名员工当中就有近3万名的工程师,而3万名工程师当中又有2000名是博士及以上学历。就投资规模来看,台积电投资新建一座新厂动辄都是上百亿美元,并且,这种投资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持续性的投资——这就导致在技术迭代十分频繁的半导体产业,所有的竞争者稍有不慎就会被甩出赛道,失去竞争优势直至被市场所淘汰。

  综合比较,东亚各国争相抢食的这些高科技产业其实是欧美经过经济比较以后不愿意吃下的一块硬骨头,在全世界连汤都很难喝到的情况下,这块硬骨头也成为了我们眼中的香饽饽。所以,像电子消费品这样的产业只有大规模受过良好教育,同时在组织纪律性等方面也是一流的东亚人民可以承接。

  那欧美各国就直接放弃这一产业了吗?

  答案是并没有。

  欧美的高科技巨头直接在上游供应链构筑了一道“拦水坝”,实现风险更低、赚取利润更高的目标。这些东亚各国在中下游产业杀得血流成河,却不约而同地要向欧美大厂购买高端流水线、制造加工设备和配套的工业软件。

  这一幕像极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时候,各大军头向西方列强购买军火,外国资本家们看着中国人杀来杀去,自己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样子。

  这种极致内卷的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东亚怪物房”令人恐怖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各国为此付出的一系列惨重代价:财阀绑架国家经济、国民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产生的高自杀率、学生们的学业也是压力山大,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和国民的身心健康等等。

  而更为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欧美各国都在有意无意间制造和维持这样的血腥局面,以便实现对东亚各国的永久压榨。

  我们通过回顾数千年以来文明的演变和交流史就会发现本地区的对抗性远大于合作性。相对匮乏的自然资源、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强大的文明扩张压力都促使东亚各国之间征伐不断。

  东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对抗甚至并吞,朝鲜半岛内部的政权更替,日本与朝鲜、中国的战争等等,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从中作梗,分裂朝鲜半岛、占领和控制日本列岛、军事威胁和战略围堵中国,按照自己的利益重新划分了彼此之间的势力范围,也同时塑造了至今没有变动的东亚的政治格局。

  以至于东亚地区在产业国家竞争长期内卷化的同时又是国际争端和潜在地缘政治冲突最密集的地区:军事上的互相军备竞赛与经济上的互相依存同时存在;在政治上虽然斗争激烈,却从未发生摊牌和破局的情况,也因此让政治局势长期保持稳定,这也是全球唯一的怪象了。

  这些年来,东亚各国也渐渐觉醒,开始出现反抗的意识,假以时日就有机会突破西方霸权在东亚地区设置的发展天花板。但是出于自身霸权利益的需要,美国也在利用东亚各国彼此之间的矛盾分歧来合纵连横,非常巧妙地阻滞了东亚的联合与一体化之路。

  那么在下一篇,我们就着重分析美国是如何利用东亚各国彼此之间的矛盾来巩固自己的霸权体系的,而未来的突破之路又在哪里?敬请期待。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