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刘军:“我来到这里,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拿着自由战士的枪……”

作者 :灯火未阑人散 2021-05-25 18:45:14 审稿人 : admin

  2021年5月11日进入斋月以来,巴以冲突不断升级。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多轮空袭,巴勒斯坦则向以色列多个城市发射火箭弹回击。

  据巴以双方公布的数字,截至20日晚,冲突已致以方12人死亡、300余人受伤,巴方有232人死亡、1900余人受伤。

  5月21日,巴以双方正式达成停火协议,停火从凌晨开始,这轮历时11天的军事冲突在国际社会各方斡旋下终于按下暂停键。

  那么,问题来了,巴以为何重燃战火?

  巴以冲突何去何从?

  1

  战火为何重燃?

  巴以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文化、民族的内在因素,也有大国干预的外在因素,互相影响、激化,其复杂性非同一般,决不能简单概括为以色列犹太人和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

  2021年5月17日,巴勒斯坦抗议者在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附近向以色列士兵投掷石块。图|新华社

  关于巴以冲突的历史和根源,已有大量文章论述,本文便不做赘述,仅就本轮巴以武装冲突的缘由加以探讨。

  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家,代表作《战争论》)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巴以冲突重起,自然是巴以双方的政治延续。

  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放弃了特朗普政府对以色列的偏袒路线,为巴勒斯坦提供经济援助,重推两国方案,试图达成巴以平衡。

  【注:两国方案,即巴勒斯坦国与犹太国家以色列实现持久和平共处的方案。】

  作为政坛老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立即察觉到这种变化,静待时机,引而不发。3月底,以色列第24届议会选举结果出炉,内塔尼亚胡阵营获得52个议席,未达到组阁所需的61个席位。5月4日,内塔尼亚胡组阁失败,面临下台的风险,而持续的贪腐指控则可能将他送上法庭。

  坐以待毙,岂是内塔尼亚胡的选择?永不言败,才是他的行事风格。

  “同病相怜”这个词,似乎不太可能用在巴以两国领袖身上。不过,历史从来吊诡。面临下台这一共同的“权力病”,促成了内塔尼亚胡和阿巴斯的“相怜”。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即“法塔赫”)领导人阿拉法特去世后,时年70岁的阿巴斯接任法塔赫主席,并在2005年1月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古稀之年的阿巴斯,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好景不长,在2006年1月举行的巴大选中,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击败法塔赫,获得多数席位并随即组阁。对于此次大选的结果,美国和以色列异口同声地反对,以哈马斯嗜血为由,拒绝接受,拒不承认。

  2007年5月,巴两大势力在激烈政治对抗之后陷入武装冲突,哈马斯成功夺取了加沙地带,法塔赫退回约旦河西岸地区,联合政府解体,巴勒斯坦陷入分裂。

  事实上,自从1996年1月巴民族权力机构成立以来,巴以和平进程毫无进展,巴内部分裂不断加剧。甚至,在法塔赫内部,批评和反对阿巴斯的声音也是日益高涨。

  一名儿童在加沙城的一处建筑废墟上挥舞巴勒斯坦国旗。

  同时,自2005年1月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以来,早已任期届满的阿巴斯以各种借口拖延和取消大选,继续任职至今。

  今年1月,86岁的阿巴斯签署总统令,确定举行全面大选的时间表。4月29日,预判到内塔尼亚胡将组阁失败的阿巴斯故技重施,宣布将推迟原定于5月22日开始的全面大选,引起哈马斯的强烈不满。

  5月10日,哈马斯以东耶路撒冷纠纷为借口,发动对以色列的“火箭雨”攻击,借此展示自身的“强硬立场”和“强大力量”,顺便获取巴勒斯坦民众的政治支持。

  在以色列南部城镇斯代罗特上空,从巴勒斯坦地区发射的火箭弹遭到以色列“铁穹”系统的拦截。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哈马斯此举,对于“同病相怜”的内塔尼亚胡和阿巴斯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火箭雨”攻击开启后,担任看守政府总理的内塔尼亚胡随即令以军猛烈还击,痛打哈马斯武装势力,以期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方面,巩固自身以色列“安全卫士”的形象,为极有可能再次进行的组阁或大选塑造民望,捞取政治资本;

  一方面,打击试图“从地图上抹去以色列”的哈马斯,警告耄耋之年但仍然贪恋权力的阿巴斯,令其远离好战的哈马斯。

  对于阿巴斯来说,继续执政并排斥哈马斯,显然是高光时刻的延续,何乐而不为呢?

  2

  未来何去何从?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巴以冲突迄今未能得到解决。在可预期的未来,这一中东痼疾,仍将无解。

  从国际环境来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早已错过历史时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结束后,以殖民为特征的旧的世界体系彻底瓦解了。随即,自杀性恐怖袭击兴起,这是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对这一历史潮流的绝望回应。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成员戴着头套出现在慕尼黑奥运村一间公寓的阳台上。(资料照片)

  1972 年9月,巴恐怖组织“黑色九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屠杀了10余名以色列运动员。同年11月,联合国成立恐怖主义问题特设委员会,积极应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此后,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反恐怖主义公约。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暴力和恐怖,理应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纵览当今全球,无论是欧洲的科索沃,还是非洲的索马里,抑或是亚洲的巴勒斯坦,都已沦为“国际孤儿”。至于哈马斯,美国、以色列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始终拒绝承认其政治地位。

  从地区环境来看,巴以冲突已不再是中东的焦点。

  自从反恐战争以来,阿富汗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内战、也门内战此起彼伏,巴以冲突早已不再是国际头条。

  与此同时,巴以在中东地区的国际环境有了戏剧性变化。

  自《戴维营协议签》署以来,以色列已与埃及、阿联酋、巴林、苏丹和摩洛哥等多个伊斯兰国家建交,而第五次中东战争已结束近40年之久。

  《戴维营协议》,是以色列和埃及达成的关于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原则性协议。埃及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并且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却并非《戴维营协议》的签署国。

  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主动参战的中东国家一个也没有,而法塔赫则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事实上,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被孤立的巴勒斯坦,未能迎来第六次中东战争。此次巴以重燃战火后,已有多个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唇枪舌剑地谴责以色列。但是,它们派出了一兵一卒吗?它们掏出了真金白银吗?

  从巴以对比来看,以强巴弱的态势不断强化。

  建国70多年以来,以色列不仅打赢了多次中东战争,巩固了自身的地区大国地位,固化了美以特殊关系。诞生于烽火中的以色列,人均GDP高达约4.2万美元,已是巴勒斯坦的10倍以上。

  2021年5月21日,以色列中部城市拉马特甘一栋受损的建筑。

  巴勒斯坦呢?在国内层面,法塔赫和哈马斯针锋相对,兵戎相见;在社会层面,巴民众随时面临杀戮和血腥,朝不保夕;在国际层面,巴勒斯坦仅剩的就是口头上的支持与同情,以及杯水车薪的援助与捐款。

  甚至,面对武装到了牙齿的以色列国防军时,巴勒斯坦连一支统一的军队都没有!巴以对比,可谓强弱立判;巴以对抗,可谓胜败早定。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演,但常会惊人地相似。

  2014年7月8日起,以色列国防军发动持续近两个月的“加沙战争”,打击哈马斯。时隔七年,同是斋月,加沙的血腥味是何其的相似?在可预期的未来,巴以冲突仍将无解,但新一轮巴以冲突也不会升级为全面战争。

  3

  大国的立场

  中东历来是大国博弈的舞台。讨论巴以冲突,怎能不谈到大国呢?

  首先来看美国。

  自苏伊士运河战争以来,中东始终在美国的外交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从与苏联在中东激烈争夺,到亲自下场发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再到介入叙利亚和也门内战,再到伊朗核问题,美国对中东可谓如影相随。

  【注:苏伊士运河战争,一般指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

  而且,美国对以色列始终不离不弃。保障以色列的安全,始终是美国中东政策不变的底色。新一轮巴以冲突开启以来,美国反复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相关决议,并批准向以色列出售价值7.35亿美元(约合47.3亿元人民币)的精确制导武器,即是最佳例证。

  需要指出的是,高举“人权”旗帜的拜登政府无意冒天下之大不韪,拜登替内塔尼亚胡“打掩护”的耐心和时间是有限的。解决伊朗核问题,恐怕才是拜登政府的优先考量;推动两国方案,平息巴以冲突,则是其日常安排。

  果不其然。拜登与内塔尼亚胡紧急通话,敦促后者降低冲突烈度。20日,以色列方面宣布停火。同日,伊朗宣布在维也纳召开的伊朗核协议磋商取得重大进展。2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布,即将出访中东并会见巴以等国领导人。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排位靠后,屈从并服务于其印太战略,尤其是对华全面竞争战略。4月14日,拜登宣布,驻阿富汗美军将于今年9月11日前撤出。此前,拜登曾公开宣称,与其重返与塔利班的战争,美国不如集中军事力量,对付越发“强硬”的中国。

  俄罗斯呢?

  从介入中东战争到入侵阿富汗,苏联在中东表现得非常活跃,但最终以撤军阿富汗这一历史性惨败收场。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无暇他顾。普京执政后,俄罗斯同巴以双方“保持平等距离”,但实际上更倾向于与以色列打交道。

  过去二十年来,俄罗斯与阿拉伯世界关系淡漠,但俄以政治与经贸合作不断加强,普京总统更是多次访问以色列。况且,以色列有数十万俄裔犹太移民。

  就可预期的未来而言,信奉实用主义和实力主义的俄罗斯,无意也无力在中东地区做过多的战略投入。介入叙利亚内战,应被视为俄罗斯中东政策的极限。19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布林肯举行会晤,只字未提巴以冲突。

  从苏伊士运河的烽火连天,到基辛格博士的穿梭外交,从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到剑拔弩张的联合国讲坛,大国在中东“熙熙攘攘”。

  多年前的1974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应邀到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他说:“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拿着自由战士的枪,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滑落。”

  洪水,终将退却;阳光,终将战胜阴霾。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