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我们为什么要坚定地启动国内大循环?

作者 :零崎曲识 2021-03-25 07:50:17 审稿人 : admin

导读:中国站在全世界的聚光灯下,坚定地对美国发出了自己的时代最强音。

可以预见,在与美国持续的斗争过程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速形成。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对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大循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国外大循环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清楚了这些来龙去脉与正负面影响,我们才能更清晰地了解管理层背后决策的逻辑与依据,坚定前行,矢志不渝。

来源:公众号“半个空中飞人” 作者:半个空中飞人


在谈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知道我国是以什么方式来接纳外资并最终建立起一个国外大循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国外大循环是如何捆绑我国财政和货币这两只手。

1 为外资让出产能

9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的运作主要靠内需,也就是内部的投资和消费,国内的产能和国家主权信用创设的人民币相匹配,比如说1985年,内部的消费与投资贡献了超过150%的GDP。


而在1981年最终消费为GDP贡献了89.4%的增长,投资为负,意味着大家光享受了,这相当于你每年收入10万,到处吃喝玩乐8.9万,借给朋友1.23万,支持他也吃喝玩乐。一年整下来,自己不仅没有攒钱,信用卡还欠了1.7万。



之前看有些人怀念80年代初期的幸福时光,从数据上,我自己大概能理解这种怀念——那是个大家都没啥钱的年代,赚多少花多少,不用考虑积累的问题,不考虑就没有烦恼,没烦恼就是幸福,所以会被一些人怀念,毕竟穷开心也是开心。


穷开心真的也可以是一种开心。


(一)穷开心的日子结束


后来人民币慢慢贬值,投资中国的性价比变得更高了,于是外资开始加速进入我国。之前和我国货币相匹配的产能,瞬间有了外资这个新的相好,主权人民币要匹配产能,外资也要产能,货币瞬间变大。



但因为之前底子太薄,产能没有同步扩张,外资进来后瞬间形成了“货币多、产能少”的局面,于是物价开始涨起来。


其中1988年和1989年连续两年CPI(年度)涨幅为18%。简单粗暴地说,在1988和1989年两年,每年人民币都相对地毛掉了18%。



物价高涨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治理这些问题,除了打击车费路霸之外,还得治理物价,消除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才能消除社会问题,要不任何铁拳都只能治标。


既然物价上涨是因为我国产能扩张不及时、货币瞬间供给过多导致的,又因为我们当时对外开放,不能赶走外资,自然地,我们就得做两件事:


①短期内,压缩本国的需求,把与国内产能进行匹配的优先权让给外资。这就意味着要政府减少开支来收缩政府支出、央行提高利率来紧缩银根来限制社会的投资和消费;


②中期看,把收缩起来的资源,趁着外资疲软的时候,一点点再花出去,引导社会扩大再生产,形成更大规模产能,防止下一轮外资回潮的时候又给我们疯狂灌水导致通胀。


我国主动或被动让出的产能,被西方的需求、资本所接收,成为最早的一批为出口而生的企业。90年代初期,一大波人靠外贸赚到了钱。那个时候经贸部(商务部前身)直管的对外经贸大学是大学报考志愿时的香饽饽,而搞外语的也很好对接外贸生意,所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这类的语言类高校也是备受追捧。


什么叫历史进程,这就是。


虽然在外贸的促进下,老百姓的腰包,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老百姓的腰包先鼓了起来,但是这种财富效应也是大家努力干出来的。同时,因为外资企业并不关心生产过程累积多少社会矛盾和环境污染,我们的社会和生态也承受巨大的代价。


(二)国家做了多少让步?


到后来,因为出口生意太赚钱,我国的财政和货币不断收缩,产能与外资匹配的比例越来越大。那到底我国财政和货币向外资让出了多少产能空间呢?


如果按照产业门类算,2006年的时候,我国28个产业门类对外开放了21个(开放了75%),这21个产业门类中排名前5的都是外资企业。


当然了,每个产业门类规模不一样大,所以算的不仔细,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看看海关和人行的账本。


(1)海关账本的一五一十


外资的美好春天被海关的账本上的数字一五一十地记了下来。


2006年,外企业出口5,638亿美元,是我国那一年全部出口规模的6成,进口4,726亿美元,也是全部进口的6成。


外企虽然在法律上我国的企业,但从资本的角度、从政治的角度,不过是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置的前哨、是外国在我国收纳发展红利的采集点,加上他们不见得配合我国发展政策,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2)人行账本的一十一五


记载外资成功的不仅有海关,人行的账本也很清晰。


根据发钞规则,人行有多少资产才能印多少钞票,即:人行资产↔人行发行货币。


前面说过货币和产能之间有一个对应关系,即:人行发行货币↔国内产能。


国内又只有他一家能合法印钞,说明我国产能和人行资产之间有一个对应关系,即:人行资产↔国内产能


那么,2009年末人行的总资产22.75万亿元,其中外汇资产占76.98%,说明我国76.98%产能和外资挂钩。



人行印的钱里面有一些是给偏远地区扶贫了,以前交通不便,这部分钱投进去之后就沉淀在地方上了,赚到钱的一些老百姓直接转头就去信用社或者农行转成5年的定期存款,没有参与高速流动。


但高速运转的城镇经济一般有高速流动的货币相互配套,如果用M1来衡量那些在高速运转的城镇经济的体量,2009年社会M1一共是22.14万亿人民币,其中外汇创造的一共是17.52万亿,占比90%。也就是说在高速运转的城镇经济中,有90%产能和外资相匹配。粗暴地说,我们国家向外资让出了90%的城镇经济。



(3)门户洞开的经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唱到“我家大门常打开”就没唱对,那简直不是“大门常打开”,对外资来说,那个时候咱们家就没有门。


那是个外资在国内当主角的年代,但凡能为地方政府引进外资项目,哪怕在国外不过是个老三老四,都能成为政府的座上宾,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


所以我不是很理解之前国内修改外商投资法给外商国民待遇的时候,一些人鬼哭狼嚎是为什么,从超国民待遇降低为国民待遇,难道不是我国经济主权在逐步收复的标志吗?


当时,城里人的生计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和外资有关,谁还没买过宝洁家出的洗衣粉呢?毕竟那是上过联合国大会的宝物呢。


所以2008年前后崛起的人人网,2010年后崛起的微博,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最早的公知聚集地。毕竟拿谁的钱,就为谁说话,既然拿外资的钱,当然就为老外说话,虽然这不符合一般的道德,但却非常符合资本的道德。


那么,国家让出城镇经济为什么我们没感觉?因为不管是人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来发行的主权人民币,或是以美元做担保而发行的“美元化了的”人民币,又或是以欧元担保而发行的“欧元化了的”人民币,他们流通的时候,都披着人民币这张皮,而且人们不关心收到的钱的背后是什么结构,人们只关心这个钱能不能用的出去、是否有一定的保值效果,其他的都应该由国家搞定。


面上看不出、普遍不关心,自然国家的让渡没给普通人带来额外的印象了。


(三)外资怎么反制我国的宏观调控?


外资再怎么强,不过也是企业,他们又如何影响我国宏观调控呢?


我国收缩经济领地后,外资承包大批产业,掌握经济层面的话语权,进而威胁我国经济安全。那么我国为何要收缩经济领地?


国家搞经济,一般有4个套路,说、学、逗、唱。引进外资让别人玩,自己在旁边观摩,这是“学”,而之所以引进外资,就是因为别人玩得比我们自己好,我们得学。在以前,这边叫做“市场换技术”


以经济安全为代价(即收缩财政主权和货币主权),去换一个学习的机会,有些行业学到东西了,有些没学到,比如说高铁就是典型的学到东西的行业,而汽车就是典型的没学到东西的行业。


现在我们反思牺牲经济安全换到的可能是什么都学不到东西的“学习机会”,是个不值当的交易,可是我们为什么有这个反思?


因为我们终于熬到可以自立的阶段了,当我们越过这道坎的时候,才有资格反思,去复盘自己曾经哪里做错了、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没熬过来,那只能继续熬着,反思什么的,那是嘴炮。


之前有朋友说,我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就是和美国的一场对赌,美国赌自己在培养一批买办和半买办之后,可以通过他们来影响国家政局,让他们卖国,进而使我国只能勤劳地为他打工;而我国赌的是,即便我失去一部分财政和货币主权、即便你培养了一批买办之后,依然不可能完全掌控我国命运,相反我们还能拿回自己的主权。


不管是“市场换技术”还是对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外资对主要城市经济的控制能力提高,他们开始通过产业影响力压缩我国政策空间,防止我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发展自己。他们做到这点的经济基础是什么?经济基础是外资对国家的经济手段不敏感。


因为外资是外国资本,主要受母国的宏观政策影响,虽然他在我国活动的时候披上了人民币的外衣,但从出资人和利率角度看,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出资人不必多说,那利率角度是咋回事?


举个例子,有个美国企业在汇丰银行贷款1,000万美元后在我国投资建厂,每年利率是联邦基准利率上浮20%,如果联邦目标利率是2%,这个企业一年付的利息就是:


1,000万×2%(1+20%)=24万美元。


这笔钱不管是换成人民币还是换成日元,每年付的利息就是24万美元,除非美联储加息或者降息。所以这个美国企业及这笔1,000万美元的资金几乎不受人行的约束而受美联储调控。


另一方面外商项目经营收入对我国宏观调控也不敏感,因为工厂开工之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要卖回美国,我国各种成本那么便宜,一件产品要赚30美元,生产成本12美元,外商就卖42美元,成本15美元,就卖45美元,不管是42美元还是45美元,这对美国人来说有什么差别?


所以这家外资厂商每年一定能赚到钱,不管我国怎么调控,他都能赚到很多钱,所以他的收入端对我国宏观调控不敏感。


因为:企业的利润=收入-成本,能影响外资企业决策方向的,就是这个利润,但偏偏外资企业因为在收入和成本层面对我国宏观政策都不敏感,所以他们货币和我国产能之间的挂钩几乎完全由美联储调控,我国能够调控的,只有受主权人民币匹配的这部分产能。


国家想要玩出点花来,要么就靠多收税、多发国债,但是收税和发国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财政功能被约束了;要么就得多发钞,可是产能都被外资占据了,你一发钞,产能和货币的匹配关系就失衡了,马上就会物价上涨,于是又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发挥。

2 让渡经济主权

理论推演终究只是推演,有证据吗?有的,证据一大把。


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2,639.45亿美元,吸引外商投资747.68亿美元,成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国和投资目标国。



在吸收美元资本来我国投资的时候,货币供给变大,物价上涨。为避免主权人民币火上浇油,我国从2002年起至金融危机前夕,进行了26次加息提准(其中加息10次、提高准备金率16次)来紧缩银根,抑制国内通胀压力。




紧缩意味着国家减少财政支出、减少贷款投放,没有财政订单的资金支持、没有人行贷款支持,内资就没有资金来发展自己。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内资不发展或者发展慢,外资发展快,于是就表现为外资部门繁荣,内资部门日子拮据。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就是让渡经济主权。


但有什么办法呢?在物价涨起来的时候,国家能不收缩吗?不收缩,物价就会飞涨,就得重演一次80年代末的社会动乱。那赶走外资呢?外资一撤,货币会瞬间不足,到时候就是工厂停工、经济萧条。


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这种艰难平衡的困境,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货币原理太难了,而且不管这个经济过热或者经济萧条是谁引起的,总之国家要搞定,如果国家搞不定,说明国家不行。所以国家并没有太多选择,毕竟选择拥抱外资,就意味着自己要主动捆住财政和货币两只手。


可是这种调控有多大效果?因为外资对我们国家的紧缩不敏感,所以持续大规模流入我国的外资,即便在紧缩政策下,依然推高了物价。2007年因为外资的涌入,人民币在我国境内的购买力一年下降了约5%,2008年毛掉约6%。




记得当时统计局当时说我们的通胀里面有46%是输入性通胀(即外资造成的通胀),还被一群人冷嘲热讽,说是“睡不着怪床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够弱,一定是你的错。

3 国进民退与外进内退

国家为了平衡物价,采取紧缩的策略,国家不放钱,企业和个人就没钱,只有外企有钱。如果这个时候一家私企不给老外打工,那么你就拿不到钱来发展。但是企业发展又需要钱,私企老板们就只能去搞民间高利贷。


以温州为例,到了2011年高峰的时候,温州民间借贷的月利率可以逼近25%,年利率几乎就是3倍,年初借1万,年末还4万,不服不要玩。


国家放出来的钱少,要钱的企业多,僧多粥少,怎么分都是错的,因为总有人抱怨借钱难、难借钱。但是对国家来说,就那么一点钱,自然地要分配到核心的产业去,保障国家对经济的基本控制力。这些核心产业因为历史原因,比如重工业、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又都是央企国企密集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就像是“国进民退”。


可是按照我自己的职业经历,国企融资相对容易,很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地、有厂房、有设备、有生产,在我接触过的企业中,哪怕是2013年的时候,只要有房有地有设备有生产,哪怕是个私企,拿厂房土地设备做抵押,拿到贷款也是相对容易的。所以有时候看媒体鬼哭狼嚎的,还真是想送他们“好读书不求甚解”7个大字。


这种报道论调的有还指出还在于片面剪裁,因为私企融资难融资贵的时代底色是“外进内退”,主要原因是国家放出来的钱少,国家缩手缩脚,只有外资资金充裕,但是你要拿到这些钱,就得给他们打工;如果你不愿意打工,就拿不到钱,自然就融资难融资贵。


有意思的是,一般站出来假装给所谓民企发声的大佬,却多少和外资挂着点钩,其中的蹊跷之处实在是耐人寻味。


所以私企资金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外进内退”,而央企国企虽然是中流砥柱,但产业地盘也被重重包围。格力差点被逼着卖给外资,徐工差点被管理层伙同凯雷基金私有化。


所谓“国进民退”,更像是外资久攻不下后煽动各路媒体逼宫,而有幽默的地方在于,媒体自始至终都是一副傻白甜的样子,以为要真地搞私有化,私企就真地能买下国企而不被外资和买办截胡?但更可能的事实是,如果国家连国企都保不住,私企又如何避免被外资和买办歼灭?


另外,既然“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外资大规模涌入造成的,而拥抱外资是对外开放政策的代价,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认为那些以“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来抨击我国体制的人,其实是在抨击对外开放政策。

4 繁荣,没有原罪

上面说的这些都属于国外大循环经济启动的代价,国家收缩经济版图是代价,私企融资难融资贵是代价,有些民族品牌甚至地方国企被卖掉也是代价,但是解释代价的逻辑,不是去否定改革开放的成绩,因为国外大循环确确实实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成长。


1994年我国第一次汇改的时候,在全球经济版图里,还是个名不见经传小毛头,到了2014年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已经成长为第二大单一经济体,这些是实实在在的贡献。


那么为什么要提这些代价?因为希望所有人明白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中国人,不欠任何人。所有成就都是血汗换来的。我们的繁荣背后,没有任何原罪。


即便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高增长,我们国家也是付出巨大代价,被各种发达国家揩油,我们是搭车了,但是已经付了一大笔车费的。既然欧美抱怨我们搭车,现在我们要下车,为何总是组织各种言论恐吓我们?


我们还需要明白,欧美这台破车,已经没有办法带我们驶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们连组织我国全部14亿人进入现代生产的能力都没有,怎么组织中西方外的剩下50亿人?


所以,该是下车的时候,可能我们暂时需要走一段烂路,或者骑一段共享单车,但这次没人能扣着我们不让下车还一边逼逼我们蹭他们车。


当然了,这次也没人帮我们开车了,而在我们有自己的车之前,加入我们的怕是不会太多。前路漫漫全部依赖大家抱团努力了。


从我国经验看,发展国外大循环为主导的经济生态,以国家主动收缩财政和货币空间为先导,为外资让出生产要素,形成以国外市场需求为牵引的外向型经济部门。


一开始,这个以出口为导向企业们,确确实实带动了我们的就业、扩大了我们的城市、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只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屠龙者开始变成了恶龙。


随着外国资本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了我国最顶级的人才和最优势的发展资源,对我国经济产生系统性重要性,加之对我国货币调控手段相对不敏感(因其资金来源于其他主权国家),在其逐步占据各产业控制地位后,进一步抑制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施展空间,导致我国出现财政和货币自主权下降的情形。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