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吴鹏飞
来源公众号:吴鹏飞观点
已获授权
印度对中国不仅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还有莫名奇妙的敌意,其原因我们基本上讲清楚了。但是,问题的另一面,众多读者还是很有疑问的。为什么中国历来对印度一直都采取忍让、迁就的政策呢?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想不通。我今天试着来讲一讲这个问题。我想告诉读者的是,任何国与国的关系现状,都是有两国交往的历史和文化在起作用的。没有一种外交政策是空穴来风,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中国对印度一忍再让的原因,我梳理了一下,也有六个。但是这种怀柔政策,当前也有出现某种转折的迹象。第一个原因:传统政治文化的惯性在起作用。历史上,中国的威胁全部来自北方,匈奴、蒙古、金辽、女真、日俄等,而南面从未构成政治威胁。南方山林物产丰裕,山民生存无忧,没有扩张动力,加上小国寡民,交通不便,语言众多,很难形成具有威胁性质的大政权。由于南方山高路远,征战成本高,所以汉人政权对南方部落、小国,多采取安抚为主,征剿为辅的策略。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汉人政权甚至愿意在土地、财政方面吃亏让利,换取南边的安宁以便全力征伐中原。这种历史心态,同样投射在了对印度的关系上。第二个原因:被殖民的痛苦中国人感同身受。中国近代以来,有过一百多年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历史,而印度的被殖民,同样是一件被异族统治和奴役的不幸经历。新中国的缔造者,多是来自社会底层的抗争者,他们最懂一个民族被殖民或半殖民的悲惨遭遇。
这些领导人深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化的影响,本身都是救民于水火的大英雄和活菩萨,因此他们对同样命运的印度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与怜悯之心。这样的人物最大的性格特色是遇强不弱,遇弱不强,尽管当年中国军力远胜印度,但中国不愿恃强凌弱。第三个原因:中印边界战争留下了某种歉疚。一般人可能很难想到,正是因为中国是这样的文化、是这样的大英雄在领导,所以,在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被迫自卫反击,对印军切瓜砍菜之后,不仅没有任何炫耀自得,反而有些歉疚之意。因为在中国看来,中印本是同命兄弟,同是被压迫被欺侮的落后国家。两国交战后,这个生活在宗教幻觉中的国家太弱,太搞笑,太不经打。中国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新德里,没有占领争议土地,而是主动回到实控线以内,都是在传导一种安抚与和解的信号。第四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敌人是西方。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加入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集团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全面对立,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都被两大集团所争取。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国家,都成了两大阵营争夺的对象。中国作为东方阵营的老二,必然会顾全这个大局。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之上,又增加了这样一层考虑,印度作为两大集团之外的重要国家,自然成为了中国必须团结的对象。由于中印之间曾经有过那样的不愉快,为了化解印度的不快,所以在外交上就更加迁就对方。
第五个原因:印度对中国具有地缘政治价值。中国脱离东方阵营后,成为游离于美苏两强的大国,因此在国际上的自我定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言人,这当然更需要团结印度这个曾经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牵头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而且,正因为中美苏三国演义,使得美苏两国都在长期拉拢印度与中国对抗,甚至在中印边界战争中,美苏都在帮助印度,武装印度。如果中国与印度交恶,则正中美苏下怀。所以中国对印度尽量采取怀柔政策,避免激起印度的敌意。第六个原因:新时期中国的战略重点在东面。中国迅速在亚洲和世界的崛起,首先引起了日本,其次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适,他们在东海、南海、台海不断向中国施压,尤其是台海,是中国战略的绝对优先方向,因此我们不愿意与印度交恶,影响大局。同样说顾全大局,过去指的是东西方斗争的大局,第三世界国家团结的大局,现在这个大局指的中国统一的大局,中美竞争成为主要战略问题的大局。中国的一忍再让,不是因为害怕印度,不敢强硬,恰恰是因为印度一直处在弱者、骚扰者、次要者的位置。各位读者,印度的政客其实对此是心知肚明的,故而时时犯边,一旦中国真生气了,它又会示弱,撤退。因此中印边境冲突实际上成了印度政治领导人的民意支持率的提款机,他们都有一点点上瘾了。但这一次,中国可能不太想继续和它玩猫和老鼠的游戏了。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