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玩硅胶娃娃的男人都在想些什么?硅胶娃娃,不仅仅是性伴侣 (3)
“硅胶娃娃是人形伴侣,
性服务只是功能之一”
杨东岳 / 35岁
硅胶娃娃厂商、创始人
这个工厂,年产3000多个“美女”,每个均价2万。80后的杨东岳,正是这家硅胶娃娃上市公司的老板。
他最早靠做第一批日本代购发家,赚到第一桶金。2009年,他偶然在日本电器街秋叶原看到硅胶娃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花15万人民币,买来了两个日本成熟的硅胶娃娃,闭门造车搞研发。“三年多将近四年,没有出产品。当时很头疼的,从其他行业赚来的钱,投入到硅胶娃娃的实验,有五六百万吧。”
“一开始就是想出口日本、欧美,没想着国内能卖出去的事。现如今,我们出口占一半,国内市场占一半,每年销售额3000万左右吧。”
要定制一个硅胶娃娃,用户必须从厂家目前研发出的58种面容、11种体型、4种肤色中做出选择,细节还包括瞳孔的颜色、毛发的有无及颜色、指甲的颜色、面部的妆容等等。
那么,这些硅胶娃娃的订购者,到底是怎样的人?
杨东岳觉得,“用娃娃解决性欲的成本太高了,一个娃娃未必能使用100次”。他的买家更多需要的,是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人形伴侣,心理需求大于生理需求。
“大多数人对硅胶娃娃用户的印象是宅男,平时不和女性接触,中年娶不到老婆的。但在我们的玩家中,结了婚的也有30%-40%。夫妻俩没有孩子,买个娃娃当女儿养。老年人丧偶,也会通过娃娃寻找精神寄托。”
而杨东岳并不想止步于情趣产业,他一直把这家硅胶娃娃制造公司,定义为科技公司。
“我们做的是仿生人,成人用品只是它的功能之一。你想象未来硅胶娃娃和人工智能结合,跟siri的技术结合,就可以跟人流畅地沟通,可以做人能做的一切事情。”
“为了女朋友,我向现实妥协,
寄了2只娃娃回老家”
张博 / 34岁
资深硅胶娃娃玩家
在中国,娃娃玩家有一个小众圈子。和其他兴趣爱好社群一样,人们在论坛上分享乐趣和经验,以娃会友,也出来社交。北京人张博说:“我们平时在一起,把各自的娃娃往沙发上一搁,也聊生活,聊房价,聊物价,聊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