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司马平邦:胡锡进,柳传志,倪光南

作者 :你爱我还是碍我 2021-12-19 17:48:15 审稿人 : admin

  《环球时报》总编辑,哦,应该是原总编辑,胡锡进先生,在微博公告自己退休了,要回家抱孙子去了。我真想不到老胡已经62岁了,说实话,他是让人看不出已经年过花甲的人。不过,首先要祝贺他离开紧张繁忙的日报媒体的领导和责任工作,开启自己新的人生阶段,其实,像他这样的现在的60岁以上的中国人里,真的有很多还是年富力强,明明是当打之年,就退休了,离开了工作岗位,这其实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损失,而《环球时报》没有了胡锡进,也是读者们的一个大损失,比如我这个读者。

  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是不是可以实施弹性退休制,想办法把那些像胡锡进这样明明年富力强,又到了退休年龄的人留下来,给人家更合理的回报,继续工作,于个人、于单位、于国家都是件有利的事。当然我今天也不想聊退休的事,主要是想聊聊胡锡进。

  好多年前有个机会,我认识了胡锡进,之后也有过一点朋友性质的往来,当然他吸引我的,还真不是因为他能写时评,能引发社会话题,而就是因为他是《环球时报》总编辑,因为我一直很喜欢这张报纸,因为我自己就是媒体人出身,深知办一张好报纸有多不容易。

  在大家的常态认知里,胡锡进的最大能耐,就是“老胡式”的《环球时报》的社评,后来还多了一个叫《胡侃》的视频节目,并以此参与和引发国际、国内热点时政话题的讨论,甚至有一段时间,胡锡进在某些事件上的发声,往往被认为是高层定调的铺垫,但说实话,即使像我这种跟他还算熟的朋友,立场也很接近,但有时也不太同意他的一些观点,有时甚至是非常不同意,私下里也会抱怨,老胡怎么这样的观点呢?而且,我相信,因为他在那个位置上的特殊原因,还有《环球时报》这些年越来越有国际影响力,他所那些发表出来的一些观点,也未必就完全代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江湖上对他有个著名的讽刺

,叫胡叼盘,说的很形象,但我觉得这正好证明了他这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别人还真不行。

  在我看来,胡锡进本人的最大本事还真不是在文字上的,不是写社评,不是参与国际、国内的话题博弈,而是他长期经营、管理这家每日一期的《环球时报》,据说他当总编辑就有16年之久,把20多年前的一张类似于地摊小报的边缘媒体,现在办成了一张在国际上甚至都能与《纽约时报》、BBC抗衡,代表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最强势声音的大媒体,这是非常的了不起,我本人就是从这张报纸还像一张地摊小报时就喜欢它的。

  而在国内,《环球时报》更是在长时期的市场较量中,从商业上和从话语权上,从两方面打败了像《南方周末》这种曾经也风行中国的右倾卖国派、公知派、实力媒体,《南方周末》和南方系媒体当年在商业上的成功,应该有很多朋友会记得,《环球时报》就是在人家胡锡进手上超越过去的,老胡和他的团队,把《环球时报》办得内容既好,发行量又非常大,换句话说,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我觉得是这才是胡锡进个人的最大本事。

  这几年,胡锡进个人的声音之所以在媒体上有这么大的影响,最最重要的,真的并不在于他说的是什么,而是在于他的声音是从一张销量数百万的中国大报纸

上发出来的,而这样的发行量也是人家老胡带着手下一点一点耕耘出来的,凡是在中国做过平面媒体的人,应该都能体会这样的过程有多不容易,也应该能体会,如果在这个过程里没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大带着,那会是什么结果,我觉得这才是胡锡进的最大本事。

  再换句话说,如果《环球时报》真的是胡锡进自己投钱干的,或者是里面有他的个人股份,那他个人今天即使富有到像一些传媒大亨一样,也不足为奇。

  但是很可惜,《环球时报》并不是胡锡进个人的,他现在是必须要退休回家抱孙子的,而且也得挥一挥衣袖不带能走一片云彩,咱们国家体制内的退休审查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人走就茶凉,谁还能看你脸色行事呢?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句但是,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很正常、很公平的事,无论是对胡锡进个人,还是对《环球时报》,这都不是一件很正常、很公平的事,因为我从现在就可以断言,老胡离开了《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社把前评论部副主任范正伟调来接替老胡,这张报纸从商业上说,将面临的危机是巨大的,我看过范正伟个人的简历,80后,好像没有任何独立带着团队进行商业媒体经营的

经历,这个风险真是太大了。

  说实话,你能写几篇给力的评论,能制造一些甚至会影响全世界的话题,这又能怎么样?没什么了不起,这真的比扎扎实实办好一张超高发行量的报纸的难度小太多了,这年头能让一张平面报纸养那么多人,还能给大家按期发工资、发奖金,还能给主管单位交线,还要完全合法经营,而且,还能把党和政府的强势声音真的发到全世界去,真的,我觉得胡锡进的成功,更在于他是一个成功的传媒经营者,这也是他不可替代的作用,抛开年龄原因,我真觉得他不该退休,而应该是去管理经营国家更重要的媒体。

  所以,我看用不了两三年,老胡退休的负面效应就会显现,搞不好再不过5年,《环球时报》会搞到像国内其他绝大多数平面媒体一样,连正常的开支都很困难。大家要知道,在现在这个年代,把一张报纸办死,那是最常见的事,而把一张报纸办好,那是太偶然的事。

  今天说到胡锡进的事,忽然又让我想到了柳传志和倪光南,最近因为司马南对联想集团的一系列质疑,让人们对柳传志和倪光南之间持续了二三十年的中关村往事都非常关注,然后,许多人会站队在倪光南一边,骂柳传志,也有一些人会站队在柳传志一边,怼倪光南,比如,我自己就说过,如果当年让倪光南领导联想,而把柳传志开掉,可能今天的这个热议根本不会存在,因为联想早在市场竞争中倒掉了,没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片面看法。

  我现在要想说的是,把《环球时报》套在联想集团上,觉得胡锡进这个人,就应该是柳传志和倪光南的合体,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关于联想事件,我个人觉得,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什么呢?如果当初柳传志和倪光南本就是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这个人,他既有拳拳报国情怀,又有深厚的技术能力,更有长袖善舞的商业经营本事,你说这该多好啊!但是,现实是,柳传志是柳传志,而倪光南是倪光南,他们永远不是一个人。

  再但是,在我们眼前有一个人就是这样啊,就是柳传志和倪光南的合体,他就是胡锡进啊,他是既有报国情怀,又有新闻技术能力,更有经营商业媒体的本事,不是吗?

  再再但是,现在胡锡进必须退休了,他没有柳传志的那份能把国有资产盘到自己家里的本事,那又能怎么办呢?那就得老老实实退休回家抱孙子,这张报纸立刻、马上,就跟他没关系了。

  所以,大家现在也可以想想,当年柳八爷为什么一定要想办法把联想集团盘到自己家里去呢?因为,如果他不那么做,就意味着他自己可能就是下一个倪光南。

  我觉得,这个过程确实是在咱们中国体制里深刻存在,并且仍然没有什么改进的逆淘汰机理,什么是逆淘汰?就是最优秀的人、最努力的人、最无私的人一定是最先被淘汰掉的那个人!柳传志所做所为确实是令人气愤的,但胡锡进的退休更加让我觉得可悲,我觉得,未来这还真得改一改。

  你说,这到底是谁的悲哀呢?是胡锡进个人的悲哀?还是《环球时报》的悲哀?或者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悲哀,还是一件特大的喜事呢。因为在我们可以想见的未来,《环球时报》是绝对不会发生像今天联想集团面临的困境的,为什么呢,因为用不了几年,这张报纸可能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输光了,从几百万的发行量,先变成几十万,再变成几万,最后甚至就消失了,其实,这样的事其实在中国太多太多了,这才是中国传媒业的主流。

  那时你再哭着喊着说,老胡啊,快回来救救《环球时报》吧!老胡都快八十了。

◐◐◐◐●☛█▼▲◐◐◐◐●☛█▼▲◐◐◐◐●☛█▼▲东方金豪仕法律网WWW.caao.ne79110▲▼▲▼▲▼▲▼▲▼▲▼▲▼▲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