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匹夫老牛:拜登胜了,美国败了!

作者 :无力欢颜 2021-11-14 12:47:40 审稿人 : admin

  支持率低迷的拜登,最近终于干成了一件“几届总统都想做的事”。

  在经历了漫长的拉锯战之后,美国国会众议院终于以228票对206票,通过了价值1.2万亿美元(约7.68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

  对被质疑“一事无成”的拜登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一大胜利。

  但是透视这个法案背后,一个被两党政治“劫持”的美国,恐怕成了最大的输家。

  戏剧化的博弈

  早在今年3月,拜登就提出了2.3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并且不出所料地受到了共和党人的激烈反对。

  搞基建共和党是不反对的,因为共和党的重要支持力量就是地方的工程承包商,比如首都华盛顿地区的大型土木工程,很多就被支持共和党的克拉克集团承包了,再比如特朗普自己不也是搞基建出身的嘛,政府花钱搞基建,油水很多也是流到了共和党一边,所以共和党主张,基建法案可以搞,只是应该限定在高速公路、桥梁和机场等传统项目上。

  但是让共和党不爽的是,在拜登最初的计划里,只有三分之一的经费是用来搞传统基建的,而超过一半的投资是聚焦在教育、技术研发等被拜登称为“人力基础设施”的领域,这就让共和党很不满了,认为拜登是在打着基建的幌子给民主党的支持者发福利。

  几个月间,两党一直争得不可开交,最后推不下去的拜登不得不作出让步,将投资总额砍到了1.2万亿美元,而这1.2万亿里面,其实只有5500亿美元是新增额度,其余的都是国会确定要拨付的款项。

  也就是说,拜登竭力争取的额度,其实就是在这5500亿美元上。

  然而难堪的是,在这5500亿里,拜登最初力推的生产研发投资、住房及教育补贴、家庭及社区投资、清洁能源等最重要的4项投资全部给生生砍到一美元都不剩,主要的钱最终还是花在传统基建上。

  可以说,拜登是抹了一把老泪,默默作出了很大的妥协的。

  妥协的结果是,这个法案在8月份以“两党基建法案”的名义,终于高票通过了参议院的表决。

  而妥协的后果是,民主党内部有人不满了,觉得这个法案相比原先的版本缩水过度,总统先生,请问你的坚持呢?你的底线呢?

  所以在这个1.2万亿的法案通过参议院表决后,不满足的民主党进步派,在“左翼老将”桑德斯的带领下,又提出了一个更为“重大而大胆”的总额3.5万亿美元的新法案,把拜登之前提倡的气候变化、教育、儿童保育以及医疗保健等内容全装了进去。

  共和党那边一看,好家伙,我这刚给你投了支持票,你民主党又得寸进尺,视我共和党皆憨皮乎?

  参议院的共和党人空前团结,强烈抵制这个3.5万亿法案,一番博弈之下,在接下来的表决中,49名共和党参议员全体投了反对票,只是无奈民主党力胜一筹,最终以50票对49票险之又险地强行通过了法案。

  按说,到这一步,以民主党在众议院8个席位的优势,只要民主党人一条心,这个1.2万亿+3.5万亿的大计划是必然通关的了。

  可问题偏偏就出在民主党自己人身上。

  9名温和派民主党人威胁,除非众议院先投票通过1.2万亿的基建法案,否则他们将投票反对3.5万亿的支出预算。

  他们的说法是,担心3.5万亿的法案会造成美国债务违约。

  其实呢,这9人中好几位来自“共和党州”,都是在2020年选举中以微弱的优势胜出,在民主党大盘不稳的大局下,选情堪忧,所以他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个“很民主党”的方案,以此来尽可能地拉拢中间选民的支持。

  换句话说,他们在以切割民主党人的人设,干的拉票的活儿,至于阻碍了民主党的大计,那可管不了了。

  和他们相反的,这个3.5万亿的法案代表的是桑德斯等民主党内进步派的利益,所以他们也很坚持,他们的策略是以1.2万亿基建法案为饵,要求将1.2+3.5万亿的两个法案打包,一体表决。

  要不就同意我的,

要不咱们就抱着一块儿死!

  无奈之下,又是大总统出来妥协,挥刀将3.5万亿美元腰斩至1.75万亿美元。

  直到10月底去欧洲前的最后一小时,拜登还在国会山苦苦努力,连佩洛西都帮着恳求民主党人“不要再让拜登难堪了”。

  但是没啥用,两派还是互不相让。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1月2日,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候选人、前州长特里·麦考利夫的败选,狠狠打了民主党一个耳光,让民主党人普遍紧张起来了。

  “接连的挫折使民主党领导人——无论温和派还是进步派——都迫不及待地想制定有影响力的立法,以证明他们知道如何治国。”

  所以在拜登和佩洛西的斡旋下,进步派最终让步,1.2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得以表决通过。

  当然了,由于温和派没有最终松口,所以拜登也没能体会一天通过两项总值3万亿美元法案的荣光。

  不过在拜登的宣传里,这已然是“一代人仅有一次”的投资机会了,“将使美国走上赢得21世纪经济竞争的道路”。

  好歹过了一个不是?至少可以给中期选举提提士气了!

  美国的“体制问题”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拜登宣称通过该法案是“国家向前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确实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在拜登之前,美国的基础设施计划喊了不止一年两年了,不论是布什、奥巴马还是特朗普时期,都曾提出过各自的基建法案,而只有拜登真正推动了这样大规模的基建预算。

  但是呢,拜登步子是跨出去了没错,至于所谓的“里程碑意义”就纯属扯淡了。

  首先,钱太少了。

  前面说过,这所谓的1.2万亿美元里,只有5500亿美元是新增额度,也就是说,拜登的胜利≈5500亿美元,而且是未来5年分期支付。

  横向对比一下,中国在2003-2008年的五年间,基建领域投资就达到了约3.5万亿美元(24.7万亿元人民币),那可是2008年之前的美元!

  2008年之后,咱们基建的步子相对还大些,除了中央发债的4万亿,地方政府那一波累计举债30多万亿投资基建,所以才有现在的基建水平。

  所以拜登声称这笔投资将帮助美国“在21世纪打赢对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经济竞争”,咱们且当做民主党的竞选话术来听吧。

  第二,基建需求太大了。

  美国的基建实在是太拉胯了。

  举个例子,美国城市饮用水管道系统多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铅管因为便宜又方便施工曾被大量使用,但后来发现,铅是一种潜在的神经毒素,即使含量很低也会对人体有害,尤其会损伤儿童的神经系统。

  多年来,美国很多城市都发生过铅中毒的案例,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让各个自来水公司在管道系统中更换掉自己的那一段,但是研究表明,部分更换的作用并不大,一直到2021年的今天,铅管还在居民饮水系统中大面积存在。

  这可是全球最发达的美国,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如果再把范围放大一些——

  全美43%的道路状况很差,42%的桥梁使用超过了50年,17.1%的大坝“非常危险”,电力线路超期服役而经常导致大规模停电,53%人口生活在有害垃圾处理设施3英里范围内,甚至至今还有超过2000万(皮尤基金会的数据是4200万)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

  多年投资不足累积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盖都盖不住的时候了,但是要改善这一切,又需要花多少钱?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美国搞工程太贵了。

  5500亿如果放在中国,其实还是能做很多事儿的,但是放在美国,那就不好说了。

  2007年,时任加州州长施瓦辛格修了一条从洛杉矶到旧金山长827公里的高铁,5年时间建成191公里,单公里费用接近1亿美元;而同期立项的中国京沪高铁,不到3年建成1318公里,每公里费用仅为美国的25%。

  就这还算好的了,纽约地铁的第二大道线建了4个站,不到3公里,花了45亿美元,而且建了8年;波士顿中央动脉隧道工程,长不过2.4公里,花了220亿美元,前后耗时15年。

  这花费,这效率,特别是在现在通货膨胀、人工短缺的大背景下,5500亿够修几条路的?

  所以呢,说拜登的基建投资是“久旱逢甘雨”,不如说是久旱之后“洒洒水”,难以形成大的影响。

  如果是拜登最初提出的10年投资3.5万亿美元的计划,或许还很值得期待。

  可惜了,在美国两党内斗、党内内斗的政治形态下,做事太难了。

  前面我们说到的铅制水管中毒的问题,算是个大的民生隐患了吧,彻底改善至少需要花费600亿美元,但是拜登的法案被一砍再砍,现在落实下来的资金只有150,够改造1/4个美国的了。图片

  有人说控制投资是因为担心政府赤字增加、债务违约,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是对比一下,疫情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近6万亿美元的经济纾困措施,2021年军费开支达7405亿美元,却偏偏大义凛然地砍掉了有长期毒害的450亿美元管道改造费用,敢情是毒害不到权贵人家的孩子!

  这还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具体到执行工程上,其腐败和低效同样让人目瞪口呆。

  2005年,新奥尔良的河堤在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时多处溃堤,造成该城市80%被洪水淹没。但这场洪水其实并没有超过堤坝承受范围,溃堤的原因是承建方美国陆军工兵部队为省钱修了个豆腐渣,而这个陆军工兵部队,可是专门负责联邦基建工作部署管理的,吊诡的是,这个“老爷部门”闹了这么大的丑闻,最后还没有被追责。

  还有去年闹得挺火的,一位美国建筑商人汤米·费舍尔从特朗普的“修墙”计划中看到了商机,虽然资质不足,但在“国师”班农和受他赞助的共和党议员的“帮助”下,成功绕过联邦程序,拿到了20亿美元的政府合同,结果他这墙才建好几个月,就因为偷工减料面临着坍塌的风险。

  等民主党上台后,因为要稳定传统的移民票仓,拜登上任第一天就叫停了边境墙的施工。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为了暂停这些工程,拜登政府每天都要支付给这些承包商300万美元,“只是雇他们开车到项目工地,看管那些并未使用的钢铁和其他建筑材料。”

  所以你看,一个基建法案仅仅是政府花钱干基建的事儿吗?

  在这背后,是程序混乱善政难行的政治体制,是只有利益没有是非的政党,是一群意识僵化食国自肥的官僚,是一个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社会。

  在这样的体制里,没有胜者。

  亨廷顿的预言

  有趣的是,在基建法案的众议院投票中,6名进步派民主党议员投了反对票,13名温和派的共和党议员反而投了支持票。

  然后,共和党怒了,一个个共和党议员纷纷跳出来高调表演,“代表”身后的万千共和党人,称这投支持票的13人为“叛徒”,还声称要让他们感受到共和党选民的愤怒。

  但是出乎他们意料的,这一党争味十足的姿态,马上点燃了美国民众压抑的怒火——

  “我就是很好奇,你有投反对票的理由吗?你反对的是整

个法案,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是说只是反对起草它的政党?你的选民中有百分之多少希望您投反对票?你知道吗?你问过吗?”

  “是该反对(基建法案)呀,因为那些干净的水、安全的道路和桥梁以及数百万份工作只会伤害美国人呀。”

  “这是人们急需的基

础设施。你根本不是真的在乎美国人,你只在乎富人。”

  ……图片

  此外,还有美国网民认为两党冗长的斗争,让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变得没有意义,激进一点的甚至认为应该结束两党制,彻底改革政治体制。

  总的来说,充斥在网络上的声音,多数都是对两党无意义党争的不满。

  因为美国民众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对立日趋明显了,你赞成的我反对,我赞成的你反对,政策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能协商达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少。

  尤其是维护公共利益和贫民阶层利益的政策方面,简直成了两党斗争的战场,只要不符合一党的利益,或者没有争取到足够的“好处”,就很容易被“合法地”否决掉,或者是一遍遍地在冗长的否决程序中被改得面目全非。

  就像投资基建这种提案,指向的问题由来已久吧,民生需求很迫切吧,有民意的广泛支持吧,哎,就是给你通不过。

  反过来,那些要动特殊利益群体奶酪的变革,也一定会被否决掉,根本形不成政策,形成政策了也同样是面目全非。

  比如奥巴马上台后启动的低成本全民医保制度改革,这是民意支持的好政策吧,但是即便在民主党人在政治上最占优势的时候,奥巴马的全民医保政策也未能如愿,最终不得不向企业集团作出让步。

  所以美国老百姓愤怒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死不活的现状——政党极化对立,政策僵化,上层精英与底层民众割裂,老百姓的诉求政客们消极对待,选举的政府啥也干不成,所有问题都是政治问题,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是非黑即白的站位和无尽的争吵。

  这种混乱反映在疫情上,是联邦与地方的互相推诿红蓝官员的互相攻讦,是僵化的官僚程序和难以调和的利益关系,是公开呼吁打消毒液的总统,是抵制“共产主义中国才会有的”疫苗护照(类似健康码)的参议院,是广泛存在的反口罩反疫苗的反主流思维,甚至是生时不作为死后却花大力气插下70万面小白旗的“纪念”,有这些特色,别说抄中国的作业把控疫情,即便时光倒流再来一遍,美国确诊还得是全球第一。

  在日子好过的时候呢,美国上下可以一起骄傲地自封“民主灯塔”,但是现在日子不好过了,而且还有一个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看起来朝气昂扬、充满活力,这让美国人对自己的体制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所以美国才会催生像特朗普这样浑身没有一处政治正确,但是敢刺破虚伪泡沫的右翼,和看起来更不政治正确的“社会主义者”桑德斯这样的左翼,一个差点让希拉里错失党内提名,一个则是直接将希拉里拉下总统宝座。

  这背后,就是所谓“民主的报复”,民众希望特朗普和桑德斯作为一种反建制的“非常态”力量,去革“腐败化身”希拉里们的命,回归那个“民主”的美国。

  但是效果我们看到了,换了特朗普上来乱打一通,其实并没有实际的进步,美国社会反而越来越分裂了,政党在政治身份上对立,民众在群体身份上对立,种族、宗教、民族、性别、阶层,每一重身份都在自说自话,碎片化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从上到下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很难就任何一个问题平心静气地协商讨论、达成共识。

  这不是一个特朗普或者拜登的锅,而是西方民主制度本身的病根。

  就像塞缪尔·亨廷顿曾经那段颇为经典的论调:“由选举产生的政府也许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者被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共利益所要求的政策。这些特征也许使得民主政府不可取,但并不能使得这种政府不民主。”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

  美国民主的敌人,恰是美国不完善的“民主”自己!

  老牛有话说:

  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经有一个“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将是“人类意识形态演进的终点”。

  如今30年过去了,福山也不得不承认“21世纪美国的整个体制已腐败,日益丧失合法性。”

  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精英们的所有改革努力,都必须通过这个日益崩坏的“民主体制”,也就是说,内部的任何改革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短视的美国政客选择的是另一种相对简单的路线,也就是将沸腾的民意导向“敌人”中国,通过中国这个假想敌,来凝聚这个意识形态日益分裂的国家。

  所以即便中美对抗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只要美国的“系统性问题”仍然存在,中国就是保证美国不溃乱的“黑暗图腾”。

  可是这种情况又能持续多久呢?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国的体制问题表现得越突出,就越是提升了中国的制度自信,我们不搞美国那种带着原教旨主义味道的民主狂热,只坚持摸着石头走我们自己的民主道路,也许说不上谁对谁错,但是美国的现状,其实已经证明了谁能走得更远。

  所以别看最近美国越闹越欢,从根本上来说只是政治表演,咱们只看拜登推进基建法案这一件事的前后因果,就明白这个时代潮流的走向。

  所以,在这个仍然由西方规则主导的地球上,“中国模式”为什么越来越一枝独秀?答案也许很简单——

  “全靠同行的衬托!”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