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改变世界的1968年: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 :带泪梨花 2021-11-03 07:48:35 审稿人 : admin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ID: wenboling2020)

伯陵说:

二战的屠龙者,

败给他们引以为傲的青年。

60年代的屠龙者,

败给他们视如粪土的生活。



01

美国繁荣


1961年1月,即将卸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发表告别演说,例行表达对美国的骄傲之后,他的话锋一转,说出让后世警醒的一番话:


“一支庞大的军队和一个大规模军事工业相结合,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它的全部影响在每个城市、每座州议会大楼、每一联邦政府机构内部都能感觉到。我们承认这种发展绝对必要,但我们不应忽视其重大的影响。它涉及我们的人力、资源、生活乃至我们社会的结构。”


“在政府各部门,我们必须警惕军事—工业联合体取得无法证明是正当的影响力,不论它这样追求与否。极不适当的权力恶性增长的可能性,目前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


这是美国官方首次明确军工复合体的存在。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要追溯到二战期间。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罗斯福总统判断,战火已经烧到美国本土,美国必须参与世界大战了。


1个月后,他便下令成立战时生产委员会,对美国经济进行全面动员。


战时委员会设立12个区域办事处,经营全国各地的120个办事处,任务就是指导企业生产战争需要的钢铁、铝、橡胶等物资,并且控制物资价格和工人薪水。


办事处的官员,则帮助企业申请银行贷款。


其实说到底,战时生产委员会就是国家出钱、企业出力,一起发动对外战争。事成之后国家赢得荣誉地位,企业赚到利润,皆大欢喜。


美国参战的4年时间,政府送出1750亿美元的军事合同,生产的飞机、坦克、大炮、枪弹等武器,远远超出轴心国的总和。尤其是海军舰艇,二战结束前是日本的16倍。


美国的工业产能冠绝世界,成为二战的最大赢家,绝不是偶然。


但美国爆产能的同时,巨额军事合同几乎都被100家大公司拿走,其中通用汽车公司,就拿到合同总额的8%,相当于140亿美元。


而且在二战的时候,美国为了研究新型尖端武器,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把大学和军队绑定起来,雇佣19.9万科学家,每年划拨科研经费15亿美元。


钱在哪,利益就在哪。


经过二战的巨额合同滋养,美国军队、大企业和学界赚的盆满钵满。


这也是军工复合体的基本盘。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随即成立北约和参加朝鲜战争,军事在美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后美国军费就没有低于1500亿美元的年份,这些钱都是军工复合体继续膨胀的肥料。


到了1957年,仅美国国防部就拥有1600亿美元的资产、3200万英亩土地,雇佣350万人,每年支付工资超过100亿美元。


兰德公司给美国空军服务,IBM生产的集成电路卖给五角大楼,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给宇航局生产精密仪器等等。


可想而知,那些企业赚到多少利润,科学家和工程师、工人的收入增加多少倍,他们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多少。


这些人加起来,足够涵盖美国相当一部分人群。


艾森豪威尔就吐槽,不管我们在武器系统上花费多少金钱,他们永远也不会满足,并不断要求继续增加军费。


这都不用多说,和古代地主兼并土地似的,谁能和钱过不去呢?


到艾森豪威尔卸任的1960年代,军工复合体及其枝枝蔓蔓,已经成为美国参加二战的最大受益人群。


当然,美国参加二战的受益人群还不止这些。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首次有了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的能力,美元顺理成章的成为世界重要结算货币。


而西欧和东南亚的国家,被二战摧残成一片废墟,不论军政影响力还是经济生产能力,都差美国一大截。


于是有国际影响力和经济生产能力的美国,在世界上一枝独秀。


将近一半的商品在美国生产出来,卖到世界各地,然后把廉价原材料和利润输送回美国,给美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财富,国内经济一片繁荣。


短短15年时间,美国GDP从2000亿美元飙升到5000亿美元,家庭收入从3083美元增长到5657美元,几乎60%的美国家庭都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甚至连流水线工人,都能开着汽车到处玩耍。


美国辉煌的50年代,基本是当时人类能想到的最高水平。


这一切都来自于二战。


换句话说,包括军工复合体在内的美国企业、白领、工程师、工人等群体,都是美国参加二战的受益者。


美国梦,终于在美国普及了。


于是美国的整整一代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图片


既然是利益集团,那就最害怕改变。


他们追随美国的脚步,走入人生的高光时刻,便想抽调进步的梯子,焊死列车的车门,让自己永远留在相对高级的社会阶层,后来者永远在他们的身后吃灰。


50年代的军工复合体、银行财团、国会议员和中产阶级们,默契的达成共识,要保护现在的一切,不要做出任何改变。


于是就有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麦卡锡主义血洗美国,有了死板教条的学校课程,有了沉闷环境里培养出来的“沉默的一代。”


虽然这些事没有明确的纲领文件,但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因为当一代人有了共同的诉求,必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推动国家完成他们的诉求。


其实不止美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发达国家,也在这条路上狂奔。


比如英国、法国和西德,经济进步一日千里的同时,由经历二战的大佬们组成政府,管理国家的日常事务。


用当时的视角来看,这很正常。


人家在战争年代立功了,凭什么不能进入政府管理国家,难道让战争英雄们提前退休,选一些无能之辈来执政?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50年代的欧美国家,其实就是二战功臣们的权威政府,和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组成的国家。


图片

50年代的美国



02

美国隐忧


美国的盛世之下,藏着汹涌澎湃的暗流。


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发达国家,虽然在二战前已经完成国家工业化,但那时的工业化,只是国家的硬件。


机器替代人力可以大规模生产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用枪炮替代弓箭了,社会组织从分散的田园牧歌,过渡到集中的城市生活了。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工业革命前,基本进步不大。


大到国家层面。


英法有庞大的殖民地,奴役落后国家的人民,德国在积极拓展开外空间,想给德国人民找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美国更不用说,嘴上说着民主自由,其实一直想排挤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的运行规则。


这些发达国家的骨子里,依然是弱肉强食的秉性,社会达尔文的属性非常浓郁。


那么小到个人层面,信奉“社达”的欧美发达国家,内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以及个人权利的束缚。


人民利益是资产增值以外顺便的事,如果实在给不了人民利益,那就算了吧。


换句话说,美国等发达国家完成硬件工业化以后,一切不符合工业化国家的制度、思想、文化、观念都需要进行改造,完成软件的工业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经济基础变了,那么上层建筑也要跟着变。


怎么改造呢?


我觉得应该是破除人民心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同时给每个人以平等自由,让人民不畏官、不畏商、不畏军阀、不畏资本。


总之一句话,人民当家作主。


但现在的权威政府和固化社会,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是美国的第一个隐忧。


思想文化的改造,既然权威政府不愿意做,那就只能等待青年来做。


我们前文说了,二战以后欧美国家都恢复和平,国家经济进步,个人收入不断增长。那么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便有了更大的预期,不免想多生几个孩子。


于是欧美国家喜迎婴儿潮。


以美国为例。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22岁下降到20岁,甚至有些高中女生直接辍学结婚。


此后几年,美国的生育率直线攀升,都要和印度持平了。其中相当一部分家庭,有三个以上的孩子。


美国人口从1950年的1.5亿,暴涨到1960年初的1.79亿,其中17岁以下的人口占40%。也就是说,年轻人成为美国的主流人口,而将近一半人口是莽撞的青少年。


青年总是对未来满怀憧憬,可美国的青年却发现,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完全不一样。


比如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听话、勤俭、老实本分,于是他们内心深处已经接受了这套道德说教。


但现实世界却是经济发展之后,大部分美国人都不满足于努力工作,开始饱暖思淫欲,想办法花钱来改善生活。


美国从生产型国家,转变成消费型国家了。


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很少和父辈一样存款,而是选择花光工资甚至贷款,买自己想要的汽车、烟酒和衣服。


据统计,1952—1956年间,美国人的债务从274亿美元增加至425亿美元,分期贷款增长63%,汽车销售数据增长100%。


这才是短短4年的数据,再延后10年,还要翻一番。


在消费型国家长大的美国青年人,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艰苦岁月,根本不理解,父辈为什么坚持传统的道德说教,只会认为:“你们呐,落伍了。”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上一代人的道德说教,一方面是自己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是要焊死车门的潜意识。


当青少年成为美国主流人口,现实世界又和理想道德脱节的时候,美国必然撕裂成中老年人青少人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


这是美国的第二个隐忧。


不过没关系。


青年人迟早会形成自己的共识,来反抗上一代人的道德说教,以及二战后的既得利益集团。


所以婴儿潮出生的人成长到60年代,他们一切行动的宗旨便是反封建、反权威、要自由。


而青年人的诉求,正好和美国的历史进程对接在一起,于是便出现了狂飙突进的60年代。


图片


03

青年运动


最先起来反抗的是美国黑人。


二战期间,数百万美国黑人给军队工作,属于开眼见识过世界的一群人,他们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便决心改变黑人的社会地位。


而50年代的经济狂飙,让很多受过教育的城市黑人,成为美国的中产阶级,并且转型成当地黑人的领袖。


这些有钱有眼界的黑人,已经不是百年前种植园里的奴隶了。


1955年12月,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在蒙哥马利市乘坐巴士,拒绝给白人让座,结果被警方逮捕。


黑人领袖们正在等机会呢,没想到美国警察送上门来了,那还等什么,赶紧闹啊。


于是黑人领袖们组织黑人,反抗巴士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要么专门乘车上下班,要么干脆徒步行走,反正就是不服从美国的种族隔离。


由于黑人运动声势浩大,第二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共交通中的种族歧视违法,黑人的反抗运动才落下帷幕。


日后名扬世界的牧师马丁·路德·金,也在这次反抗运动中崭露头角,崛起为新一代黑人领袖。


当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黑人领袖。


艾森豪威尔卸任美国总统之后,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新总统。


此人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当选时才45岁,想在美国建立医疗体系、改善城市贫民住房条件、颁布民权法案等等。


不论人格魅力或者执政理念,肯尼迪都非常符合美国青年人的期望。


于是肯尼迪在民间的威望高涨,青年人都把肯尼迪当成偶像,希望肯尼迪能带着他们,改变沉闷的现实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


1963年,肯尼迪因阿拉巴马州的种族运动,痛斥美国面临“道德问题”:


“如果一个美国人,因为皮肤是黑色,而不能享受我们人人追求的充实自由生活,我们当中有谁愿意改变他的肤色,设身处地的体验一下他的感受?”


数天后,肯尼迪推出法案,禁止在公共场所施行种族隔离,严禁就业中的种族歧视。


这番动作,肯尼迪赢得黑人的心。


为了支持肯尼迪,金牧师领导20万人在华盛顿游行,并且在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示威活动。


金牧师站在高台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台下的黑人、白人、拉丁裔等族裔,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虽然他的演讲是号召黑人自由,但“自由”二字,本身就是美国黑人和年轻白人的共同诉求。

政治这种事,你说什么不重要,能在恰当的时机,代表更多人的诉求更重要。


图片


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让他脱离黑人领袖的身份,成为和肯尼迪一样的青年偶像。


黑人反种族歧视、白人青年反权威,至此合流。约翰·肯尼迪和金牧师,也成为美国朝野的偶像。


所以在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美国的白人青年也受到鼓舞,站出来反抗权威政府,而他们的主阵地是学校。


为什么是学校呢?


因为婴儿潮出生的人口,此时也不过20岁左右,大部分人都在读书,所以白人青年的反抗运动,其实就是学生运动。


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们,在校门口募集政治活动的经费,并且在校内散发政治读物,结果被校方明令禁止。


学生们愤怒了,你们管天管地,还能管我们贴大字报?


早就看你们不爽了,反抗吧。


于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爆发“言论自由运动”,学生们占领学校的行政大楼,将近75%的学生罢课。


这件事是美国学生运动的开端。


此后数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没消停过,校园一度成为警民交战区,学校内部也爆发类似于武斗、革命派和保皇派之争的校内冲突,场面混乱的一塌糊涂。


而且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运动,迅速传到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们蠢蠢欲动。


美国成了火药桶,遇到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图片

伯克利分校学生



04

世界1968

时间终于来到1968年。

那年4月,金牧师遇刺身亡,6月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这两件事是美国青年运动的转折点。

金牧师已经说过,美国的青年偶像。

罗伯特·肯尼迪是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在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之后,他接过哥哥的政治遗产,成为美国青年的新偶像。他的政治理念,更倾向于照顾底层的黑人、印第安人和穷困白人。

而且自约翰逊总统决定出兵越南以来,罗伯特·肯尼迪一直反对出兵越南,同时反对约翰逊总统继续执政。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罗伯特·肯尼迪比哥哥更有人情味,感觉他将来做了总统,一定能实现美国青年的理想世界。

为什么反对越战,能得到美国青年的支持呢?

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出兵越南肯定要征兵,而第一批征兵对象的就是青年人。要是反抗侵略者的话,那也没什么可说的,肯定踊跃报名参军。

可越南又没有侵略美国,为什么要去越南打仗呢?美国到底图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越南送死。

美国青年想不明白。

尤其是电视里播出美军在西贡枪毙俘虏的画面,美国青年看到脑浆流了一地,直接坐不住了,原来美军才是反动派啊。

在国内压迫青年人,在越南屠杀人民,那我支持你干什么?

美国青年反越南,表面上是不想为不正义的战争送死,其实是不想给既得利益集团做炮灰。

你们焊死车门在家吃肉,送我去越南替你们送死,长得丑想得美。

现在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说明在体制内反对越战和改造国家,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

金牧师遇刺,说明既得利益集团连黑人领袖都不放过,民间的反抗力量,也面临毁灭性打击。

朝野都不能实现美国青年的诉求,他们感觉梦想幻灭,终于发现,那个最大的敌人不是总统,而是资本主义体制。

而就在美国镇压国内反抗力量的时候,美军现役人员增长到354万,在全世界有2000多个军事基地,超过54万人在越南作战,军费预算连年增长。

据统计,越战期间的军费达到3500亿美元,比二战和朝鲜战争的军费开支还大。

二战就养肥了军工复合体,可想而知,军工复合体在越战期间要赚多少。

那就拼了吧。

图片

越南美军

金牧师遇刺不久,哥伦比亚大学爆发伯克利分校暴动之后,规模最大的美国学生运动。

这件事的起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左派学生,发现校方和国防部智库合作的秘密文件,学生们认为,哥伦比亚大学间接参与了越战。

学生们反战,校方参战,这算什么事。

后来校方决定在附近公园建一座体育馆,周围黑人可以免费使用底层体育场,哥大学生则使用上层的体育设施。

原本这事也没什么,但校方的设计图上,面向大学的体育馆出入口豪华气派,但面向社区黑人的出入口又小又窄,导致社区黑人领袖大骂,这是种族歧视的体育馆。

这下,哥伦比亚大学引爆青年学生、种族歧视两颗大雷。

左派学生和黑人发起反抗运动,占领哥大的教学楼等建筑,纽约警察则武装清楼,双方爆发大规模的武斗。

最后有700多人被拘捕,132名学生、12名警察受伤。

同年,伯克利分校重燃战火,校园示威、暴动、占领学校大楼的行动,每天都在发生。打砸抢和武斗,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哥大和伯克利分校,只是最著名的事件。

1968年的前6个月,美国的101所大学,爆发221次学生游行运动,除了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分校以外,哈佛、斯坦福、杜克、普林斯顿等知名大学都参与其中。

美国江山一片红。

1968年的学生运动,是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矛盾的总爆发,美国命中注定有此一劫。

而“二战”后的科技进步,让电话、电视、报纸等媒介进入千家万户,世界各国越来越同步,再加上婴儿潮、经济增长、权威政府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性问题,美国的学生运动和黑人运动,便和其他国家遥相呼应起来。

所以在1968年,环球同此凉热。

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当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不久后推行“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包括恢复大清洗牺牲者的名誉、学习西欧国家引入市场经济、修复和欧美国家的外交关系等等。

杜布切克的执政理念,受到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的热烈欢迎。

眼看捷克斯洛伐克要脱离掌控,数月后,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决定派出20万军队、5000辆坦克,兵临布拉格,强势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这是发生在苏东国家的布拉格之春。

图片

捷克斯洛伐克击毁苏军坦克

4月,西德学生领袖鲁迪·杜奇克遭遇枪击,西德学生暴走,在各地的大学门口罢课抗议,其中一部分更激进的人,日后组建红军旅,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5月,法国学生罢课游行,军警用催泪瓦斯弹镇压,于是学生们聚集在凯旋门高唱《国际歌》,造起街垒和法国军警巷战。

受法国学生影响,近千万法国工人罢工游行。

工人和学生合流,共同打出“永别戴高乐”的旗号,要求二战英雄戴高乐下台,重新改组法国政府。

戴高乐说“改革可以捣乱不行”,学生和工人用漫画回应:“捣乱者是他。”

戴高乐被逼的逃离巴黎,到巴登巴登找到军队支持,才敢返回巴黎发表强硬演说,表示不辞职不换总理,而且这种情况要是继续下去,他要采取其他做法。

所谓其他做法,只能是军队镇压。

后来戴高乐用工会瓦解工人,用军警镇压学生,轰轰烈烈的法国“五月风暴”才落下帷幕。

图片

五月风暴

6月,意大利工人占领工厂,米兰和罗马的学生罢课示威,向来懒散的意大利人,也在这一年度过火热的夏天。

墨西哥的学生工人,不满执政的革命制度党,组织了全国罢工委员会,要求政府在社会、教育方面进行改革。

10月,英国学生在美国大使馆前抗议越战,利物浦工人罢工,北爱尔兰爆发民权运动,《泰晤士报》的文章说,英国处于动乱前夕。

同样的事情在同一年集中爆发,很难说是偶然巧合,更不可能是某个国家指示策划的。

如果一定要给某个国家扣帽子的话,那肯定是苏联......毕竟相比其他国家来说,苏联太平静了。

开个玩笑。

1968年的革命动荡,其实是那个时代出了问题。

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国家要反封建、婴儿潮的年轻人要反权威、第三世界国家要反殖民、少数族裔要反压迫。

这些事如涓涓细流,终于在1968年汇聚成大江大河。

大江大河把1968年染成血色,也冲垮了坚固的世界壁障。

图片


05


青年的使命

20世纪后期,世界正在进行冷战。

不论是追随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追随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都有不满现状的年轻人。

两个阵营的年轻人想改变现状,便只能向对方阵营学习,而由于地域和信息差的限制,各国青年学习对方阵营的过程,必然会出现偏差。

也就是说,他们看到本阵营的不足,却看不到对方阵营的不足,看到对方阵营的优点,却忽略了本阵营的优点。

所以各国青年在改变现状的时候,往往有一种盲目的冲动,感觉对方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就像90年代中国人盲目崇拜美国似的。

既然过程出现偏差,结果也会出现偏差。

美法德青年厌恶的消费世界,是捷克斯洛伐克青年追求的幻境。捷克斯洛伐克青年反感的体制,正是美法德青年幻想中的乌托邦。

这样的青年运动,很难承担起建设理想国的重任。

而且世界各国的青年运动,冲锋陷阵的都是学生和工人,和20年代的革命相比,青年运动缺少稳定的核心领导团队。

青年们朝气蓬勃,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但除了一腔热血以外,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政治经济纲领。

即便名气大如金牧师,也是在原有的体系内追求平等自由,却对造成不平等自由的既得利益集团,束手无策。

归根到底,他们有摧毁旧世界的能力,却不知道摧毁旧世界以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

所以世界青年运动汇聚成的大江大河,历史使命就是在历史的关键点上,用无坚不摧的人民伟力,摧毁既得利益集团的堤坝。

这么看的话,和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使命差不多。

世界青年在68年以后,基本完成历史使命,到了70年代越战结束,青年们的热情消退,而且发现建设理想世界无望,曾经风起云涌的青年运动,也就销声匿迹了。

最重要的是,婴儿潮出生的孩子都长大了,他们要参加工作养家糊口,根本没功夫谈什么理想。

他们消解了崇高,也耗尽了自己的热情。

06

里根时代


60年代的美国青年运动,给两拨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是军工复合体、银行财团、工业资本家等既得利益集团,他们被美国青年的力量震惊了,担心类似的事情再来一次,便决定结成同盟稳住阵地,同时向底层让利。

其二是知识分子。他们感觉60年代的破坏性太大,不利于美国稳定发展,甚至有可能颠覆美国的根基。

这两拨人达成共识,美国青年和黑人又回归正常生活,于是新右派登上美国的历史舞台。

而此时的美国正在走下坡路。

原本做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家,美国是二战后工业品的主要输出国,这些工业品的利润养肥了美国。

但是经过战后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日法德英重新崛起,制造出来的工业品,抢占了美国的市场份额。

美国的钱,没那么好赚了。

再加上70年代初期的滞涨危机、中东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国经济一片惨淡,企业的日子紧巴巴,个人也不敢过度消费。

新右派便提出自己的政经理念,国家不应该对经济指手画脚,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才是最好的,同时要给企业减税,让企业保证国家经济的活力。

新右派的理念非常受欢迎,因为减税好啊,能留在自己兜里,谁想给国家多交钱?

于是新右派推举里根为总统候选人,让里根入主白宫做自己的代言人,而里根也承诺,只要当选总统,一定颁布减税政策。

时代天地皆同力。

1981年,里根成为美国新总统。刚上台没多久,里根便签署减税25%的法令,国会顺利通过。

减税的另一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美国政府不能大手大脚花钱了,于是在减税的同时,里根大幅度削减联邦预算,国会也顺利通过。

这就结束了吗?

没有。

军工复合体是美国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不喂饱他们,里根这总统当的有什么意义?

所以伴随着减税、削减联邦预算,里根推出15000亿美元的五年防务计划,和耗资1800亿美元的六年核战略计划。

这才是里根给军工复合体的回报,至于“星球大战”,不过是用来骗苏联和美国人民的噱头。

里根和新右派们,一起把美国改造成“小政府、大市场”的模式,并且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向世界各国推销。

什么叫杀人诛心啊,这就是。

美国不仅扶持大企业到全球剥削利润,还要把美国的政治模式、意识形态推广到全球。

有些国家没留神,很快进了美国的套子。已经变相成为美国的殖民地了,还美滋滋的想:“学习美国肯定能发达”,活像个大冤肿。

苏联同志,不要东张西望,说的就是你。

所以什么是新右派啊,简单说就是经济上自由竞争,政治和文化上保守权威,漠视社会的平等正义,只关心经济和资本的发展效率。

而就在新右派和里根改造美国的时候,英国新右派领袖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大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竞争,法国总统密特朗先对工业集团国有化,然后快速转弯成私有化的信徒。

再过几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纷纷开始“休克疗法”,极力向欧美国家靠拢。

至此,美国进入世界单一霸权的新时代,世界也进入全球化经济的新时代。

图片

里根和撒切尔


07


这篇文章讲了美国30年的变迁历程,还以美国为主线,串联起“二战”后的世界变革脉络。

但这个题目太大,资料太庞杂,虽然这篇文章写了一万字,也只写出皮毛而已,不管大家认可不认可,我已经尽力了。

我没有鼓吹什么,也没有贬损什么,只是原原本本的把历史脉络捋清楚,告诉大家,很多事情自有其来龙去脉,历史的走向也自有其源头。

明白了故纸堆里的事,才能清醒的走到未来。

最后回顾“二战”后30年的历程,感觉美国什么都没变,世界什么都没变,可仔细想想,好像什么都变了。

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但世界各国经过60年代的暴烈运动,已经见识到人民的力量。

大江大河冲垮堤坝,等堤坝重建起来,便不是原来的堤坝了。

前工业化时代的污泥浊水被冲洗干净,后工业化时代需要的平等、公平、自由、宽容等理念深入人心。

站在当时的立场上看,美国青年是失败的,站在百年的时间跨度上看,他们又是成功的。

正如教员说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二战的屠龙者,败给他们引以为傲的青年。60年代的屠龙者,最终败给他们视如粪土的生活。

但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主义青年,永不消逝。



参考资料:

美国史 艾伦·布林克利

光荣与梦想 威廉·曼彻斯特

富裕社会与青年的反叛意识 张永红

美国战后生育高峰的一代人 兰登·琼斯

美国军工复合体:帝国支柱与挑战 苑基荣
多元视角下的六十年代全球青年运动 徐子明 崔正秋 石千千 张薇

◐◐◐◐●☛█▼▲东方金报网███████东方金报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