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大树乡长:关系切身利益的改革,绝不能轻信传言

作者 :ヤ洃冭誏 2021-10-24 20:28:31 审稿人 : admin

  开篇说个事:

  今天会发三篇,头条不多说了,大家习惯了。

  强调下次条:最近国考报名,后台回复了不少关于报考的咨询,太多具体信息不适合直接展示,所以小镇做了些去敏,整理了一篇问答,有需要记得要看,这几个问题提到的类似问题,不再回答。

  承诺的政策分析虽迟但到,最近有两个政策比较受到关注:一个是关系下一代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

验区,另一个则是在总书记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提到的关于房子的事情。

  今天先谈谈第一项。

  首先是去伪,以及辨识谣言的方法论。

  每次涉及到民生的政策动向都备受关注,很典型的就是谣言四起,比如这次教育部提出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就被一些人肆意造谣,官方又不得不再次辟谣。

  这次官方辟谣还算比较快,但是还是暴露了文件发布方准备工作不足,对于舆论和民意缺乏足够重视,事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对于可能引起舆论风波的缺乏预判,竟然仅仅做常规发布。

  另一个还是小镇一再说的两个老问题:

  总有人惟恐天下不乱、为了种种私利肆意造谣;每一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

  先谈谈小镇如何识别谣言,先看看网传的谣言,为了避免无良传播,先把“谣言”二字打上:

  不得不说,现在造谣手法越来越高级了。

  左边放的是真实的政策内容的选择性摘选,右边以一大堆政策词汇伪造出官方味道,为了刺激大家敏感神经、促进转发,还特别揉进了很多最近舆论热点话题,比如“男孩女性化”“修改学制”“职业教育分流”“高中改革”甚至还说大学也要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中国当前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不过15.47%,其中能够有一定的政策识别能力的少之又少,这种能力即使在公务员里面也比较稀缺,比如这个谣言小镇周围一些处级领导也有些信以为真。

  谣言越来越真、辟谣越来越难,官方在政策宣讲和舆情应对上的进步远远落后于造谣进化速度。

  作为普通人,求人不如求己,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怎么提高?咱们不讲概念,从这个例子来学习:

  当小镇看到这个网传的贴文后,是这样辨识的:

  1. 先看内容,发现右侧开头有个“转”字。

  这就需要有个了解,一般造谣的多少也会规避责任,往往会强调我是转的,看到这个“转”字,只要不是转发的官方信息,就直接提高警惕,先把这个按谣言处理,内容先别看。

  2. 去查官方原文

  左侧已经提供了官方的一些信息,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那我们可以直接去教育部网站查原文,又或者通过百度打开标记着官方又或者新华社等机构的发文,这些机构还是有真实性的。

  阅读后我们发现,这个通知内容很笼统,只是说要进行改革,附带的实施方案并没有公布,当然这也给了造谣者空间,造谣者就会说他们看到实施方案了。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辨识谣言的内容,切记这个时候仍然要把这种转发当作谣言。

  3. 分析内容、找官方感觉

  在这个谣言里,其实并不符合公文的感觉,这一点大家多读就知道了。

  公文尤其是中央部委的正常政策性文件是什么特点呢?就是一般人看过去感觉啥都没说,甚至看不明白要做什么。

  这就对了,因为中国太大了,涉及全国层面的政策文件往往比较方向性,明确基本的框架,比如时间、目标、范围等,具体怎么做,需要各地因地制宜。

  尤其在试点相关的政策上尤为明显,“试点-研究-调整-推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法宝,中国太大、太复杂,各地发展情况、自身条件各不相同。

  比如在浙江我们可以强调发挥社会组织力量、推动自治,根本原因是浙江有这个历史基础,当前社会发展程度也够了,整体民众素质确实高、也有足够成熟的社会组织,但是把浙江的经验直接向全国推广可行吗?当然不行。

  所以,既然教育部说是设立“实验区”,并且12个地区涵盖城市特点非常不同,那就说明,教育部并不太清楚到底怎样做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这需要实践,要发挥地方的创造性,然后就知道哪些措施有用、哪些没用,有什么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比如这次的12个地区,从级别上包括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地级市、县级市、开发区;从地区上包括东南西北中;在人口上,有流入的也有流出的;从教育上,有高考大省小省,有公立为主也有私立更强的;等等。

  这样得到的经验,就比较全面,在试点过程中,全国其他城市也会提前进行关注、学习,再来几次全国性研讨会,后面的推广就容易了。

  所以,谣言就出现了两个大问题:

  一是太过具体。

  既然是实验,就意味着教育部只是明确了目的,那就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至于怎么改,不知道。否则还搞什么试验区,直接向全国下达改革命令不就行了?

  二是太过一致。

  中国太大,大多数政策一定要在原则性下保留灵活性,在不同城市一定要因地制宜,除了明确的法律,不可能让所有的地方都用同样的政策。

  就说学制,有的地方“小学6年,初中3年”,有的“小学5年,初中4年”,各地公立、私立发展也不一样,怎么可能一概而论。

  更何况,如果真按谣言说的,同一个省就一个市改革,其他的城市不改,影响高考怎么办?就算上海能单独招生,其他城市呢?会为了一个实验试点,多出来这么多单独招生城市,那全国还不翻天了?

  所以,小镇总结一个辨识的万能原理,基本可以解决大多数谣言:

  凡是文件写的感觉宏大空洞的,看完甚至不知道怎么干的,基本是真的;凡是写的清清楚楚,一眼就知道未来咋干的,那基本就是谣言。

  前者比如“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后者比如最近来自香港的某个谣言,连有多少套房、每套房怎么征、收多少比例都有了,这就荒唐了。

  什么叫政策,政策就是确定方向;写政策为什么难、为什么不容易懂?就是要在符合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给具体执行、各个地方留下灵活空间,这很考研水平。

  然后是谈谈怎么改。

  对于这个谣言的内容就不一一批判了,因为基本全错,不浪费时间。

  这次改革确实力度很大,但是根本还是要顺应当前的大势,我们可以看到这仅仅

是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在政策公文里层级并不高,而且通知中也说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基础教育司报告。

  所以我们有了一个基本判断:这是教育部在落实中央既定政策,在具体做事,只不过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要试。

  那么就要分析政策可能的方向,这个方向也就是改革的目标,要从通知里找。

  第一个点: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完成历史使命,实现了“有学上”,未来要“上好学”。

  那我们就明白了,这次改革的基调是在实现“0到1”的基础上,进行质的提升。

  第二个点:中央部署“双减”之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小镇之前分析过很多关于校外培训整治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国家要减轻民生压力,教育这座大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就是要靠学校,尤其是靠公立学校。

  那么未来民办或者校外培训会怎样呢?非盈利化、民转公都是呼之欲出的趋势。

  就在今年3月,小镇已经劝一位投身学前教育的朋友,赶紧把这个项目卖了,抓紧抽身,这位朋友也很有魄力,即使在投入巨大、好不容易熬过了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仍然果断放弃沉没成本,断然抽身,现在本钱基本保住了。

  第三个点:提到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要精神”“全国教育大会”“中央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等重要文件精神”。

  这些文件,需要去翻一翻,这简直就是明棋,中国的政策太透明了,最终的完成态都提前描述好了,干嘛还要去看哪些谣言?

  第四个点:“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这里已经把

这次实验的目标说清楚了,只要违背这个目标的,那都不对。

  除了这几个点,如果再有一些政策效力范围的认知就更好了,比如到底哪个层级的文件可以调整“学制”尤其是“缩短学制”。

  学制时间不是拍脑袋定的,高中之前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那点知识其实真的不多,如果使劲学缩短三四年都没问题。更加关键的学制设计涉及人的身心成长、涉及社会、法律、经济各个方面。

  比如到底什么时候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比如社会安定、比如劳动力培养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部绝对没有权力决定“缩短学制”,甚至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时间也不是教育部能定的。

  如果要缩短学制,肯定要由国务院甚至中办国办联合行文,就算一些小的调整,也起码要以教育部以及多个部委联合行文方式,绝不可能仅仅教育部办公厅发文。

  从上面5个点出发,就可以对外来基础教育的改革有所推测,有的小镇在一个月前的旧文《北京为什么给教培机构开了白名单》(具体看三条)讲过了,不过太具体的小镇就不说了,毕竟现在还是试点,谁也不知道到底如何,仅仅举举例子:

  比如:

  1. 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决不能继续唯成绩论。北京每日户外1小时运动值得推广,社会道德也要加强从而减少社会混乱舆论的影响;在智育方面,也不能一味应试教育,要培养更多的复合能力;又比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等课程要强化,小镇小时候义务劳动还是要恢复,更要增加志愿服务。

  2. 公立才是主阵地、学校才是核心。一定要坚持基础教育的非盈利化,继续严管学科类校外培训。

  3. 要适应人口结构转变。只有上了规模,才好提高教育质量,那么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提高学生聚集度,城市里的学校也要增加供应,职业教育分流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因为分流就不增加高中供给,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4. 要发挥人的多样性,让人有更加自由的成长空间。这一点要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有的人就是更加擅长某一方面、就是存在明显短板。未来人口格外宝贵,容不得继续浪费人才资源,那就要人有所用、因材施教。

  5. 相关的配套要跟上。比如提高对于教师的要求,那么本着责权相等的基本原则,那是不是就应该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又比如要强化学校教育,摒弃一些社会恶习,那是不是应该授予教师对学生更大的教学和管理权限?

  更多的不多阐述了,但是小镇还是充满信心的,当然这种极为重大的改革不可能3、5年内全国推广,但是终归会不断向好。

  只是还要提醒下,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打击校外培训,也就意味着家庭教育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已经绝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理念与成长。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