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智谷子:山西遭千年一遇大暴雨,我们将开启“北涝南旱”的振荡周期?

作者 :梦城紫 2021-10-11 20:46:26 审稿人 : admin

  最危急的时刻终于过去。

  10月7日10时,山西省气象局解除持续了近90个小时的暴雨四级应急响应。

  可大家的心还是放不下来。

  由于数天暴雨肆虐,山西

多地成灾,转移近12万人。眼下正值北方秋冬之交、天气寒冷,这无论是对灾民安置还是抗洪救灾,都增加了难度。

  山西还是产煤大省,有很多采空区,极端天气后可能伴随次生灾害,救援人员需格外小心。

  尽管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人们还是有余悸。7月河南那场暴雨“千年一遇”,眼下山西这场暴雨又是史上罕见。这老天爷究竟是怎么了?

  大自然面前,人类悲喜相通。此前纽约同样被暴雨搞得全城瘫痪,西海岸肆虐的山火更是至今都没扑灭。

  联合国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发布报告显示:过去50年,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导致自然灾害激增5倍。因天气造成的灾害超过11000起,死亡人数超过200万,损失3.64万亿美元。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国庆期间的山西暴雨洪涝更像连锁反应中的一环。在这场无人能置身事外的气候大变局中,中国该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

  用南方“火热”、北方“水深”,形容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恐怕再适合不过。

  无数南方人度过了可能是记忆中最热的一个国庆假期。北方则是寒潮与暴雨齐发,于是有了让我们揪心的山西灾情。

  山西的雨多到什么程度?

  10月1日-6日,太原降水量比全月平均偏多了8倍。受持续暴雨影响,10月7日8时,黄河潼关水文站出现83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创同期最高纪录、且为1982年8月以来最大洪水。

  这已经不是北方第一次见识暴雨的威力了。7月那场“千年一遇”的暴雨给河南造成的伤痛,很多至今没有被治愈。

  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这轮山西暴雨洪涝有其特殊原因:

  首先,异常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先西伸北抬后稳定维持在黄淮地区,与西风带低值系统在山西形成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导致长时间降水。

  其次,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和低层西南急流将南海、印度洋水汽,为山西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最后,山西吕梁山、太行山复杂地形对降水增幅作用,导致山西极端强降水的出现。

  如果把视野放远,不难发现山西、河南的极端天气绝非孤例。

  今年6月,东北降水异常偏多,导致黑龙江、嫩江等12条干支流超警戒水位,出现特大洪水。

  光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今年就遭遇了4次特大暴雨,有的甚至引发洪涝。要知道这里可是沙漠!

  之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北方降水增多,华北缺水的窘境或将一去不复返,西北沙漠更能成为绿洲。如此一来,盛唐重现。

  怎奈天不遂人愿,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南方“火热”、北方“水深”不是调侃,需要严肃对待。

  在气象专家眼里,新一轮“北涝南旱”周期或将开启。

  而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北方干燥、南方湿润。

  其实,曾经的北方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上古时期,河南、河北、陕西均有野生大象群分布。当地一些商周时期墓葬中,出土过大量有关于象牙的文物。河南简称“豫”,本意正是“象之大者”。

  这些都是北方曾经温暖湿润的佐证。

  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地球的温度变化并非一成不变。

  约11000年到12000年前,三个大冰期结束,地球进入全新世时代(又称全新世大暖期)。距今5000年到2000年前,地球再度进入小冰期。直到工业革命后排出大量温室气体,扭转了变冷的趋势,气候进入变暖的通道。

  地球温度波动也与地球本身运动状态有关,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地球像一个陀螺,自传时自转轴存在轻微摆动,进而造成回归年与恒星年的差异,天文学称为“岁差”。这个周期约为26000年,也就是26000年地球自转轴完成一次摆动周期。

  大气候波动会影响区域气候“振荡”,与降水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携带水汽的夏季风。

  当夏季风处于弱势周期,太平洋输送来的水汽大部分只能抵达长江流域,造成南方降水偏多。

  当夏季风处于强势周期,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就越过长江,直接推到北方,造成北方降水偏多。

  这种南北降水的周期性变化,被称为振荡周期理论。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钱维宏教授,通过分析对比近120年的降水数据,发现1910-1940年,夏季降水南多北少;1940-1980年,夏季降水南少北多;1980年-2010年,夏季降水又是南多北少。

  1910-1980年、1940-2010年,振荡周期恰好都是70年。

  不过划分振荡周期存在细微出入,但又大致相同。另一种观点认为:1950-1980年,夏季降水南少北多;1980-2004年,夏季降水南多北少;2004-2030年,夏季降水又是南少北多。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的已故教授王绍武,在其气候变化专著中指出:过去500年中,中国降水出现过5次振荡周期。也就是说,雨带在南方与北方间“漂移”了至少5次。

  除了季风,气压也会造成降水的“漂移”。

  比如今年美国、加拿大旷世高温的诱因之一,就是原本位于夏威夷的副热带高压被紊乱的西风环球逼到了美加两国西海岸。

  与此同时,原本该待在中东沙漠的副高,居然北漂到莫斯科,一举刷新了俄罗斯乃至整个北极圈的高温记录。

  中国的气候也是类似道理。北半球大气中存在一个南北向低频振荡,气象专家称之为“北太平洋涛动”。这个涛动就像一个跷跷板,“跷跷板”高低起落,南方与北方降水与之同步。

  看来“蝴蝶效应”真是无处不在。

  也有一种担心,认为振荡周期假说是建立在自然循环往复的基础上。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过度干预,气候变化或进入一条不可逆的直线通道。

  德国波茨坦大学海洋物理学教授拉姆斯托夫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眼下天气模式是天气偶然性和大气中温室气体大量增加,所造成的边界条件变化的组合。然而对一些极端天气而言,如果没有全球变暖,它们几乎是

不可能发生的。

  “正常情况下,温带大气环流是从西向东移动的,现在这个‘引擎’被削弱了。当大气环球变得不稳定,往往意味着干旱(与高压系统有关)和暴雨(与低压系统有关)都会变得更加严重。”

  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其中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会带来多大影响?一直是问题的重点。

  尽管北方重归湿润,能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改善。但这

些转机背后,离不开气候变化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更大。

  新疆气候中心专家强调:近年新疆降水日数并未显著增多,降水量增多很大程度是因为单场降水变得更强。

  哪怕北方一些地区单日降水能达到正常年份一两年的总量。但由于降水绝对值低,依旧无法扭转干旱气候。

  反而由于北方河道的土质以沙土和石块为主,稳定性差。一旦发生大洪水,河流容易改道、淹没良田。

  此外,这种不规律的极端降水往往不是出现在农业生产最需要的时候。比如有些作物的收获需要天晴,下雨反而耽误事,让农民欲哭无泪。

  我们深知,人定无法胜天。但不管气候往哪个方向转变,逆来顺受亦不是出路,唯有积极应对、兴修水利、提高人们防灾意识与应急能力。

  美国政治哲学家卡尔·魏特夫认为,古代中国是典型的“治水社会”。“治水社会”的使命,至今影响着中国。

  与水打交道的不止南方。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北方也开始未雨绸缪。去年5月,历时9年建设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标志着叶尔羌河彻底告别千年水患。

  除此之外,尼雅水利枢纽、鲁瓦提水利枢纽、玉龙喀什水利枢纽、车尔臣河大石门水利枢纽、奴尔水利枢纽、阿克肖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正在加紧推进。

  河南、山西接连两场大暴雨提醒我们:北方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紧急情况下的抗洪调度,以及当地居民的防灾意识,都需要抓紧时间做相应升级。

  与之对应的南方地区,近几十年来以防洪为主导的减灾工程,可能也需要适当兼顾抗旱功能。

  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或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新常态。山西暴雨洪涝之后,再次证明了我们不能一心指望“北方变湿”带来的种种利好。

  面对气候变化,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理性寻找解决方案,更为关键。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