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大树镇长:不要把天灾硬说成人祸

作者 :你爱我还是碍我 2021-07-22 22:47:07 审稿人 : admin

  自从新中国改天换地之后,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人定胜天”,总觉得如果因为自然灾害出现问题,那就一定有“人祸”。

  这是在一场场灾难面前,无数中国人靠硬实力打下来的自信。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件事:相比自然,人类仍然是渺小的。

  如卡尔达肖夫指数所定义的,即使是今天的人类,仍然远没有达到最低的一级文明“行星文明”,人类在地球随便一个喷嚏面前仍然格外脆弱。

  一次台风,释放的能量就远超全人类核能力极限,影响范围数以千公里,任何人工干预手段都是杯水车薪。这次两大台风对峙,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顺着风力直入2000多公里,受山势所阻,在河南下了一场宛如天倾的大雨。

  郑州的这场雨,一天时间下了往年整整一年的,一个小时从天而降一百多个西湖,小时降雨量突破人类陆地有记录以来最高值。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全身而退,甚至相比同时期的德国、美国,我们的应对已经堪称优秀。

  比如因为青岛地下管道这个伪造传说被捧上神坛的德国,实际上当年德国人只在自己的居住区修了80公里地下管道,到现在能用的也仅仅3公里而已,不到整个青岛地下管道的千分之一。

  截止当地时间7月19日,洪灾在德国已造成至少165人死亡

  一切防灾能力都建立在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上,和传说恰恰相反,德国本土几百年来就少见暴雨,极度缺乏防汛经验。正因此,同时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暴雨,24小时降雨量不过一百多毫米,不到郑州的四分之一,就已经造成了为数众多的死亡,失踪人数尚无法统计,德国束手无措。

  在天灾面前,全人类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小镇本不想拿其他国家人民的痛苦来衬托中国,但是有些基本的事实还是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在抗灾面前,中国人从古至今数千年无人能及。

  中国人理应自信,更应该相信我们的国家。

  郑州灾后的处理还在进行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恢复水电,雨带正在移动、危险并没有过去。这个时候共情可以、置身事外也可以,转发报道实况、追根溯源、解决问题、捐款捐物出把力等等都可以,但是唯独不要在全民齐心协力救灾的时候,说什么风凉话,摆出一副自己最清醒的高傲姿态。

  追责会做,但不是现在,何必着急?

  接下来,说几个大家关注的点:

  第一问:如此大的汛情有没有预测到,有没有提前准备?

  这一点正是小镇认为这就是天灾,不是人祸的根本原因。

  早在年初,水利部和国家气象局已经对全国今年汛情做了研判和预案,水利部的部长们早已经分派到全国各大流域,东北抗洪已经持续一个多月,比往年提前了两个多月。

  对于今年的汛情更是反复示警,一是七大流域一起出现洪水将是最大的挑战,二是北方由于多年没有汛情,应对经验不足,需要提高戒备。

  这几年全国都在完善灾情预案,建立了系统的应对方案,防汛抗旱更是重中之中,尤其在去年新冠疫情之后,灾情应对更是上了一个台阶。今年更是早就做了周密准备,全世界都找不到可以同中国准备相媲美的。

  比如河南,很早就对全省今年防汛抗洪做了安排,重点做好河流水库防控,小浪底水库早在六月底就已经开始进行排水排沙、腾出蓄洪空间;5天前就已经全省下发防汛通知,20日11时50分已经发出预警;很多单位两个月前就已经强制开展防汛演练、储备防汛物资。

  站在事后看,没有如北京一般提前一天全社会通报减少外出确实有瑕疵,但是这样的决断不是轻易能下的,谁也没想到这次的雨情会如此猛烈,更没想到原本预测的重灾区提前一天、南移一百公里,也更想不到下雨已经持续几天,会在20日下午突然达到破世界记录的夸张程度。

  城市的雨灾,本就比河流洪水更加令人措不及防,全社会风险意识都需要提高,工作谋生和提高警惕并不冲突。比如这次郑州,很多人周一就已经收到暴雨预警提醒,但一直没太重视,20日直到下午雨越来越大才感觉到严重,但已经晚了。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上周的北京,早早的下通知建议减少外出、弹性或错峰上下班,结果受到北京市民几乎一致的调侃,这还是有2012年惨痛教训的北京。

  而北京2012年的那场大雨,最严重的房山区24小时平均降雨量也不到300毫米,不及这次郑州的一半,如此巨量的集中降水,任何城市都承受不住。

  个人的感知和全局是不一样的,人类科技还远远做不到精准预测降雨的具体位置和时间,只能做大范围的预测。而城市里最怕的就是局地瞬时强降雨,总量不大,但是危害很大。

  比如被调侃的北京过度反应,在城六区艳阳高照的同时,海淀西山林语、门头沟积水成河,密云水库到18日蓄水已达27亿立方米,水库水位达149.81米,创下本世纪新高。

  所以,我们大可承认人力的不足,面对难以抵抗的“天灾”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这已经是人

类的奇迹。

  第二问:能不能做的更好?

  承认人力的不足,不代表不能做的更好。

  面对天灾,无论多么谨慎也不为过。北京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发出减少出行的预警,每次都被北京市民调侃雨还不来,但是北京仍然坚持向全社会公开通告,用饱和式的宣传、不厌其烦的提醒,向每一个人发出预警。

  平稳过去自然是好,假如真的天灾降临,有了心理准备也不至于措手不及。在北京全网预警之后,大家是在调侃,但同时也注意了物资储备、有条件的调整了上班和出行,甚至周一早高峰每周最堵的时候,叠加下雨反而通行更加顺畅。

  面对灾难,中国人越来越幽默,这是中国人民对于灾情独有的态度,中国人抗灾不仅仅是靠技术,更靠信念。但是调侃归调侃,大家对政府的信任是无保留的,尤其是政府发布的灾情预警。

  所以第一个:河南不应该将灾情预警拘束在传统渠道、传统方式。

  已经信息时代了,不应该仅仅停留发短信,需要的是饱和式传播,发动河南所有的媒体、自媒体全网告知,让所有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务必传达到位,要说的人不厌其烦。

  现在已经不用像20年前为没有有效手段及时传递给公众而苦恼了,新的苦恼是如何让民众重视、让民众行动起来,这是很多城市需要好好思考的。

  第二个,对于气象预报,人类仍然是无力的,这是一个混沌的系统,远远超过人类预测极限。气象灾害预警需要重视,但是不能预警哪里才做准备,相邻区域也应该加强。

  区域扩大、时间往前推,甚至要跟临省做好协同,处理好高速、高铁、飞机等等关系,而不是一再发生被困高速、被困高铁的问题。

  郑州是全中国关键的交通枢纽,郑州受灾、半个中国受到影响,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理应专门准备,不能仅仅局限在本省,应该加强平时的跨区域协同。

  第三个,经验不足、反应迟钝。

  做好了充分准备不代表应对就没有问题。

  在灾害应对上中国已经基本完善了标准体系,比如地铁,早在2019年就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

  但是经验还是不足。比如很多南方城市特别充足的沙包、挡水板、冲锋舟,有些北方城市就没备好;又比如雨水倒灌时地铁是跳站、缩线还是停运,关键时应该如何决策?

  在现代城市,遇到一般性的暴雨时,地铁往往是最安全、最可靠的交通工具,下雨坐地铁在很多城市是根深蒂固的习惯。比如这次的郑州,当地面交通陷入瘫痪的时候,地铁是很多人回家的唯一交通工具;而郑州地铁出入口在设计上已经明显高于地面,常规不会进水,在事故发生前,也已经开始采取甩站、减少人员进入等措施。

  如果站在当时看,一方面是几十万人等待疏散、回家,大量人员逗留可能带来更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理论上可以保证安全运行、也已经采取了措施。尽可能保持运营还是干脆停运,又如何选?

  小镇不是帮地铁推卸责任,恰恰相反,如果说这次郑州唯一没处理好的责任问题就是地铁。但这需要经验、需要在这种规模暴雨下的预测模型,在7月20日之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这样的经验,更不要说郑州。

  第三问:最近还需要注意什么?

  对个人而言,不要传播谣言,能出力的出力,最起码控制住手中的键盘,不说风凉话,对于那些面对中国灾情就忍不住内心狂喜的“内鬼”,一定睁大眼睛,绝不放过。

  今年汛情严峻,大部分地区会持续到8月,全国普遍结束需要到10月,所有人需要重视政府预警、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准备足够24小时的饮水和食物,不必过量准备,要相信国家的响应速度,服从政府统一安排。

  其他的事情,应急预案已经启动了,小镇也不再多说了。

  包括今年特殊的新冠疫情防控也考虑了进去,比如云南瑞丽,在最近大雨后,已经加强了对河流、泥水的抽样核酸检测,防止邻国新冠病毒通过河流、洪水进入中国。

  第四问:未来城市安全建设应该怎么办?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就是建立在同自然灾害做斗争之上,中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内核。

  但是,人类同自然灾害的斗争最多仅仅是不败,面对自然,人类目前的一切准备都是不够的,尤其是几百万、上千万人居住的城市,对于外部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一场灾难、一两天的交通中断,对城市的威胁是巨大的。

  更何况,中国人民对于城市各方面的需求增长太快了,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必然重地上、轻地下,不同地区城市也会在防备的灾害上有所侧重,这是在资源、财力、人力等等有限的

情况下必然的选择。

  而快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必然会在现代化来临前有一个集中爆发。欧洲当年也一样经历过这个阶段,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用了很长时间全面重建了城市排水系统。

  中国的快速发展,是谁都想象不到的,城市的安全工程虽然这几年已经加大了投入,但是短短的十几年还不到一代人,认知是很难根本扭转的。

  在北方城市里,郑州已经是在防汛抗旱上比较超前的了,这跟郑州的历史有关。自古以来,郑州所在的中原大地就饱受水灾困扰,黄河从郑州向东,如同怪兽肆意冲决,仅仅鲁中因“泰山-沂蒙山”得以幸免,黄河改道造成的历史伤疤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走向。

  郑州防汛一直是大难题,地处大平原,没有地势可用;北邻黄河又是一座地上河,河面远超城市平均海拔;广袤的中原平原,湖泊、湿地没有几个,缺少大江大河的排泄口。

  正因此,河南每年防汛的重点一直就是黄河、水库,守住这两个剩下的都是小问题,但是今年偏偏是一场破纪录的集中降雨。

  怎么办?

  海绵城市?那最多只能应对中雨,解决不了内涝问题,海绵城市重点是城市生态而不是防汛安全。

  挖地下排水管道?以郑州的地势,水往哪里排?已建成城区怎么动?地下几千年文化积淀可不能用盾构机直接打过去。

  更现实的办法就是在地面找到更多的储水的地方,而这也能解决长期困扰郑州的缺水问题。比如大规模兴建人工湖和湿地。

  尤其在郑东新区这样的新城区,人工蓄水设施与城市中心配套,正在构建一套遍布全市的河湖体系。

  但是这次实在是超越了人力可及,任何防汛设施也只能减低灾害影响,更不要说郑州老城区这样很不容易改造的地方。

  毕竟城市安全工程要讲究性价比,一般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只达到20年一遇或者50

年一遇,历史上很少出现过,就不可能花费大代价大规模兴建,毕竟资源是有限的。

  一个城市的防灾能力和意识,是在灾害中成长起来的。

  就比如南方强于防汛、北方胜于抗旱、西北精于治沙、东北擅长抗寒,这就是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对于灾情的认知。

  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中,近些年来,气候越来越反常,我们至今无法搞清楚到底为什么、未来如何变化,我们就更应该做好更充分地准备,克服历史经验的局限性。

  人无二错,城市也应该如此。

  相信这次以后,全国对于灾情应对的能力都会更上一个台阶,城市安全体系建设也将受到更大重视。

  中国人的自信、乐观、八方互助、团结一心,将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底气。

  祝河南平安!

◐◐◐◐●☛█▼▲◐◐◐◐●☛█▼▲◐◐◐◐●☛█▼▲HTTP://WWW.caao.net███████████████████████████东方金报网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