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缓缓君:关于这场重磅会议中的一句话:一些衍生的想法

作者 :ヤ洃冭誏 2021-07-02 20:08:46 审稿人 : admin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最高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发表了重磅级的讲话。

  讲话的全文各大官媒早就已经发布了,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和大家展开讨论一下。

  “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

  为什么我会在意这句话?

  因为我个人一直有一个想法,以明朝为分界线,中国之所以落后西方,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文明、更热爱和平。

  有些人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这个想法很奇怪。

  文明不是应该战胜野蛮吗?

  怎么反而变成落后的原因了?

  这不是在瞎扯吗?

  还真不一定。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这两件事都是我们在教科书里学过的,但大多数老师在教的时候,不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横向对比。

  如果让你凭直觉判断:

  这两件事谁先谁后?

  双方航海用的船,谁家的更先进?

  答案是,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时间为1405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要早了将近一个世纪,而且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要远胜于西方。

  根据《明史·郑和传》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时(1405年-1433年),其乘坐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预计排水量可以达到1000吨,《明史·兵志》更是有这样的表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而哥伦布大航海时(1492年-1502年),单艘船只排水量不过300吨,哥伦布旗舰的长度甚至还比不过郑和宝船的宽度。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给予了郑和下西洋以极高的评价,不仅认为《郑和航海图》的精确性很高,还大力吹捧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但从那之后似乎一夜之间就跌入谷底了。”

  (注:科学和技术其实是两个概念)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后来中国的航海技术落后西方那么多,还在近代被列强用炮舰轰开了大门?

  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郑和下西洋是亏本的买卖,而大航海却给欧洲带来了暴利。

  亏本的买卖是无法长期继续下去的,而大航海带来的的暴利却极大的促进了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列强的殖民欲望。

  先说中国这边。

  在郑和的七次航行中,一路远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和红海,其中途径的国家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等。

  如此兴师动众是为了干嘛?

  官方说法里是为了宣扬大明威德,野史里说是为了去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其他的说法还包括防范帖木儿帝国啊、获取海外朝贡啊甚至是郑和个人的宗教目的等等,反正(下西洋的原因)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郑和下西洋期间,没有主动对沿途的那些小国进行侵略(反击是有的,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就是在遭到锡兰国的泰米尔人攻击后,把人家的国王带回北京软禁了)。

  从朱元璋创立明朝开始,就给明朝的外交理念定下了基调——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还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

  这种理念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

  郑和下西洋期间,鼎盛时期有船队200艘以上,最多可容纳2.7万多名官兵,而且装备精良。

  在军事力量上,远胜同时期的那些周边小国。

  郑和到达这些国家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收藩属,让那些小国认明王朝为大哥(所以正史里说是为了“宣扬大明威德”倒是没错,至于有没有顺带在找朱允炆就不知道了,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有);二是做生意,把当地的特产(胡椒、苏木等等)运回中国来卖。

  早期这些土特产的利润很高,甚至可以高达20倍,但架不住货物大量涌入

国内,价格很快就下来了。

  更麻烦的是,朝贡实在是太烧钱了。

  明朝的朝贡体系,名义上是周边小国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还要写表文表忠心),但实际上中央王朝为了显示“大国威仪”,不仅要盛情接待朝贡人员,还要给出巨额的“回礼”。

  也就是所谓的“厚往薄来”。

  而且藩属国来朝贡的时候,不仅要拿回礼,还要来“带货”。

  他们会带着大量在本国滞销的货物,拿到中国来卖,有的甚至是上了岸之后就在进京的途中一路走一路卖,卖不完的就让明王朝高价吃下。

  所以在那个年代,所谓的朝贡,本质上就是大哥(明王朝)在给小弟(藩属国)发红包。

  有“红包”可拿,藩属国朝贡的积极性自然也非常高。

  明王朝当然也知道这样开支太大,所以早在朱元璋时代,就限制了各藩属国的朝贡频次(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有的是两年一次,有的是三年一次,甚至更久),意思就是你们来得别太过勤快了。

  但架不住人家脸皮厚。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有些国家“一岁常再贡、三贡。天朝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为了朝贡,他们会想出各种理由,什么贺正旦、谢恩、贺登基、进香、告讣、请赐冠服、迎册封、派遣留学生等等,反正就是想方设法找理由来拿红包。

  长此以往,藩属国带来的土特产大量堆积在明朝的仓库,国库的亏空也越来越严重。

  后来外来的土特产,比如胡椒实在多的堆不下了,朝廷干脆就拿这些胡椒来抵抵官员的俸禄。

  你说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贸易还会有利润吗?

  这完全就是一个靠国家财政来支撑的亏本买卖。

  而且胡椒抵工资这件事,还导致了朝廷上下各级官员的极大不满(变相降薪),所以郑和下西洋只维持了不到三十年(1405年-1433年),就戛然而止了。

  再来看欧洲这边。

  1492年,哥伦布拿到了西班牙王室的“天使投资”,开启了自己大航海的时代。

  一同携带的,还有西班牙女王写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

  哥伦布此行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和中国以及印度发展贸易。

  但哥伦布算错了地球赤道的周长,而且是严重低估了(哥伦布算出来的结果,只有赤道真实

长度的1/8,误差率达到87.5%)。

  但正是因为算错了,才让他拿到了这笔天使投资。

  几个月后,哥伦布先后发现了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

  当时岛上原住民的文明水平还停留在捕鸟、打渔、种木薯的阶段。

  但哥伦布误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并将当地土著称为“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在西班牙语中就是印度人的意思,后来将错就错成为了对美洲原住民的统称。

  1493年,西班牙在海地岛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并于1502年发表官宣,称海地岛为自己殖民地。

  由于海地岛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甘蔗和咖啡这一类热带植物,再加上岛上还发现了金矿,于是殖民者开始大肆抓捕印第安土著去挖金矿和开垦种植园。

  而在南美大陆发现了更多的金矿和银矿之后,西班牙人对美洲的掠夺变本加厉。

  他们投入更多的武力去征服当地的土著,侵占印第安人生存的土地,然后奴役他们去开采黄金和白银。

  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光是黄金就有20万公斤,白银则有1860万公斤(这还只是上报本国政府的注册数据)。

  在此期间,殖民的巨额收益促使西班牙大力发展航海技术,扩充本国的海军规模,建成了一支拥有150多艘大型战舰的海上舰队。

  这支海上舰队一度成为了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的“无敌舰队”

  发现了没?

  殖民让西班牙人获得了巨额的利益;

  而巨大的利益又吸引殖民者投入更多的金钱、资源去发展航海技术和海上舰队;

  而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强大的舰队,殖民和掠夺的效率就越高,能抢到的东西就越多。

  这让西班牙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只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印第安人的血泪之上。

  哥伦布的发现和西班牙的殖民轰动了整个欧洲,之后各国争相开启了海外殖民之路。

  英法等国加入后,还“开创性”地发展起了横跨欧洲、美洲和非洲的三角贸易(其中就包括对西非黑人的奴隶贸易)。

  而且因为利润巨大,国王、贵族、富商、冒险家等纷纷加入进来,不仅扩大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还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藏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只不过,资本主义的曙光,同时也是被殖民者的地狱。

  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出,欧洲的大航海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平共处的区域性秩序。

  而欧洲的大海航时代,本质上就是一场对弱者的掠夺和奴役。

  所以,你说明朝时的中国和欧洲列强,究竟谁的文明程度更高?究竟谁更热爱和平?

  毫无疑问。

  中国是那个更文明、更热爱和平的国家。

  但是要构建明王朝主导的世界秩序,需要带头大哥(中央王朝)源源不断地给小弟(藩属国)输血。

  这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也在客观上导致大明王朝国库亏空,下西洋难以为继,甚至连郑和时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因为航海活动的停止而渐渐失传了。

  此后,一直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皇帝朱祐樘(在位时间1487年-1505年)励精图治

,实现了“弘治中兴”(史学界也有人认为弘治中兴被夸大了),又开始寻思下西洋了,并下诏命兵部去查《郑和出使水程》的档案。

  但兵部尚书项忠派人查了三天都没查。

  据《殊域周咨录》的记载,档案是被车驾郎中刘大夏藏起来了。

  刘大夏给出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即使还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另据《客座赘语》的说法,为了彻底断绝皇帝下西洋的念头,刘大夏烧掉了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而民间也因为产业的缺失,导致郑和宝船的造船技术就此彻底失传。

  对比明朝之后中国和欧洲列强的发展轨迹,我有时候会忍不住假设:

  如果当时的中国,像欧洲的那些殖民者那样,对周边小国进行掠夺和殖民,然后用掠夺获得的收益来激励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那么,中国会不会也能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然后发展出世界一流的海军?

  中国会不会就能免于遭受近代史上的种种屈辱?

  我觉得完全有可能。

  只不过,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更加和平、更加文明的道路。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难以接受。

  不是说,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往文明的方向发展的吗?

  为什么更加文明的国家,反而在竞争中落败了?

  其实在历史的某个特定时段,文明被野蛮打败,并不是个例。

  看看中外历史,斯巴达战胜了雅典,罗马征服了希腊,蒙古人的铁蹄更是一路向西,让整个欧洲瑟瑟发抖。

  说到底,武力才是对自身安全的终极保障。

  所以我非常赞同刘慈欣的那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但站在一个更长尺度来看,野蛮如果不能主动融入文明,或者被文明同化(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最终一定会被文明所替代。

  就好像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终究是在滚滚向前。

  只不过,有的国家/文明从此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进程中。

  就好像古巴比伦王国,带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标签,进入了博物馆,进入了历史的教科书。

  庆幸的是,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在众多革命先辈的流血、探索和牺牲下,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走向了全面复兴之路。

  在这条艰难又曲折的复兴道路上,我们再苦再累,也没有主动侵略过别的国家。

  我们也没有选择称王称霸,而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和平又伟大的构想。

  中国还是那个中国,依旧热爱和平、致力于维护和平。

  只不过,在兜兜转转、历经劫难之后,我们带着前人的血泪和教训,变得比过去更注重科技的发展,更具备长远的眼光(从对火星的探索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的),更在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所系,也更注重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就像最高领导人在讲话中说的,中国绝不会欺负、压迫和奴役别的国家和人民,但同时:

  “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铸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我们终将会以王者归来的姿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世界和平与世界秩序的建设者、守护者。

  我相信,这样的未来,我们一定能实现!

◐◐◐◐●☛█▼▲东方金报网███████东方金报网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