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北风:袁隆平,我们如何做是对老人最好的告慰?

作者 :爱你我的猎物 2021-05-22 22:22:31 审稿人 : admin

  战争、瘟疫和饥荒,是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中,带给人类最多死亡与灭绝的灾祸。

  时光来到2021年5月22日,新冠疫情还在全世界其他国家肆虐,巴以之间的战火也没有平息,战争和瘟疫,依旧每一天在夺走数十万的生命。

  只有饥荒,这个词至少有五六十年,没有出现在大家的日常谈资里。

  我们中国已经有两代人,对“饿死人”没有清晰的概念。

  这对于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只有世界7%耕地,却有20%人口的国家,没有爆发大规模粮食危机,没有“人吃人”“观音土”的惨剧,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福报与功德。

  而这一切,都要感谢“七十年梦想只为中国人吃饱饭”的袁隆平。

  壹、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出生在1930年,小时候跟随家人颠沛流离,在抗日战争中,见过太多老百姓极端饥饿下的人伦惨剧。

  直到1939年,袁隆平跟随家人逃难到重庆,才有了七年相对稳定的童年生活,读完小学和初中。

  1946年,袁隆平随家人来到武汉,开始就读高中。他的人生观,让所有中国人吃饱饭的初心,都萌生在武汉的三年高中时光。

  袁隆平的报国之路,是与共和国一路同行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举,各行各业急缺报国人才,袁隆平也是在这一年报考大学。

  当时的年轻人许多人选择参军或者报考机械,军工等理工学科,希望走青年苏联工业报国的路子。

  袁隆平的儿时经历,却让他明白,一个4~5亿人口的落后农业国,让所有百姓吃饱肚子,是一切发展和强国的前提。

  于是。袁隆平主动向母亲提出,要报考西南农大,攻读农学。母亲还很不解,农学,是最艰苦又很难出成绩的学科,可是最后,袁隆平的母亲也赞同了儿子的选择。

  从袁隆平留下的一些书信和日记中,可以看出,“种出一人高的水稻,在稻田里乘凉,梦到母亲大丰收,是他最惬意的梦境。”

  用现代一些父母对孩子儿童时期灌输的理念将影响子女一辈子人生抉择的理论来解释,袁隆平七十多年研究农学,研究如何让水稻大丰收,确实来自于母亲从小对他灌注的“丰收期望”。

  1953年8月,袁隆平西南农大的四年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偏远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

  在这个级别不高的偏远农校,袁隆平任教的同时,从没放弃农学研究,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六年。

  必须承认,农作物种子杂交,这并不是中国人首创的科技发明。

  在1900年前后,中国还是满清末期的时候,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经过杂交的玉米种子培育的玉米,经过优选,能够同时保留父系和母系的优良基因,从而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玉米产能。

  因为欧美人的主食都是以玉米为主,因此没有掌握欧美先进农业科技的科学家,研究水稻的“杂交”问题。

  水稻因为是“自花授粉”的特殊性,当时的传统学术权威理论,都认为水稻不同于高粱,玉米不存在杂种优势。在袁隆平之前,确实没有人研究水稻杂交选种的问题。

  直到1960年8月,袁隆平在农学院的试验田了,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可是在学术圈,偶然发现的“孤证”,不可重复性都不能成为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的研究证据,他只能不断地对水稻种子,进行人工授粉。

  直到1964年,袁隆平终于第一次批量培育出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可是这种经过精心培育的种子,都是他和团队进行人工授粉培育的,根本无法让全国农民在田间地头推广。

  到了第二年,他又找到了6株不育株,才在之后的研究中,推断出了“水稻也有杂交优势”的结论。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刊登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不仅一举推翻了主流观点中水稻无法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更是直接让杂交水稻的实际应用成为了可能。

  大家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袁隆平研究“水稻雄性不孕”以及找到天然不育株那么重要。

  因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所以无法从团队实验室,向农民田间地头推广,就是因为他们在实验室要进行【人工去雄花】的动作,然后才能进行杂交授粉。

  可是【天然不育株】的发现,让这一步人工直接省略,从而成为“三系杂交水稻”的基础。

  袁隆平的论文先是在《科学通报》中文版发表,几个月后,英文版也向全世界发表了这篇论文。

  这篇论文也直接引起了中央上层领导的关注,并且在袁隆平的后续研究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保护。

  可是“农学研究”,是极其艰难而又枯燥的,根本不可能快速出成绩。几年培育的优良种子,也可能一次严重的风吹雨打,就全部摧毁。

  直到七十年代「野败」不育系的横空出世,才让国家和学界看到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的出路。

  接着增产20%的南优2号的诞生,算是确立了“杂交水稻”最终让全中国人填饱肚子的地位。

  贰、袁隆平影响世界

  在杂交水稻之前,那时候的水稻亩产只有300公斤,能够提升20%的南优2号能够解决当时的粮食危机,却绝对保证不了14亿人的主粮。

  所以袁隆平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守在田间地头,进行“杂交水稻”的技术升级。

  一直到去年11月3日,哪怕经历了春季新冠疫情对春播的冲击,袁隆平团队最新研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依旧在湖南衡阳,突破了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

  在几十年我国化肥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的共同提高保障护航之下,水稻亩产实现了亩产250公斤到亩产1500公斤的跨越。

  袁隆平老爷子除了一直提高杂交水稻的亩产,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恶劣水土环境下,对水稻产量的提高。

  其中将可能影响我国未来主粮格局,也改变全球饥饿困局的研究就是“海水稻”。

  海水稻并不是针对到大海里去种水稻。而是说在以往公认不适合水稻种植的类似海水的盐碱地环境里,增加水稻产量。

  在中国,连续十几年的粮食大丰收,可是我国的主粮每年都只刚好自主,还有3~5%靠进口调剂。

  根源就在于18亿亩耕地的红线,把耕地水土不断透支,粮食最终的产量天花板终究会到来。

  现如今,我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已经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冲突了。国家宁愿牺牲一些大项目,也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可是同时,耕地进一步扩张,国家工业用地,环保林业用地,生态水系都将受到影响。

  所以我国未来的粮食增量,只能是在“原先认为无法长庄稼的地方,长出庄稼”。

  我国在18亿亩耕地的红线之外,有14亿亩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水稻当然种不出好耕地的亩产1500公斤纪录,可是袁隆平团队已经在多省广泛推广的盐碱地水稻种植中,实现了平均亩产500公斤的水稻产量。

  也就是说,未来只要发展6亿亩海水稻,相当于增加了2亿亩最高产量的水稻耕地,我国耕地与工业用地,生态用地的冲突,将彻底解决。

  同时,袁隆平团队海水稻的研究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中东与北非的许多国家,地处沙漠,同时在赤道附近,昼夜温差大,缺水,少雨,这样的环境几乎注定了无法生产粮食。

  袁隆平团队远赴迪拜沙漠,进行小范围实验种植,克服恶劣条件,经历万苦千辛后,在2018年收获了首批成熟水稻,亩产超过500公斤。

  一开始,他们预期年产量300万斤一亩地就已经很好了。但是,最后计算出的年产量竟然是520万斤。

  如今,袁隆平团队的海水稻技术在中东和北非多国得到推广,一旦技术彻底成熟,将彻底改变中东各国缺少粮食的现状,也改变中国与中东北非各国的关系。

  叁、我们如何纪念袁隆平

  今天,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历经波折。

  因此网上先后出现了几拨发文纪念袁隆平老爷子的纪念文章。

  许多农学出身的年轻一代,纷纷励志实现袁隆平老爷子的两大梦想。

  袁隆平老爷子的第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这就要求稻谷长得高壮饱满,同时不易倒伏。

  所以梦想看似简单,实际上代表了希望杂交水稻产量更足,更抗风的两大特性。

  老爷子的第二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除了中东北非各国在推广海水稻,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也在东南亚各国和印度得到推广。最终覆盖全球,就还需要后辈农学人的继续努力了。

  那么我们这些不是农学出身的人呢?如何做到“对得起袁隆平老爷爷一辈子的付出呢”?

  首先是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口号,变成信条,刻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同时,大家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帮助国家守护“粮食安全”,“种子安全”,坚持吃饭的自由,吃肉的自由,不被西方邪门歪道洗脑和蛊惑。

  最终,我想我们十几亿中国人,对袁隆平老爷子最大的告慰,是在他老爷子“百年诞辰”之日,实现乡村振兴!

  袁隆平老爷子,用一生的研究,做到了让十几亿人不挨饿。它能让九亿农民吃饱饭,可是几十年与农民打交道,他的最大遗憾,是无法让他们走向小康和富裕。

  十四亿人吃饱饭,既是袁隆平老爷子一生研究的成果,也是九亿农民用自身的贫困与艰辛劳作换来的。

  我们要感恩,就必须用乡村振兴,让他们过上有尊严有奔头的富裕生活!

  2030年,是袁隆平院士百年诞辰,那个时候,我们将用全新的农业,全新的农村,全新的农民向他致敬!

HTTP://WWW.cAao.net◐◐◐◐◐◐◐◐◐◐◐◐◐◐◐◐东方金报wev豪仕法律网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