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科举科举、十年寒窗,看懂了一半,你就能避开职场99%的麻烦。

作者 :索马里の母海贼 2021-04-09 08:33:46 审稿人 : admin

作者:小二胖
来源微信公众号:智库百晓生

今天看到朋友圈里的一张图,挺有意思。


说一位年轻人考了7年公务员,终于考上了,终于收到了南京候补官员的这一纸通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还是有点不够克制,偷着乐就行了,没必要广而告之。


他自己也说了,家族世代打工,意味着家里从来没来人从政。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年正科,35岁之前副处。


显然是理想化了,他考了7年的公务员,假设他大学一毕业就开始考,大学毕业差不多是22岁,考了7年就已经29岁了。


到他定的35岁的目标只有6年时间,6年就像从科员升到副处,不是不可能,只是这个概率极其微小。


如果是在国家部委的核心部门,可能性还能多那么一点。


01.


科举科举,十年寒窗。


我觉得,科举得分开读,高考称之为科,公务员考试称之为举


中国现代社会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也是从科举制度演变而来。


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在唐朝发展成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1905年,期间持续了1300多年。


无论是科举制度,还是现在的高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大影响,直接创造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为标准的“士大夫”阶层。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采取世袭制度。


西周时,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爵位依照血缘世袭。


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礼”说的是“周礼”,“乐”说的则是“礼乐”。也就是那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开始崩溃。


到了汉朝,中央集权制,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即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


但是察举制依旧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无法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指派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到两晋、六朝时仍沿用此制。


魏晋时期,由于世族势力强大,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为改革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


隋炀帝在大业年间增设“进士”和“明经”两项名目,为后世所沿袭,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正式开始。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将其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常科是每年举行,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于辞章和经义。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进士、明经等及第后,一般要守选数年,方可通过吏部选授官职。


制科则是由皇帝临时主持设置的科目,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


但是唐朝的新科进士授予的官职低微。例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


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当最小的官从九品下。


唐朝诗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当的太乐丞,就是从八品下的小官,唐朝的科举类似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招考。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就更加的公平了,许多大臣的子孙也未考上科举。


自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取录的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关殿试,名次也由皇帝亲定。自此以后,进士都是“天子门生”。


而且宋代取士的数量大增,每科进士多达数百人,并且放宽了应考条件,对偏远地方的考生更给予路费。


自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起,定期开考,三年一科,之后为明、清二朝所沿袭,至科举被废为止。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


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共取进士39,711人。


元朝自元仁宗于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取士至元惠宗(元顺帝)1368年八月逃离大都,共取进士1,423人。


明朝二百七十七年,共取进士24,536人。


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但不鼓励满人、蒙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即使参加,最后殿试头三名习惯只授予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


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共取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


从宋代开始,科举制度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不但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人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


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希望通过取士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02.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我在体制内工作时间不短了,也管过企业,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年的经验吧。


有用就听一听,没用就乐一乐,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下面说的这几条内容,既适合体制外,也适合体制内的还没有当上领导的有追求的年轻人,可以帮你尽快得到提拔的机会。


我最喜欢的几个下属一般有几个共同点:


1.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复。


2. 行动力强、执行力强,别让领导催你;


3. 遇事第一反应是解决,而不是推卸责任;


4. 考虑问题尽量周到细致,遗漏少,有前瞻性,多想几步。


5. 理解能力要强,一定能抓住领导交代的关键点,说话让人舒服,做事让人放心。


6. 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出方案时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而且要列出利弊,且明确表达自己倾向性方案。我自己跟大领导汇报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


7.指出自身不足时,先反思,而不是本能反驳或辩解。这一条很重要,绝大多数人遇事都会本能的辩解,千万别辩解,如果不认可领导指出的不足,找合适的机会跟领导单独沟通。


但是,注意了,这几条只是教你如何做事,在体制内的央企或国企里如何做人,那就是另外一套打法了,尤其是当你做当一定级别的时候。

接下来这几条,我其实不太想写出来,为什么呢?


到了这个级别的人,明白的自然都明白,不明白的,根本做不到这个位子。

1. 体制内犯错的损失永远比收益大,因此不犯错是第一原则,而维持现状永远是减少犯错最有效的手段。因为体制内总是拥有较小的权利和较大的义务。


2. 敬畏体制,守规矩。领导没决策之前,自己不要做决策,能让领导决策的就不要自己决策,决策过程要留痕备查。背锅可以,但一定要有意义。


3.思考比干活重要。你可以不干活,但你不能不思考。体制内没有那么多活儿干,如果有,那你一定是干错了。


4. 情商比智商重要,组织比干活重要,领导的权威(面子)最重要。


5. 注意吃相,宁可少夹几筷子也不能给别人留下自己吃相难看的印象,我这里说的可不是吃饭。


6. 情非得已,不要和领导闹矛盾。体制内的人不愿意看到有人挑战已有的秩序,跟领导闹矛盾就是跟体制对着干。


如果矛盾很大,也无法调和的,或者就是领导看你不顺眼,怎么办?


聪明的做法是把矛盾转为公开的私人恩怨,“坏人前程,砸人饭碗”这都是私人恩怨,一旦扯上这些,别人也不愿意插手,领导也会顾忌声誉。


7. 最后一点,老爷子从小教育我,跟人打交道是栽花,不是种刺,如非必要,千万别得罪人。


这是血泪教训的总结,如果你不懂,说明你还年轻,以后会懂的。

当然了,也没必要为了不得罪人,委屈了自己,因为你身边90%的人你都得罪的起。

凡事要设个边界,你多观察观察那些很有气场的领导,即使你再是自己人,再对他们忠心耿耿,再推心置,只要你自以为是的过界了,他们也会瞬间拉下脸来让你感觉到一种压力。


功利世界往往是这样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额度,你麻烦他一次,就用掉一些。


但是这个额度不会设置微信提醒,也没有预警提示,当你的额度用完了,他就会立马停机,一点解释也不给。


就算你有机会通过解释、道歉、厚脸皮的方式挽救回来,你们还有可能相互当为朋友,但你要明白,和好容易,如初太难。

最后,一个善意的提醒:不跟胆小的人做冒险的事,不和斤斤计较的人谈钱,不在心胸狭隘的人面前表现自己,不和固执己见的人一较高低,不跟领导比谁说了算。


闲来无事,写了这些,基本上看懂了一半,你就能成功的避开99%的麻烦了。


◐◐◐◐●☛█▼▲东方金报网███████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