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戎评:印度战略误判引爆中印边境冲突,终将自食其果!

作者 :你爱我还是碍我 2021-02-23 17:18:01 审稿人 : admin

  若不是官媒正式公布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了4位英雄战士,和1位受重伤的团长,很多人可能还意识不到发生在去年6月的那次加勒万河谷冲突的残酷性。

  虽然印度此前已公布过印军在这次冲突中死亡了20名军人,但现在看到中国有军人伤亡的消息,依然给国人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触动。

  因为远在千万里之外、享受着中国经济繁荣和国家昌盛带来的安乐生活的内地人,是不会感知到这种你死我活的戍边斗争的。

  国家的领土完整,从来不是和和气气谈出来的,而是真枪真刀干出来的。

  目前中印双方军人被点燃的怒火可能早已扑灭,紧张的边境关系也暂时得到了缓和,但斗争还将继续,只不过现在斗争的战场暂时转移到了谈判桌上。

  据媒体报道,近期中印双方举行了第十轮军长级会谈,双方讨论的重点是在“摩擦点”进一步脱离接触,避免擦枪走火。目前中印军方已达成双方部队从实控线脱离接触的协议。

  这次会谈长达16小时,说明达成这项协议非常不易,也意味着后续的谈判可能会更加艰难。既然前9次会谈都没有解决脱离接触的问题,那么也不排除还需要第11次,第12次…未来局势如何发展,印军还会否再次背信弃义越界挑事,真还不好说。

  毕竟,在印度国内疫情失控、经济受挫的当下,印度入伙西方遏华团体,借助外部力量在中美博弈中坐收渔翁之利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

  中印边境争端的历史成因

  在与14个陆地邻国中,目前中国只与印度和不丹没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但考虑到不丹外交被印度操控这个事实,中国其实只与印度一国没有解决陆地边界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印边界问题极其复杂。

  中印边界问题的复杂性是由历史决定的。中印边境线绵延1700余公里,因双方边境划分未达成共识,两国领土存在争议的区域达13万平方公里,比福建省的面积还要大。

  中印边境线一般分为东、中、西三段,其中面积最大的争议地区就是东段的藏南地区了。藏南地区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目前全部被印度占领。

  东段

  自元以来,中原王朝的统治就已经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当然也包括藏南这片土地。18世纪中期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属印度就开始觊觎藏南。而清末与民国的羸弱,加剧了他们的野心。

  英国为了侵略中国西藏,背着中国政府于1914年在印度召开的 “西姆拉会议”外与西藏代表进行了一项秘密交易。他们在中印边界东段强加了一条“麦克马洪线”,私自将沿着喜马拉雅山山脊,西起不丹边境,向东延伸到西藏察隅的一片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给了印度。

  1947年印度独立后,在边界问题上采取扩张主义政策,侵占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我方主张线)以北、“麦克马洪线”(印方主张线)以南的中国领土。新中国成立后,印度也动作不断,企图让占领藏南地区成为既定事实。

  1962年,面对印度不断的挑衅和得寸进尺,毛主席大手一挥“扫了它”,于是中国军队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大败印军,将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的中国领土境内的印军都驱赶了出去。

  事后,基于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国军队主动停火,后撤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20公里以内。可恨的是后来印军又逐渐返回侵占了该地区,并在1987年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此后还大规模向藏南地区移民。就这样造成了中印东段实际控制线就是“麦克马洪线”的非法事实。

  西段

  在中印边界西段,目前的争议地区主要有阿克赛钦、班公湖、巴里加斯,面积3.35万平方公里。除南端的巴里加斯450平方公里为印度侵占外,余下的3万多平方公里为中国控制。而这次中印边境冲突的发生地加勒万河谷就属于西段。

  始作俑者仍然是英国。1846年,英国背着清政府单方面划定了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东部边界,将中国的拉达克地区划入克什米尔版图。1865年,为了侵略我国新疆,英国派印度测量局的一个叫约翰逊的官员,潜入南疆地区进行勘测并绘制了一条所谓的“约翰逊线”,将包括阿克赛钦等地在内的近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给了克什米尔。

  不过这块西段争议地区的主要集中地——阿克赛钦一直属于中国实控线内。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也承认:“我们在那里没有哨所,而且实际上几乎就没进去过。”

  但印度不死心,一直企图重新占领这块区域。这就有了后来的中印自卫反击战,不过最终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把印军在加勒万河谷等西段地区设立的哨所全部清除,收复了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

  前几年,印度政府宣布取消克什米尔自治地位,成立“拉达克中央直辖区”,企图从法理上占领该地区,当时中国外交部强力回击道:这一做法是非法无效的,不会改变有关地区在中国实际控制下的事实。所以在西段,中印双方的实控线基本是按照中国的主张线展开的。

  中段

  最后再来看看中段。中印边境线的中段,指的是中国西藏的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喜马偕尔和北方邦接壤的边界,总长约450公里。

  中印两国从未订立过任何条约和协定,来划分这部分边境线,但印度独立后却陆续侵占了中国的巨哇、曲惹,以及桑、葱莎、波林三多等地方,总共约有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除桑、葱莎较早为英国人侵占外,其余地区都是被印军占领。

  这是中印边界争端的大致历史脉络。不管多么复杂,两国在领土问题上都不会也不敢退让。如何在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将利益最大化,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印度的战略误判

  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也让印度在对华战略上,容易产生误判。

  在上世纪新中国刚建立的那段时间,中国先是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封锁和孤立,后又与苏联闹翻,以致让印度以为有利可图。在美苏的暗中引诱和支持下,印度频频在中印边境上发起挑衅。

  印度本以为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助威,在边境问题上讨点便宜不会很难,中国也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击。但他们没想到,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并亲自主导指挥过诸多大型战争的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果断出兵,很快就击败了入侵的印军主力部队,导致印度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如今,随着中国崛起的速度越来越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企图昭然若揭。这让印度又看到了希望,指望再次通过激发国内的民粹主义,然后在边境问题上捞取一些政治资本。

  所以,一直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印度,近些年跟美国走得比较近,并且在中印边境越界挑事的事时有发生。2017年洞朗对峙事件就是印军挑起的一次非常严重的边境冲突。最近印度又加入了美国主导的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目的是在印太地区牵制中国。

  印度的领导人确实非常有智慧,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似乎与世界主流大国的关系都还不错,包括美国和俄罗斯这对老冤家,在国际上很吃得开。除了美国,印度一直是俄罗斯的头号进口国,印度超过85% 的武器来源于俄罗斯,俄还为大批印度军官提供培训。

  但基于此而判断,这些国家会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偏袒印度,那是异想天开。

  首先,俄罗斯和中国是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长期都面临着西方的封锁和压制,所以两国在很多国际问题上形成了互相支持配合的默契。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的重要性要比印度重要的多,俄罗斯不可能为了印度而得罪中国。

  其次,美国拉印度入伙,只是把印度当作一个遏制中国的棋子而已,让印度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但印度国力弱,也不是美国的“忠实”伙伴,所以印度想通过入伙“四方安全对话”换取美国的同情与帮助,除了空头支票,不会得到任何实质好处。

  而印度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懂借坡下驴,继续在边境问题上挑战中国底线,必将自食其果,重蹈59年前的那场噩梦。

  中国最大战略压力在哪?

  关于这次边境冲突,中国一直采取了非常克制的息事宁人的态度。即使中国在冲突中大败印度,也没有耀武扬威或者流露出半点胜利者的喜悦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的考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中印边境问题的复杂性,加上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体量巨大,两国的边境争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所以,中国主张维持现状,在未来得到恰当的历史契机的时候再去解决。因此中国总体上采取的是守势。

  第二,中国与印度目前的国力处于“敌弱我强”的状态,59年前中国在与印度国力相当的情况下就能一举制服印度,更何况现在。所以中国克制完全不是因为惧怕,而是不想给国际社会造成“中国欺压弱邻”的借口。

  目前西方主流舆论对中国不利,中国要化解西方的无端指责或者消除世界人民的疑虑,为中国的发展创造安全和谐的外部环境,在对外言行上,就不得不格外小心和克制。

  第三,避免把印度推向美国。如果现在中国对印度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可能会让印度感受到更多敌意。也会让印度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将给印度带来更多的恐惧和不安,从而把印度“逼上梁山”,甘愿倒向美国的怀抱。这是中国不愿看到的结果。

  第四,中国不想在西南和南海,也就是陆地上和海洋上同时引发冲突。近段时间,美国大有重新挑起南海冲突的意图,不仅派出多艘航母和军舰擅闯南海,还跟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借口钓鱼岛、南海自由航行问题秘密磋商行围堵中国之实。

  对于中国来说,来自海上的战略压力要远大于西南陆路上的威胁。因为前者不仅实力雄厚,而且裹挟了很多西方国家,这些势力才是中国崛起的最大阻力。所以中国选择优先化解来自这个方向的战略压力。

  未来十年,可能是中美竞争的关键决胜时期。美国如果不能遏制住中国的崛起,就意味着美国将迅速衰弱。而中国如果不能打破美国的围堵,也必将被美国所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异常艰难,同时也是迫不得已。

http://www.CaaO.net●☛█▼▲◐●☛█▼▲◐◐◐◐●☛█▼▲◐东方金报网●☛█▼▲东方金报网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