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徐吉军:敦煌毁林事件公布调查结果,权威媒体失实了吗?

作者 :想念在黑夜 2021-01-27 18:28:42 审稿人 : admin

  2021年1月20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报道《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文章描述敦煌阳关林场遭遇毁灭性砍伐,曾经拥有约2万亩的“三北”防护林,如今在刀砍锯伐中已不足5000亩。毁掉的林地变成了万亩葡萄园。

  防护林与葡萄园的一退一进,引发舆论强烈质疑,需要给全国人民一个明确的交代!

  舆论发酵后,甘肃组织了调查组赴敦煌调查毁林事件。据说,中央督查办相关人员已抵达敦煌开展调查,微服私访,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

  本着对全国人民负责的态度,1月26日,甘肃方面就媒体报道“敦煌市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问题”通报调查组初步调查结果。
  1 调查通报

  按照公布的调查结果,核心问题包括:

  1、2000年以来,未发现阳关林场林地大面积减少,阳关绿洲现状稳定,没有出现明显退化沙化现象,不存在威胁敦煌生态环境情况。

  2、根据最新的卫星遥感数据测算,阳关林场区域内现有防护林面积6979亩。媒体反映的“2万多亩林地”实际上是林场经营管理面积,所谓被毁的“1.3万亩生态林面积”是防护林之外的各种林地。

  3、2006年林场承包改制时实有葡萄园地面积3304亩。2006年至2011年间,葡萄园地面积没有发生变化。2012年,敦煌葡萄酒业公司承租林地改造新建葡萄园地400亩。至此,林场实有葡萄园地面积3704亩。2013年以来,葡萄园面积再无增加。

  4、林场存在违法砍伐尚未完全枯死的树木情况,方量达到3立方米。针对此事,甘肃省林草局已责成酒泉市林草局,敦煌市自然资源局立案调查。调查人员还在现场发现了两截被烧毁的树干残骸,具体烧毁年份不详,敦煌市正在处理,查处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5、2007年,阳关林场分别与敦煌葡萄酒业公司、敦煌飞天公司、永登碧泊公司签订林地承包合同,将5000亩林地分别租赁给3家企业经营。到2017年陆续收回。敦煌葡萄酒业公司将567亩林地改造为400亩葡萄园地和167亩枣园,至今尚未收回。

  6、敦煌飞天公司为发展鱼类养殖产业,在阳关林场上游的西土沟实施了拦洪坝、月亮湖、九连湖和十三条防洪坝等工程,将西土沟河截流改道,导致河道下段溢水泉眼被风沙封堵,影响了下游阳关林场农业生产和生态灌溉用水。

  7、近年来,敦煌飞天公司自身发展利益与群众利益以及生态保护要求的分歧越发突出,并出现矛盾纠纷,省、市多次组织工作组调查并指导问题整改和矛盾化解工作,但因飞天公司诉求过高,导致矛盾无法彻底化解,问题仍未整改到位。

  2 汉唐观点

  甘肃调查通报的核心内容基本就是以上信息。对于这个通报内容,汉唐君认为没必要匆忙表态下结论。

  从善意的角度去评估,如果当地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前人用几十年时间栽种的防护林依然茁壮成长,护卫着神州大地,那当然是令人皆大欢喜的好消息。

  毕竟,如果生态防护林被毁坏,即便是惩戒一批渎职人员,也无法挽回环境方面的损失。

  站在中国人热爱国家热爱神州大地的角度,防护林没有遭到破坏就是最好的消息,比起惩罚任何人都令人开心!

  在通报中,汉唐君发现,阳关林场已经实行了改制,承包。大力发展葡萄种植,是为了解决当地农户的收入问题。这也是有情可原,毕竟数十年如一日为国栽树,不解决收入来源也不现实。

  三个承包林地的企业,敦煌葡萄酒业,需要葡萄园和枣园,作为企业原料生产基地,这在生产布局中也是合理现象。

  最令人惊奇的是敦煌飞天这家公司。调查显示,敦煌飞天在阳关林场上游私自拦坝,改变河道走向,影响下游林场用水,引发多次纠纷。省市多次协调而因为诉求过高难以解决。

  这种情况确实有些天方夜谭的感觉。我们身居东部,只知道西部地区干旱缺水,面临极大的环境压力和生存危机。

  谁能想到,当地竟然还有企业拦水养鱼,直接让下游泉眼堵塞干涸。这种情景,实在令人费解。

  近年,我们反复强调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依托地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试问敦煌这种缺水严重的地区,耗费水资源种植葡萄,养鱼,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完全可以通过采购其他地区的葡萄和鱼类来满足相关需求。

  哪怕浪费宝贵的水资源,甚至出现浪费透支也无人制止干预。归根结底,依然是经济动力决定了相应的决策和行为。

  这应该算是经济目标至上的一种落后的发展思维。

  调查报告显示,当地对于阳关林场的工作总体比较满意,基本上没有找出不可解释的问题来。

  这种调查结果,注定了一切现状都不会改变,会沿着原有的轨迹继续前行。至于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管得了吗?

  3、逻辑矛盾

  作为吃瓜群众,汉唐君从来不愿让自己变成瓜农深陷其中。这种事情,调查完了,风波过去,事情翻篇,慢慢就淡了。

  不过,在查阅相关事件的资料时,忽然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令人不吐不快。

  既然甘肃本地调查阳关林场基本上毫无问题,那么写出这篇误导了全国人民的报道的记者,以及刊发文章的媒体,是不是要承担误报的责任?

  包括绿发会发起的公益诉讼,有没有恶意炒作的嫌疑?

  这都应该调查清楚,向全国人民说明白。

  同一件事情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说法,一定有一方不准确,是主观意识导致的失实还是无心之失,搞明白才有利于维护媒体的权威形象,更有利于敦煌的形象!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这两个响亮的名称,可不是香港的街头小报,也不是英国太阳报之类的谣媒,而是堂堂正正有着权威色彩的国家媒体。

  汉唐君对权威媒体一直深信不疑,这次报道失实,严重误导了汉唐君的判断,伤害了本人的感情,浪费了全国人民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宝贵的互联网流量资源”,又如何挽回损失呢?

  到底是媒体报道失实,还是有更进一步的真相等着人们挖掘,人民群众到底该相信谁呢?

  我相信有着相似感受的公众肯定不止千千万万。

  4、解不开的谜团

  汉唐君发现,从2006年以来,国内权威媒体仿佛与敦煌有了不解之缘,围绕敦煌的环境问题连篇累牍的进行报道。再加上这次阳关林场的新闻与调查结论出现的矛盾。十五年来,敦煌一直是权威媒体关注的地区。

  这种状态令人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十五年以来,媒体围绕敦煌的环保问题撰写的新闻报道,到底有几分可信度?

  我们列举一下历年的新闻报道:

  2006年3月,《人民日报》报道:

  敦煌的生态由此发生重大变化:天然林锐减,据敦煌市林业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219万亩,其中胡杨林44万亩,是敦煌绿洲的“绿色屏障”。目前天然林仅存130多万亩,胡杨林仅存14.4万亩;而且草场退化严重,湿地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沙化严重,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

  2006年12月,《中国经济时报》报道:

  12月4日,记者来到敦煌市林业局采访,办公室内烟雾弥漫,上班期间,林业局的一些干部正专心致志地在电视机前看亚运会球赛。当记者问林业局是否知道敦煌正在大面积砍伐防护林时,一林业局干部的回答竟然是:“不知道……林业局人手少,经费相对不足,不可能每天下去检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写道:

  在全国上下都在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趋势下,生态环境孱弱的敦煌却上演着砍林伐木的“热潮”。“未批滥伐”、“少批多伐”现象日益严重,而作为流通的木材加工点更是火爆无比,仅敦煌市就有70多家取得林业部门合法手续的木材加工点。木材价格上涨,加工企业过多,导致乱采滥伐现象严重,给敦煌的生态带来毁灭式打击。

  2006年5月,中国水网刊登文章:敦煌,力争水位一寸不降

  敦煌市外宣办主任李茂锦对记者说,当地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大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引进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已示范推广棉花膜下滴灌高新节水技术2万亩;健全完善节水制度和机制,调整了城市居民、工业及建筑业、旅游服务业及农业灌溉用水价格,逐步开始征收地下水资源费。

  2007年4月20日西部商报报道:敦煌将成第二个楼兰? 总理批示加快生态保护

  记者顺着党河而上,亲眼见到了这样的情景:大片大片的沙枣林处在死亡和半死亡状态。这些沙枣林是曾经为了治沙而种下的,现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沙枣树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而整株枯死,活下来的也只能发出寥寥几片叶子。

  一位放羊的大爷对记者说,这里以前树林茂密,如今沙漠进来了,昔日的沃田肥草已变成今日黄沙。当记者询问“眼前你的家园能否保得住”时,老人酸楚地摇摇头低声喃喃自语:“难说、难说!”

  除了党河之外,敦煌城西的疏勒河也曾是敦煌至关重要的水源。然而由于上游修建了水库和堤坝,敦煌境内的疏勒河于1960年断流。

  2007年7月25日,《甘肃日报》刊发报道:不让敦煌变楼兰。

  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敦煌市正在探索着一条条行之有效的节水之路。编制完成《敦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方案》、《敦煌市水资源总量配置方案》等13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指标体系,下一步将逐步实施包括在全市推广18万亩滴灌、5万亩管灌,党河和南湖灌区渠系改造等20项大型节水工程,以落实总理指示精神,尽快遏制日趋恶化的敦煌生态环境,确保敦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9年6月24日,《酒泉日报》刊发报道《拒绝楼兰悲剧在敦煌重演》:

  在节水的同时,如何实现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呢?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型特色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和技能化培训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敦煌市围绕这一思路,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日光温室、优质瓜菜等节水、高效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阳关绿洲和党河沿岸为主的优质林果产业带。

  2017年3月,酒泉市林业局《关于媒体反映敦煌市阳关林场范围内毁林开荒调查情况的报告》称,“阳关林场砍伐的树木都是已经枯死的残次林木,按程序办理了采伐证。目前经过逐年改造后的新植树木生长旺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受到了林场种植户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2021年1月20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报道《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21年1月21日,中国绿发会发布消息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早在2018年,绿会就对敦煌毁林事件进行深入调查。

  2019年3月29日,绿发会向甘肃矿区人民法院递交环境公益诉讼起诉状以及主体资格和证据材料。

  2020年12月25日,绿会收到甘肃矿区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绿会的起诉。

  2020年12月30日,绿会上诉至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至今还未有消息。

  5、真的揭不开吗?

  从2006年媒体关注至今,敦煌的环保焦点已经有十五年之久!媒体反复追踪关注敦煌的环保问题,到底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还是忧国忧民为国发声?

  难道真的有人宁愿敦煌成为下一个楼兰,也要破坏环境赚钱?怎么想都觉得有些丧心病狂。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汉唐君坦率的承认,仅靠旁观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只能依赖有关部门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对问题,为了神州大地的千年大计,真抓实干将环境保护问题搞好。

  众所周知,几乎每一个大型破坏环境的案件之中,都少不了贪腐分子的参与。

  历年以来,这方面的案例数不胜数。前几年,甘肃的祁连山环境系列案件处置了几十人。

  在声名远播的前任书记王三运落马前后,甘肃地方高层折损率相当之高,让这个原本落后的欠发达地区更加雪上加霜。

  近几年,当地先后归案的人员包括当地各个级别的官员几十人。林林总总,大大小小,数不胜数,具体的级别甚至也无法一一查证清楚。

  其中,有一个信息值得我们关注:

  2017年4月14日,甘肃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马光明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

  敦煌文化一直有着特殊意义,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和大自然的洗礼,只留下今天我们看到的残全不全的文化精品。

  敦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同时也警醒着中国人民珍惜文明的传承和来之不易的强盛局面。

  很多人向往敦煌,甚至带着朝圣的心态看到敦煌文化。敦煌是全国人民的敦煌,容不得任何人糟蹋,无论什么心态,任何破坏环境的罪行必将受到严惩!

  敦煌毁林事件,媒体报道和当地调查各执一词,完全对立,毫无交集。这种状况,显然无法让国人放下心头的疑虑。

  巴掌大的地方,十五年没有搞清楚一个环保问题,实在是不可思议。

  面对这种想不明白的状况,我们只能继续等待中央督察组的调查结论。

  既然已经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给一个清楚的交代,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东方金报网███████东方金报网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