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只有加强监管才能让拼多多们回归善意的理性!

作者 :款项兄弟 2021-01-16 13:16:19 审稿人 : admin

作者: 明叔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黄铮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人。

我看过“晚点post”几年前对他的专访,他的认知能力超强,“大道至简”,当时就让我很震惊。

这也是拼多多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在电商这个本来很多人认为“战斗已经结束”的战场上,再次掀起波澜,生生在阿里和京东两个巨头之外,创造了一家市值高达2000亿美元的“新巨头”。

像黄铮这样的人,其人生的最大动机,早已经超越了“挣钱”这个层次,因为他的个人财富10辈子也用不完。

他一定想创造一家非常非常“厉害”的公司,并用这家他一手打造的公司,给中国社会、给中国民众的生活,带来独特和有意义的改变,这才是黄铮和拼多多的价值。

换句话说,黄铮从极度理性出发,在取得商业成功之后,一定是想让拼多多成为一家“社会性重要商业机构”(Socially Important Business Institution)。

我对拼多多没有恶意。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家优秀的企业,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股必不可少的积极力量。

一家像拼多多这样的成功企业,一定解决了这个社会中某类真实的问题,化解了某类人群的真实痛点;同时它们缴纳税收、创造就业机会。

它们的社会价值,不可否认。

但通过拼多多女员工加班猝死事件及这家公司的应对,加上我近期了解到的一些拼多多内部管理的问题,我认为,黄铮本人在认知上存在危险的“盲点”。

这些“认知盲点”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断“折磨”拼多多。

甚至,如果处理不好,拼多多将有可能像百度一样在社会舆论中被“妖魔化”;拼多多也有可能像阿里一样,在监管的重锤下被迫学会“重新做人”。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加入“乌合之众”对拼多多的攻击,更不是要对拼多多落井下石。

一切存在皆有其理由。

拼多多女工加班猝死,有其偶然性,也不是用简单的“资本家与劳动者的矛盾”可以概括得了的。

但这件事情发酵到对拼多多的口碑和声誉产生摧毁性影响,也有其必然性,这些恰恰与黄铮的“认知盲点”有关。

而我真的希望,拼多多可以做得更好。

因为“大道至简”,即便是从黄铮的极度理性出发,拼多多如果不处理好“沟通”和“监管”这两大问题,未来在迈向“社会性重要商业机构”的路上也会面临重重挑战。

黄铮的第一个认知盲点是,尚未理解到“沟通”(我在这里不用狭义的公关一词),对于一家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影响。

黄铮应该好好重温一下2010年的“3Q”大战。

当时的腾讯,内部的认知与外部的认知出现了巨大的落差,在内部几乎没有太大感知的情况下(本质上也是因为"认知盲点"),腾讯被贴上了抄袭、山寨、垄断、遏制创新的标签,被人骂是“狗日的腾讯”,并被周鸿祎利用舆论风暴进行全面打击(虽然周鸿祎最后输了两场官司,被迫道歉、赔偿)。

“3Q”大战让Pony和腾讯员工痛苦不堪,但3Q大战之后,腾讯在全国召开了10场“诊断腾讯”的研讨会,在轰隆隆的炮声中,腾讯听到了外界最尖锐、最真实的批评声音。难能可贵的是,腾讯还把这些声音结集出版,这就是《X光下看腾讯》的由来。

用Pony自己的话来说,这件事情,让他认识到,不仅要考虑腾讯可以做哪些事情,还要考虑腾讯能被允许做哪些事情。

之后的腾讯发生了显著的组织和战略调整,由“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变成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

腾讯在舆论场中形象和口碑的好转,绝对不是偶然,这起源于Pony和其他创始人对批评的包容,对自我的反省,对战略的及时调整。

此时此刻的黄铮,在百忙之中,不妨问问自己:在拼多多女工加班猝死的事情上,拼多多错了吗?

从拼多多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和发出的声明看,我看不到黄铮和拼多多有一丝一毫的自我反省。

也许,拼多多只是认为,加班猝死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会出现的事情,拼多多只不过是倒霉而已;或者,拼多多会假设,如果那个多事的员工不在脉脉上发声,这件事情本来在当事人家人的层面已经搞定,应该不会有事的。

黄铮和拼多多是否会想一下:一个23岁的年轻女工加班猝死,是不是跟拼多多野蛮的加班文化有关?

黄铮和拼多多还可以再问问自己:你认为,一定数量的员工加班猝死,是不是拼多多商业成功和成为“社会性重要商业机构”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如果拼多多因为野蛮的加班文化,在走向成功顶点的过程中,不断有员工的健康和生命被牺牲,黄铮自己在内心深处,是否可以做到“心安理得”?

所有的“沟通”危机,很少是公关团队造成的,本质上都是业务、战略和管理的危机,而更深一层,则是创始人价值观的危机。

黄铮的第二个“认知盲点”是,他对于自己极度理性的自信,会让拼多多在处理“沟通”问题时快速决策,丧失对技术性、专业性问题的尊重,本质上是对商业和技术之外领域的常识的尊重。

拼多多女工加班猝死之后,这家公司的一系列操作“愚蠢”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步。

知乎上那条秒删的回复,因严重缺乏同理心、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拼多多带来了巨大的舆论风险和监管风险。

即便是这个回复来自拼多多的供应商,也从某个侧面体现了拼多多和黄铮的思维——“这是一个拿命拼的年代”。

更糟糕的是,拼多多在根本没有查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贸然否认了知乎上这个回复的存在,最后被知乎无情打脸。

这充分反映了拼多多内部管理极其混乱。在黄铮等高管快速决策、强硬回复的背后,是对“沟通”这项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不尊重。在整个事件中,拼多多的公关最后变成了一个执行老板意图的“搬运工”,他们被迫无视“沟通”中的原则和规律,做了他们自己内心可能都不认同的事情。

在被知乎打脸后,拼多多搬出了所谓的“供应商误发说”,这也许是事实,但对于中国的公众来说,这种“临时工”的说辞,他们已经见过千千万万回了,只能报以嗤笑和讥讽。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在拼多多女工猝死之后,又发生了拼多多长沙员工自杀、上海员工在匿名社区发言被辞退的事情。

这些,都会进一步强化拼多多在公众意识中的恶劣形象。

从今往后,在公众的潜意识里,拼多多在女工加班猝死事件的处理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污点,这种公众情绪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式——每当拼多多再次爆发类似的危机时,公众就会进一步强化自己对拼多多产生的恶劣印象。

在这里,建议黄铮再好好看一下百度被“妖魔化”的历程。

实话实说,百度难道是性质最恶劣的互联网公司吗?李彦宏难道是最坏的中国企业家吗?当然不是。

但在接连不断爆发的舆论危机中,百度被公众的“认知”(Perception)定义,而真实的百度和真实的李彦宏,此后已无人问津。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这同样是“大道至简”。

如果拼多多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不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不对“沟通”这个高度专业化的工种表现出基本的敬畏,拼多多将在中国舆论场中朝着“百度化”的方向狂奔。

到那个时候,真实的拼多多和真实的黄铮,将同样无人关心。

公众只会相信自己的判断(尽管这个判断并不一定准确),他们会认定,拼多多就是一家残酷剥削员工、不拿员工健康和生命当回事的公司。

一个人、一家企业,一旦被公众的“认知”定义,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想要翻身,只能在时间的残酷考验下,一点一点重构自己的形象。

黄铮的第三个“认知盲点”是对中国的监管缺乏敬畏心。

每一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原罪”,这些“原罪”往往跟当时当地不健全的监管环境有关。

但接下来的中国,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体系化、越来越完善。

我曾经在文章里写过,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应该赶紧梳理自己的业务和管理,那些“红色”、“黄色”和“灰色”地带的东西,现在监管部门不查你、不处罚你,只是因为timing没到。一旦社会舆情汹涌,监管机构必将雷厉风行,把不讲政治、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互联网公司,一遍遍按在地上摩擦。

我跟一个从媒体跳出来在拼多多工作过的朋友交流,我说,拼多多接下来面临两重挑战:

第一,商业模式的挑战。这一点,黄铮和拼多多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用低价导流的方式获取流量,让用户有足够的复购率,在这个闭环中,补贴就当是营销和获客成本。

第二,监管的挑战。这一两年,拼多多平台治理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明目张胆的假冒伪劣产品已经大大减少,但仍有很多“漏网之鱼”。在中国进入“第三次开放”的历史大趋势下,这是一个潜在的风险。而拼多多员工加班猝死的事情,则会给拼多多带来另一个层面的监管风险。

过去几年,每年都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在监管问题上“触雷”。2018年的字节,2020年的阿里,都是如此。拼多多早晚也会遇到监管的“雷区”,因为它已经足够大了。

像拼多多这种致力于成为“社会重要性商业机构”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它们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出发,积累和拥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它们的影响力早已经超过了普通商业机构。如果说商业成功和回报股东,是它们在初级阶段要考虑的问题,那么在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他们必须考虑:

——跟社会(公众)的关系;
——跟社区(生态链)的关系;
——跟政府(监管)的关系。

一家“社会重要性商业机构”,除了要做到商业成功和对股东给予回报之外,更要考虑,它对社会的影响、对社区的影响、对政府的影响。

如果它们不主动去考虑,矛盾积累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公众就会以一种报复性的方式将它们“妖魔化”,随后将是监管的重锤落下,让它们痛不欲生。

从政府的角度,毫无疑问,也需要对这些“社会重要性商业机构”加强监管。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资本和组织内在的扩张冲动,对于效率的极致追求,一定会让这些公司在业务和管理中陷入“目标陷阱”,进而导致一些人在经营和管理中钻监管的空子,试图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必须加强对这些公司外在约束。

否则,到最后,这些公司商业成功、股价上涨,但好处只是被少数人占有。而全社会则要付出劳动者健康和生命被牺牲、产业链生态被破坏的惨重代价。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治理结构,公众因这些公司出现的问题,最后都会把怨气转嫁到监管机构的“不作为”上。

拼多多依然很年轻,黄铮相对于很多80后的创业者并不算年轻,但在创造一家“社会重要性商业机构”方面,黄铮依然很年轻。

年轻就要付出成长的代价,腾讯如此,字节跳动如此,阿里同样如此。

但对于一个追求极致理性的人来说,不要辜负代价带来的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对于拼多多和黄铮来说,我有最美好的祝福,也有最严格的期待,更有最严厉的监督。

对于黄铮这样一个追求极度理性的人来说,去直面自己的“认知盲点”,去化解拼多多未来的风险,去让拼多多变得更好,这并不是一件难事。

如果拼多多自己不去做,接下来几年,外界也会逼着拼多多去做。

一个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毁灭。

生命,还是毁灭,对于拼多多和黄铮来说,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

◐◐◐◐●☛█▼▲曹操读书HTtp://Www.caaO.Net◐◐◐◐●☛█▼▲◐◐◐◐●☛█▼▲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