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明哥在路上:「中国政法大学」普通学生、留学生,浴室资格之辩,辩的是什么?

作者 :爱你我的猎物 2020-12-27 20:48:24 审稿人 : admin

  1

  国内的大学,多年以来,在国内普通学生、留学生的生活管理上,一直走的是两条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路线。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本国学生消费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知名大学内部师生、社会民意,一直在呼吁,让来华留学生,和本国学生混合居住,既能减少二种学生的差异,更让留学生快速融入中华文化,更深入了解我国国情。

  明哥已经从中国最好的大学,研究生毕业11年有余,心里总想着,中国名牌大学里,本国学生、留学生混合居住的目标,至少应该实现了一半。

  没想到的是,2020年的12月23日,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女生身上的遭遇,让我们明白,国内学生、留学生混合居住融合交流的目标,非但没有前进一步,分化隔绝、区别待遇的进程,却在某些高校里得到了加强。

  「中国政法大学」,国内学生、留学生,不仅分化居住,能够使用的浴室也是完全不同的。

  国内学生的浴室,是在某栋大楼的负一楼的公共澡堂子里,不仅热水供应时间是有限的、定时的,并且时不时会停水。

  留学生的浴室,占据了该大楼的二、三、四共3层大楼,不仅24小时供应热水,还有单间浴室。

  由于负一楼的公共澡堂,只定时供应热水,每年秋季却又是大四学生、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参加实习、奔赴各高校、招聘会现场参加应聘的紧张时期,国内学生回校以后经常无法洗澡,于是,「中国政法大学」为此类学生开通了前往留学生浴室洗澡的权限。

  于是,一次摩擦发生了。

  该女生网名是@勤奋的取信,在留学生浴室洗澡,将眼镜遗忘,后去取眼镜时,却发现早已被人取走,并且被某位港澳台地区的「留学生」严肃警告:请自重,并且告知眼镜已经递交给了留学生办公室的房管科,这位国内女生必须去接受调查、道歉之后,方可取回眼镜。

  如果说,和这位所谓的留学生打交道的过程,让她觉得委屈的话,和房管科的服务人员交流的过程,则更多是愤怒了。

  我们屏息凝气,闭上眼睛,听下她们之间的对话。

  2

  女生为了拿回自己的眼镜,一口称呼对方一个「老师」的称谓,哪怕对面居高临下的这个人,从来没有教授过她,从头到尾都在盛气凌人。

  然而,大学之中的行政人员,其本质是服务于大学里的教师、学生,保障校园的后勤、支持、运转,职业本质并不是教书育人,而是做好服务。

  所以明哥更愿意把这种人,称呼为大学校园里的行政服务员。

  那么,从行政服务员被赋予做好留学生后勤工作的职业角度来看,她有错吗?

  实质上,她非但没有错,更是出色地完成了维护留学生浴室不允许国内学生染指的任务。

  只要从一开始,国内学生、留学生在居住、淋浴、考试等各方面被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红线,那么为了保障这套分别管理制度的运转,身在其中的行政人员,就以强化这套制度为最高使命,将其合理化的同时,将自身的工作成就感、向上汇报成绩时候的满足感,发挥到极致。

  如果这套制度不再存在,他们也便失去了价值。时间一长,他们自身便是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所以,从她的口中,我们能听到类似的词语:

  我们的学生、

  我们的留学生、

  (你们)这些外来人员、

  我们学生这么做没有错……

  在留学生办公室房管科的人看来,仿佛只有港澳台的学生,是她的学生,而「中国政法大学」国内的学生,就不是她的学生,不在她的服务范围了,甚至为了服务好留学生,指责、批评国内学生,强占她们的私人物品不归还,也成为了维护这套管理制度、服务好留学生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了。

  顺着这套底层逻辑、固化思维出发,盛气凌人地指责国内学生「你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也就是顺理成章的管理思维了。

  这种思维、视角,会衍生出独有的语言体系,贯穿在他们服务好留学生、排除国内学生的工作中。

  哪怕我们从来没有去过「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也能猜想得到,留学生公寓的条件,从硬件配置,到日常清洁,再到服务响应的速度,都比普通学生宿舍,要高上好几个档次。

  身处其中久了,留学生房管科的行政人员,被中外学生一口一口「老师」地叫着,毕恭毕敬着,难免觉得自己有被人高看一眼的资本,待遇和地位,都要比管理国内学生宿舍楼的行政人员,高出一大截。

  这种优越感的来源,就是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留学生们,那自然要维护自己优越感的合理性,很容易就爆出这种口头禅了:

  你自己有没有资格?!

  内地女生的眼镜被置留了,根据民法第一章,有要求港澳台同学归还眼镜的物权请求权,对方不还眼镜得有抗辩理由,否则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也许,这种书生气的想法,在人家的面前,都显得过于幼稚了。

  哪怕这是中国最好的法学大学。

  3

  外国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从历史角度,有一定合理性。

  在明哥读本科的那些年,我们国家才刚刚踏入千禧年,腾飞的10年近在眼前,当时都不觉得。

  无论是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本国学生,还是东南亚、非洲的留学生,消费能力超过、甚至碾压国内学生,确实是常态。

  在当时的条件下,境外、境内学生能够承担的学费、理应享受的软硬件,确实差距很大。为留学生单独留出高档的公寓、食堂、浴室,有一定的必要性,否则人家根本吃不了你那苦,更加不要谈沉下心来做文化交流、专业学习了。

  然而,也就是从千禧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腾飞,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历史进程加速,大陆学生的消费能力、对新潮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熟悉水平、对新鲜资讯的触及能力,不仅接近,甚至开始超越港澳台地区、日韩、欧美的学生了。

  时势易也。

  高校本应该是全社会中涌动着对平等权益、对兼容并包思想,最活跃的场所。

  没想到现在都马上2021年了,「中国政法大学」居然还执行着如此简单、粗暴、分化的管理方式,仿佛他们的校门牌匾上,换成了下面六个大字:

  我们要追问两个问题。

  港澳台地区,如果说台湾尚未事实性回归,那香港、澳门早就是我祖国的一部分领土,都回归几十年了,他们的年轻人,就是我们自己的年轻人,说的是普通话、中小学教材用的是汉语,怎么还被高校认为是「留学生」呢?

  就算这所学校的资源如何紧张,浴室面积和热水怎么稀缺,那总比香港居民的人均浴室面积要大吧?

  就算是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留学,难道将他们供养在更高档的公寓楼里,配备24小时翻译和服务响应,再无限降低考试的难度,就可以笼络外国留学生的心,让他们学成之后,心向中华吗?

  如果一个在中国大学里,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着一定优越感和特权的外国年轻人,呆满了本科4年,或者硕士3年,留给他回忆的仅仅是高人一等的特权、随处得手的Easy Girls,他怎么可能把自己当做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入中国的国情,热心学习高等教育知识呢?

  尤其是,当面对着国内学生,仅仅是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分享了一部分留学生富余的资源,就被当众教育:请自重。

  部分留学生们分不清楚:这是谁的土地?谁是客人,谁是主人?

  纵容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巨婴,不可能有共情、认同、真心。

  有朝一日,等到这批留学生,走向了毕业之后的社会,高级的待遇消失了,理所当然的特权消失了,那他们会不会开始产生反噬的情绪呢?

  4

  「中国政法大学」校徽标志,主体部分由天平组成,天平的支撑部分被替换为尖顶圈底的剑形图案,既似捍卫公平、正义、法治的宝剑,又似开启知识大门、通往法学最高殿堂的钥匙。

  这所学校,给学生们教授的应该是法律的精髓:平等、公正和正义,从这所大学里走出来的青年学生,应该都成为全社会的政法精英。

  如果学校在区别对待本国学生、留学生的方式上,传递出了高低贵贱的服务思维,还怎么面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呢?

  然而,我们心里都知道,采用这种区别化服务方式的高校,远远不止这一所,只不过,一次偶然的事件、一个不服输的政法女生,选择了曝光运行了数十年的高校规则。

  事件引发的舆论关注度,不仅应该敲醒「中国政法大学」校方的管理人员,更应该敲醒所有的高校,包括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交大……

  现在的中国大陆,无论在经济实力、高等教育水平,还是民族自信心上,远远不是10年前、20年前所能比拟的。

  然而,禁锢在国人心头以及教育体系内精英人士内心的媚外心态、持续了几十年的高校留学生分化管理制度,却从未得到真正的反思和矫正。

  如果要想让全民族的对外心态,变得不卑不亢、自信豁达,首先就要从高校开始,从教育系统开始。

  首当其中的任务就是,保护新一代年轻人的平等意识、自信心态。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