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声:中东腥风|伊朗首席核科学家被袭杀
01腥风来袭
路透社、美联社、伊朗“前线网”(IFP)等媒体报道,伊朗核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于11月27日被袭杀。
法赫里扎德现年59岁,是伊朗国防部研究和创新机构负责人、首席核科学家,一直被欧美和以色列描绘成伊朗秘密原子弹计划的负责人,堪称首席核负责人。
如果伊朗拥核成功,法赫里扎德就是核武之父。法赫里扎德之于伊朗,犹如奥本海默之于美国,库尔恰托夫之于苏联,邓稼先之于中国。
201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核计划进行“最终评估”时,唯一点名的伊朗科学家就是法赫里扎德。
如此重要的人物,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袭杀。
11月27日下午,法赫里扎德乘坐国防部的车辆,途经德黑兰附近的一个小镇。
1辆装有木头的黑色日产皮卡出现在前方,木头其实是伪装的爆炸物。
皮卡车在前方爆炸,法赫里扎德身受重伤。
随后5名武装分子向其持枪扫射,和法赫里扎德的保镖发生激战。
法赫里扎德随后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身亡。
年初伊朗精锐部队指挥官苏莱曼尼被袭杀,引起中东局势腥风动荡,差点酿成血雨。
法赫里扎德对伊朗的重要性,不下于苏莱曼尼。可以肯定,中东将再次腥风阵阵。
哈梅内伊的军事顾问侯赛因·德汉在推特中写道,“我们将以雷霆之势打击杀害这位受压迫烈士的凶手,并将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誓言要打击杀害核科学家的杀手。
是谁主导了这次袭击?这牵扯到一个大博弈。
02大博弈
伊朗核问题一直是世界博弈的焦点,各方多次搏杀。
欧洲反对伊朗拥核,但态度相对温和一点。
美国和以色列一方,坚决反对伊朗拥核。当初伊拉克的核设施,就是被以色列摧毁的。所以伊朗核科学家遇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以色列和美国。
伊朗国营全球卫星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指控以色列特务机构摩萨德谋杀了法赫里扎德。伊朗外长扎里夫表示,以色列可能参与了谋杀法赫里扎德的行动。
伊朗呼吁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盟,结束他们可耻的双重标准,并谴责这一国家恐怖行为。
伊朗把矛头引向以色列,但具体有没有实锤,还要看后续爆料。
——联系到以色列的做事风格,内塔尼亚胡这是明显的威胁。
在法赫里扎德遇袭后,特朗普转发以色列资深记者约西·梅尔曼的推文:“据伊朗方面报道,穆赫森·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东部的达马万德被暗杀。他是伊朗秘密军事项目的负责人,多年来一直被摩萨德通缉。他的死对伊朗来说是一次心理和业务层面的重大打击”
——法赫里扎德多年来一直被摩萨德通缉。
——法赫里扎德之死对伊朗心理和业务层面是双重打击。
这并不是伊朗核科学家第一次遭遇袭杀。
2012年1月11日,伊朗首都德黑兰发生爆炸,2名核科学家死亡。
2011年11月,伊朗某一导弹基地发生大爆炸,17名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人员当场殒命。
2010年11月29日,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两名核物理学家遇袭身亡。
2010年1月12日,德黑兰大学核物理学教授阿里·穆罕默迪遇袭身亡。
2009年6月,核专家沙赫拉姆-阿米里在沙特失踪。
2007年1月,伊朗著名核物理学家阿尔德希尔·哈桑普尔死于毒气。
如此这般,从2007年到2012年,伊朗多名核物理学家遭遇袭杀。法赫里扎德多次死里逃生,但这次还是百密一疏。
这么多核工作者被杀,暴露出三点因果。
03因果轮回
因果之一,伊朗内部被渗透严重。
吃瓜群众的印象中,伊朗是政教合一的集权国家,看似铁桶一块。但这么多核科学家遇袭,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年初苏莱曼尼遇袭,相当于最精锐的圣城旅被渗透。这次法赫里扎德并非单独行动,而是乘坐国防部的车辆,但行踪还是泄露了。
因果二,安保烂。
前面皮卡车爆炸,只是一个诱饵,后面的5个杀手才是致命的。法赫里扎德的保镖,应变能力不怎么样。
当然被渗透也好、安保烂也罢,根源都在于伊朗综合实力不足。就像苏莱曼尼遇刺之后,伊朗却误将乌克兰客机击落一样。
最重要的因果是第三个——中东要变天。
大家对照一下之前伊朗核科学家遇刺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7年到2012年。
2007年,那是小布什在任最后一年。
小布什两个任期内一直在打仗,2001年在中亚打阿富汗(伊朗东侧),2003年在中东打伊拉克(伊朗西侧),对伊朗完成东西夹击之势。
小布什还想对伊朗动手。所以从2007年开始,伊朗核科学家开始遇袭。
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基本继承了小布什的战略,继续对伊朗动手,所以伊朗核科学家继续不停地遇袭。
2012年是奥巴马第一个任期的最后一年——
奥巴马决定改变策略,搞亚太再平衡,搞TPP;把中国周边搞得鸡飞狗跳。
美国和伊朗开始谈“伊朗核协议”,伊朗核科学家遇袭频率大幅下降。据说奥巴马要和伊朗缓和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白宫跟奥巴马吵了整整俩小时。
特朗普上台之后,推翻奥巴马的全部政策,撕毁“伊朗核协议”。所以伊朗核科学家与核设施又遭遇袭击了。今年夏天,伊朗位于纳坦兹地区的一处绝密设施,在6天内连续发生3次爆炸,损失严重。
特朗普之所以亲以色列,除反感奥巴马的政策之外,和身边人也有关。
伊万卡是特朗普的左膀右臂,但她丈夫库什纳是犹太人。
伊万卡为了库什纳皈依了犹太教。
正是在库什纳的运作下,特朗普政府承认耶路撒冷属于以色列。
同样也是库什纳的运作下,特朗普政府促成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阿联酋、巴林和解,拓展了犹太人的生存空间。
但是现在,拜登基本胜选,势必要向奥巴马政策靠拢。这种情况下,特朗普为什么还要插手伊朗的事?这是在布局。
04特朗普的局
四年前,特朗普击败希拉里;民主党千方百计给特朗普扣上“通俄门”的紧箍咒。
特朗普会“通俄”么?当然不会。但民主党担心特朗普和普京好上,让之前对俄罗斯的制裁前功尽弃。特朗普的好几个心腹,都因为“通俄”而栽倒。
虽然最后关于“通俄门”的调查不了了之,但也把特朗普搞得很烦。
民主党布局“通俄门”,其实就是在为四年后重新夺取总统大位后,继续和俄罗斯干做准备。如今拜登,又把俄罗斯列为头号威胁。
特朗普这几年推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和解,是其除贸易战之外的主要政治遗产。要推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解,必然要敌视波斯人。
因此特朗普在离任之前拿伊朗核问题做文章,其实是在尽力阻止拜登恢复《伊朗核协议》,也是在做局。手法和民主党利用“通俄门”做局类似。
如果四年之后,特朗普打算卷土重来;那么他必然希望自己在中东布的棋局尽可能不被拜登破坏。
法赫里扎德被袭杀之后,伊朗和美国的关系降低到冰点。
即便拜登想恢复和伊朗的关系,那也得付出更大的筹码,在国会势必会遭遇更大的阻力。
换一个角度看,从法赫里扎德遇袭这件事可以看出,特朗普不甘心就此退出政策舞台,他在为4年后谋划。
在伊朗方向,除了军方放狠话之外,最高层的声音值得玩味。
伊朗总统鲁哈尼在电视讲话中说,“我们的人民很聪明,不会落入犹太复国主义政权(以色列)的陷阱……伊朗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就我国科学家殉难一事作出回应。”
——适当的时候报复,完全没有苏莱曼尼遇袭时反应激烈。其实伊朗也在等风向,看拜登上台之后会不会扭转特朗普的中东政策。
简而言之,中东现在是腥风当空,但血雨尚在酝酿,暂未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