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TXT电子书,就来曹操读书

微信
手机版
TXT电子书

理科生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

作者 :ヤ洃冭誏 2020-11-26 21:15:13 审稿人 : admin

作者:猫哥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

猫哥按: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恩什么?我认为,应该感恩70年前打响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我们国家赢得了难得的几十年和平!赢得了工业化的基本红利!

这篇文章准备了一个多月有余,希望尽己所能为大家展现一个全面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万字长文,感恩英烈!


今天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抗美援朝战争。

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我在历史文章《危机四伏:1949年前后发生了什么》有过详细的阐述,简单的说就是建国初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劣的国际局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联手挖了一个坑准备让我们跳进去,稍有不慎我们就会面临主权沦丧,东北被肢解的局面,结果我军以一场气势磅礴的抗美援朝战争实现了完美的破局。

1 可以更好

抗美援朝战争是立国之战,这场战争打出了国威与军威,也打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其价值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70年后我们再来审视这场战争会发现——其实我们当年还可以打得更好。

打得更好的意思就是——取得更大的战果,付出更小的代价,给敌人更大的震撼。

怎么才能做到打得更好?

很简单,在抗美援朝战争五次战役前,只调动四野部队参战,而不调动其他野战军部队。

为什么?

两个原因。

首先,4野部队出自东北,对严寒的气候条件下作战有丰富的经验。这个经验对朝鲜冬季动辄零下20—30度气温条件尤为重要,而我军其他野战军部队(包括1、2、3野)则根本不具有严寒气候下作战的经验,贸然调动其它野战军部队入朝作战,遇到严寒天气就要吃大亏。

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为例。

二次战役分为东西线两个方向作战,东线作战是3野的9兵团,总兵力约15万,西线作战是4野的13兵团,总兵力约30万,对阵敌军分别为9万与13万。

结果战果却相差甚大。

13兵团将西线敌军打得全面崩溃,歼灭敌军2.2万,自身伤亡减员只有1万余人,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

不仅如此13兵团还连续参加了后续的第三次、第四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前四次战役的主力,只是到了第五次战役,才将大部分部队撤下来休整,只有两个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

而9兵团在态势兵力都非常有利的情况下,仅歼灭敌军1.4万,自身伤亡减员高达4.8万人,9兵团经此一战被彻底打残,整整休整了几个月,错过了第三、四两次战役,直到第五次战役才参战。

为什么9兵团伤亡如此之大?

主要还是因为严寒伤冻导致9兵团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根据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开国第一战》的数据,在长津湖作战中9兵团冻死冻伤就高达3万余人,占9兵团整体减员数量的65%以上。

9兵团总兵力15万,一线战斗人员数量不会超过10万,结果还没打仗就冻死冻伤3万余人,非战斗减员超过30%,这个仗还怎么打?

东西线对比,很明显看出是否有严寒地区作战经验的巨大区别。当然,9兵团冻伤减员如此之大,也与前期仓促入朝有重大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来谈。

假如,在二次战役中,我军在长津湖地区出动的也是4野部队,长津湖战役我军损失肯定会更低(不会出现高达3万人的冻伤减员),美军损失也会更大,那么不但二次战役战果会更大,而且对未来战争走势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就是,相较1、2、3野,4野部队装备精良,战力也更为强大。

4野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部队,在解放战争期间,不但拿到了大量日本关东军装备,而且还直接接收了大量苏军援助的装备,更在辽沈战役中缴获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美械装备。

因为上述原因,在解放战争时期,4野是几大野战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

不但装备精良,而且一手带出4野的林彪训练部队也很有一套。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进攻时所采用的三三制战术动作大放异彩,甚至被日本自卫队收录进入军队教材《作战理论入门》。

这个三三制战术就是林彪在4野部队的训练成果。

长津湖冻僵的士兵(来源:新浪网)

不仅一线作战人员因为冻伤减员高达30%,而且9兵团大部分部队还延续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模式,采用密集的人海战术冲锋。

在西线4野部队采用三三制战术3个班(9个小组)最大可以展开800米攻击宽度的时候,东线3野9兵团甚至出现过在一个100米宽的正面投入3个连(27个班)的兵力进行冲锋,攻击兵力密度是西线的几十倍!

东线9兵团志愿军战士的勇气是非常惊人的,但是在美军密集的火力网下牺牲也是惊人的。

西线13兵团以伤亡1万余人代价,歼灭敌军2.2万,不但交换比达到1:2.2,并且打崩了美军第8集团军。

在东线,9兵团光是冻死冻伤减员就高达3万,加上作战伤亡,总体减员达到4.8万,仅仅歼灭敌军1.4万,交换比高达3.4:1,错失全歼美陆战1师的大好时机。

第二次战役虽然有些遗憾,但是从战场态势来看却是志愿军全胜之局。

说实话,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北上之时,对于中国的警告是不屑一顾的。麦克阿瑟就公开说过,如果中国军队参战将面临美军单方面的屠杀。

在麦克阿瑟看来,中国军队装备简陋只是一支轻步兵,怎么可能与装备、火力、后勤等各个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作战?

结果麦克阿瑟被啪啪地打脸。

因为志愿军装备简陋,所以在任何恶劣的地形都可以迅速部署、快速机动,不依赖后勤,不需要重装备,任何敌军部署的漏洞都可以穿插渗透。

一支轻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的战术,军一级的野战大部队也能变成风暴突击群,居然可以打出特种兵专利的胡蒂尔战术。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无处不在的志愿军战士以无畏的勇气以及旺盛的作战精神打得美军晕头转向,溃不成军。

二次战役面对志愿军排山倒海的攻势,美韩军大败亏输,一下子溃退300多公里,志愿军一举收复三八线以南广大的地区。

这场胜利震动了全世界。

面对朝鲜战场的惨败,为了挽回颜面,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口不择言地向外界表示——正在考虑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

这个表态没有吓倒中国人,反而在欧洲引发了恐慌,惊慌失措的英国首相艾德礼亲自飞到华盛顿,试图让杜鲁门亲口保证,如果要使用原子弹应事先取得英国的同意。

与此同时,金日成也亲自跑到北京向毛主席表示感谢——在志愿军入朝之前,金日成都准备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了,现在志愿军不但收复了北朝鲜绝大部分领土,连首都平壤都拿回来了。

这是复国之恩!

当然,金日成跑到北京不仅仅是表达感谢,也是要试探中国方面的态度——志愿军仅仅只是打到三八线为止,还是会继续南下拿下整个朝鲜半岛。

志愿军当然要越过三八线继续南下——来而不往非礼也,10月美军不顾中国的反复警告执意要越过三八线,现在这个三八线对于大获全胜的志愿军同样也不再有约束力。

5 第三次战役

第三次战役是志愿军的进攻战。

第三次战役作战经过图

因为二次战役的惨败,被志愿军打得心胆俱寒的美军的防御部署是将韩军摆在一线,美军主力放在二线——这是一个很心机的部署。

美军的打算是,如果韩军能顶住志愿军第一波攻击,自己就协助韩军守一守,否则就用韩军做炮灰去迟滞志愿军攻势,美军主力可以跑得更快。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在结束第二次战役仅仅休整7天之后,就迅速发动了第三次战役,这次战役因为9兵团没有参战(因为在二次战役中损失太大伤了元气,不得不撤下来休整)所以总兵力锐减为30余万,相比正面的联军已经没有多大的兵力优势。

但是志愿军携大胜之威,气势如虹,开战不久就将韩军战线全部打崩,美军士气低落,也没有硬扛志愿军攻势的勇气,于是联军再次败退,从三八线撤到三七线。这一次,美军把韩国首都汉城(就是现在的首尔)也丢了。

志愿军虽然三战三捷,但也是强弩之末。

首先战线从中朝边境推进到三七线,后勤补给线延长了好几百公里,在美军飞机狂轰乱炸之下,后勤完全跟不上前线部队,导致一线部队粮弹奇缺,部分部队甚至已经开始断粮。

其次,连续经过三次战役,志愿军自身损失也很大,急需后方补充,但是当时后勤连粮食与弹药都运不上来,更何况是补充的新兵!

所以,1月8日之后,彭总断然下令志愿军停止追击。

彭总这个命令引发了金日成极大的不满,在金日成看来,志愿军在大胜之后停止进攻简直就是放虎归山,为此金日成还专门找到彭总要求志愿军继续进攻,彭总当然不会理会金日成的建议。

6 第四次战役

志愿军停止追击不久,1月25日美军就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美军选择进攻的时机很好,正好是志愿军前线部队青黄不接的时候。一线部队不但缺粮少弹,而且经过连续作战伤亡,兵力已经锐减到30来万,而美韩军经过大量补充,一线兵力甚至超过志愿军。

面对美军的攻势,志愿军节节防御感觉非常被动,为了保住才拿下来的汉城,志愿军在东线仓促组织了一场反击作战,企图击破东线联军,从而挫败联军攻势。

这就是第四次战役。

在四次战役中,彭总设计了一个西守东攻的作战计划。

西守,就是以38军、50军在汉江北岸阻击,迟滞美军前进速度;东攻,就是把东线美军放进来,让东西线美军前进速度产生差异,让东线美军更加深入我军腹地,然后集中主力对深入我军腹地的东线美军进行围歼。

第四次战役志愿军作战计划图

如果这个计划顺利实施,东线美军在我打击下崩溃,那么西线美军因为侧翼动摇,其攻势自然冰消瓦解。

这个计划差一点点就成功了。

一开始计划执行很顺利,38军与50军在汉江北岸顽强的阻击让西线美军进展迟缓,被阻挡在京安里一线。东线美军则在我军故意放水下推进到砥平里、横城一线,东西线美军形成几十公里的落差。

2月11日,东线反击战打响,在横城的反击很顺利,我军歼灭美韩军1.2万,旋即向砥平里进行攻击。

砥平里是联系东西线美军的要点,这个点如果被志愿军拿下,不但东线美军全线溃败,而且西线美军也会因为右翼动摇,不得不停止在汉江北岸的攻势。

结果在砥平里志愿军遇到了硬钉子。

在砥平里美军有6000余人(志愿军情报失误,认为只有3000人不到),并且构筑了坚固的野战工事。志愿军集结了8个团万余人打了两天两夜,但是由于缺乏炮火支援,加上进攻协调组织不大好,没能攻克砥平里。

砥平里没有打下来,我军在东线的攻势只能草草结束,然后就只能放弃汉城,通过运动防御,志愿军又回到了三八线附近。

四次战役结束后已经是是1951年4月,国内二线部队包括3兵团、19兵团终于入朝参战,在后方休整的9兵团也整补完成,13兵团4个军连续参战4次战役,现在终于可以撤下来喘口气了。

但是考虑到国内调上来的部队缺乏与美军作战经验,所以13兵团也就是将损失较为严重的38、42军撤下去休整,留下39、40军继续参加第五次战役。

7 第五次战役

第五次战役我们参战高达11个军60余万人,而对峙的联军只有17个师34万人,我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当时后勤情况却未得到根本改变,前线部队增加了一倍,后勤只能保障最低标准的供给,脆弱的后勤供给为后期战事蒙上一层不详的阴影。

经过4次战役,美军也基本掌握了志愿军的弱点,这就是后勤补给能力太差!

志愿军攻击作战基本只能靠自身携带的粮食弹药,后勤单位在作战之后只能给前线部队提供少量补给——这种脆弱的后勤能力导致志愿军最多只能打7天就弹尽粮绝,而且在缺乏机械化装备的情况下,志愿军作为一支轻步兵,每天撑死也只能推进30公里。

于是美军统帅李奇微就专门针对志愿军后勤的短板制定了一套针对性很强的战术。

这个战术说起来很简单,志愿军一旦发起进攻,美军就先跑为敬,每天最多后撤30公里,就这样消耗志愿军粮弹储备,等到7日后志愿军弹尽粮绝就组织部队打反击。

美军在不断总结并且针对性制定新战术打法,而志愿军因为兵力优势却反而有些轻敌大意。

我们第五次战役依然按照过去的方式猛冲猛打,西线打了三天基本就是一线平推,很难抓住主动后撤的美军,于是又把主力调到东线继续攻击,结果东线也只打了三天,基本复制西线作战过程——志愿军追,美军跑,两条腿志愿军追不上高度机械化的美军。

就这样志愿军攻击6天之后,随身携带的粮食弹药基本耗尽了。正当志愿军准备组织一线部队后撤转移之际,美军抓住这个时机发起了犀利的反击。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经过图

五次战役志愿军主力是刚刚从国内入朝的3兵团、19兵团以及二次战役后休整的9兵团,这些部队缺乏朝鲜作战经验,撤退组织得不大好,被美军机械化部队快速反击打得手忙脚乱,战线被撕开多个缺口,60军180师在春川方向陷入美军合围,遭受重大损失。

美军在反击得胜之后步步紧逼,在美军犀利的攻势下,志愿军很难组织起完整的战线抗击美军的攻击。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奇葩的阻击战不仅再次颠覆了美军将领的认知,而且让志愿军摆脱了不利的局面。

这就是铁原阻击战。

在铁原阻击战中表现最为出彩的就是63军189师,在没有任何野战工事的情况下,189师摆出一个天女散花的阵型硬生生抗住美军重装集团的反复冲击。

所谓天女散花阵型就是189师在长25公里纵深20公里总面积高达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将9400人的大部队分解成200多支小部队,每支部队防守一个小山头,每个点兵力都不多,但是整个防御体系特别有弹性。

虽然美军在兵力、火力、装备、后勤等方面拥有压倒性优势,但是美军强大的冲击动能撞在这个像网一样的防御体系上,动能迅速被整张网吸收化解于无形。

当然,这个特殊的战术也只有志愿军这样具有高度纪律性以及牺牲精神的军队才能采用,这个天女散花阵型的核心是每一个山头的小部队都要成为一个顽强的据点,面对美军压倒性兵力火力攻击不能迅速溃散。

因为189师的顽强阻击不但极大消耗了美军的攻击锐气,也为后续部队争取了修建野战工事的时间,然后志愿军迅速在铁原一线构筑了完整的防御阵线,稳定了战局。

8抗美援朝胜利总结

总结一下抗美援朝的全部5次战役。

前两次战役因为麦克阿瑟狂妄自大,分兵冒进,在战线上留下巨大的缺口被志愿军抓着这个漏洞打得大败亏输,从此美军不管进攻还是防守都要组织一条严密完整的战线,严防志愿军穿插渗透。

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印军同样犯下了美军曾经犯过的错误,其战线松松垮垮留下太多可以穿插的空隙,结果被打得满地找牙。

但是在第三次战役中,美军发现,即使组织严整的战线,依然防不住能聚能散穿插渗透如同水银泻地的志愿军。

没办法,在第四次、五次战役里美军就执行先跑为敬的磁性战术,利用志愿军后勤补给的短板——等到志愿军弹尽粮绝后打反击。

但是五次战役后期的铁原阻击战再次刷新了美军的三观——志愿军在极其不利的战场态势下居然可以用天女散花的奇葩战术来稳定战线。

美军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都没能赢得胜利,这个时候美国人终于明白,自己虽然在装备、火力、后勤等方面有绝对优势,但是面对轻步兵巅峰,能够将“能聚能散”做到极致的志愿军却完全没有取得胜利的信心,这才开始了板门店谈判

板门店谈判后双方又反复拉锯了好几年。

志愿军一时没法弥补自己在后勤上的短板——这主要还是工业能力太差,所以放弃了发起大规模战役,采用零敲牛皮糖的模式给美军放血。

具体模式很简单,志愿军因为战斗精神无比旺盛,小群作战技巧娴熟,所以战场中间地带完全被志愿军控制。

志愿军利用这个优势,将部队提前潜伏在美军阵地前(最近距离美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然后天一亮就突然发起攻击。

美军面对这样的攻势完全无法抵御,志愿军就这样每次只攻击美军一个连级阵地,每次歼灭一个连来给美军放血。一个季节攻势就能敲掉联军好几万人。

美军也想利用自己装备与火力的优势发动小规模攻击来给志愿军放血,但是志愿军却发明了反斜面坑道战术成功化解了美军的火力优势。

这个反斜面坑道战术非常经典,是志愿军在装备火力居于绝对劣势下智慧的结晶。

反斜面坑道战术(来源:新浪网)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在正斜面构筑野战工事来防御美军攻击,后面发现在正斜面构筑工事完全没用——

主要是美军火力太猛了,其炮弹与航空炸弹完全不计代价的乱炸,不管构筑多么坚固的工事也没法扛住美军暴雨般的轰炸。

所以在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发明了反斜面坑道战术,将屯兵坑道构筑在山岭的反斜面,在反斜面,美军炮弹与航空炸弹很难直接攻击到。等到美军发起攻击后,志愿军就从坑道里出来,躲在棱线后扔手雷。

这套战术让美军火力优势完全无法发挥,在志愿军没有发明反斜面战术之前,美军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就能杀伤志愿军1人,在发明反斜面战术之后,美军平均要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1人。

即使美军占领正斜面阵地,控制棱线也很难直接进攻反斜面志愿军坑道——因为反斜面坑道又处于对面志愿军阵地火力保护之下,不仅如此,美军如果不拿下反斜面志愿军坑道,又无法组织对下一个志愿军阵地的进攻,因为一旦美军进攻,这些反斜面坑道又成为从后面倒打美军后背的火力点。

最神奇的是,志愿军发明的这个反斜面坑道战术美军还没法模仿。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一旦敌军控制棱线,就可以通过火力打击切断这个反斜面坑道的后勤补给线,也只有志愿军这样具有高度信仰并且自我牺牲精神的部队,在后勤补给切断后还能顽强坚持下来。

大家知道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坑道部队是怎样在补给中断之后坚持下来的吗?

喝尿!部队集体喝尿!最长有支部队整整喝了21天人尿!

就这样,志愿军用自己的智慧以及高度自我牺牲的精神在抗美援朝后期的反复拉锯战中做到攻必克,守必固,打得火力与装备都有绝对优势的美军完全没有脾气。

在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还利用控制战场中间地带的优势,发明了冷枪冷炮战术,对防线上的美军进行广泛的狙击比赛。所谓冷枪冷炮就是利用美军换防、洗漱、解手、透风等等机会对美军进行狙击。

这场狙击战仅1952年5月—8月就击杀联军1.3万人,差不多相当于一场战役的战果。到了冷枪冷炮狙击战后期,美军几乎就是缩在防线里一动也不敢动,连大便都是拉在罐头铁盒里往外扔,士气越来越低落。

而美军虽然也有专业的狙击手,但是因为丧失了中间地带的控制权,所以根本无法组织起对志愿军狙击战的有效反击。

1953年7月,美军在胜利完全无望,部队士气也越来越低落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签订了停战协议。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签订停战协议,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数十万志愿军将士卧冰嚼雪,以大无畏的精神打出了国威与军威,塑造了一座现代战争标杆级的丰碑。

这是中国在百年屈辱的历史中第一次用铁与火的方式赢得世界的尊重。

今天中国能够屹立在东方,是因为我们的前面站着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以及19万有名无名的烈士;

在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长河中,抗美援朝战争是凤凰迎风重生燃烧的火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那些为了重塑民族尊严而燃烧自己的志愿军将士。

谨以此文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
在线下载列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