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孩子喝上放心奶,何错之有?
作者:林欢
来源:功夫财经
ID:kongfuf
很多耸人听闻的批评建立在曲解和断章取义的基础上,人家讲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奶粉是宝宝的口粮,公众舆论的高度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涉奶问题”一出现,总有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针对国产奶粉、乳企乱喷。
比如前一段的郴州再现大头婴儿事件,明明是不良商家以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一些自媒体就开始指责“国产劣质奶粉”云云,中国乳品行业又莫名其妙地躺枪了。
▲郴州大头娃娃事件中,销售故意将固体饮料说成是奶粉
罔顾事实的博人眼球,太没有底线。这种有针对性地抹黑中国乳品行业,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确实应该打个问号。
当然,“一场误会”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围绕李翠枝代表提案的争论,让中国奶粉市场准入管理中的漏洞浮出了水面。
2016年,史上最严的奶粉新政《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全面推出,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市场有了准入标准。理论上讲,任何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未取得注册的都不得在中国境内销售。可是,电商渠道进来的奶粉成了“系统Bug”。
按照目前跨境电商的相关政策规定,跨境电商奶粉绕开了《管理办法》。正规渠道的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要经过备案、报关、检验检疫等一系列严格的把控,对电商奶粉都不存在,其中的安全隐患一目了然。
任何地区的任何行业都存在安全风险,奶粉行业也不例外。即便是海外大品牌的奶粉也会“爆雷”,更不用说性质更为严重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相关事件层出不穷,有的是生产商出问题,有的则是经销商搞鬼。
2016年,近300吨新西兰过期奶粉流入中国,19人名涉案人员在中国被拘捕。

▲外国媒体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19名倒卖过期新西兰奶粉的奸商被抓”
2017年年底法国兰特黎斯集团旗下多个奶粉品牌被大规模召回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奶粉疑似被沙门氏菌污染。
2018年,荷兰一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在自检中发现使用了一批疑似受到阪崎肠杆菌污染的乳清粉,导致3个品牌、5个批次的婴儿配方乳粉存在阪崎肠杆菌污染风险。幸而我国质检机构及时核查,将相关批次产品堵在了仓库里。
从市场公平角度讲,同类产品接受相同的监管标准是最基本的市场公平原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要保护市场公平。进口奶粉不应该获得“超国民待遇”。为电商奶粉留下安全风险的“后门”,显然违背了市场管理的初衷,监管漏洞的存在对消费者形成了的直接威胁。
近年来实行了配方注册制,奶粉企业必须斥巨资升级、建设现代化乳制品工厂,而且每个工厂只能申请生产3个系列9个配方的婴幼儿奶粉产品。高标准的监管要求加码,淘汰了大量不合格企业,只有顶尖高手才有资格留在场中。这些“压力测试”对电商奶粉都是不存在的,绕过了大部分监管措施的电商奶粉轻易就进入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今天的中国乳品企业早已不是十年前的“吴下阿蒙”了,在市场博弈中攻城略地,进步明显。技术升级、严抓品控、十年磨一剑的中国乳品企业不需要“关门垄断”,只需要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信任。
消费者有权选择自己信得过的产品,选择洋品牌也是消费者的权利。
但是,市场监管机制不能随意发“免检卡”,没有统一的严格监督管理,洋奶粉收割的不只是品牌溢价,还有风险多发,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李翠枝代表针对电商的提案内容是有警示意义的。

▲人大代表李翠枝
但是,这次争论的本质不是哪一国、哪一家的乳品企业,而是关乎婴儿乳品安全的市场管理问题,不容含糊其词、混淆是非——健康的舆论也应该和乳品一样,杜绝假冒伪劣、拒绝以次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