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会倒逼美国选择向左转吗?
作者:李建秋的世界
来源:李建秋的世界(ID:lijianqiudeshijie)
基辛格最近有一篇稿子《新冠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距离基辛格发表这篇文章有一段时间了,作为一辈子致力国际政治,对于国际事务了如指掌,且在美国精英层占据绝对分量的人物,在这个关头说这种话,非常有意思。
这篇文章受众有点不清:这篇给谁看呢?给共和党吗?基辛格全篇文章一直着重在提全球治理的问题,特朗普是反全球化的,给民主党看吗?民主党在对外保守方面基本上和共和党差不多了。
不过后来我刷了一下美国的各大智库,发现几乎异口同声的在说全球治理问题,这非常有意思,我们挨个来看。
首先是《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在美国智库的分量很重,因为这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刊物,对外关系委员会在智库,媒体界有广泛的人脉。
对外关系委员会,彼得伯格会议,三边委员会,大西洋之桥等等之类的组织关系非常紧密。
这一期的《外交政策》杂志上,通篇登载的都是和疫情相关的东西,有这么几篇文章:
疫情不会使中国成为世界领导者
疫情会加速历史而不是重塑历史
冠状病毒可能会重塑全球秩序
另外还有
伊朗的下一次革命
美国气候领导力的战略
真正的疫情危险是社会崩溃
从文章来看,似乎是老调重谈,但是其中有两篇文章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分别是迈克尔格林的《疫情不会使中国成为世界领导者》和库尔特·M·坎贝尔的《冠状病毒可能会重塑全球秩序》,其中《冠状病毒可能会重塑全球秩序》认为中国在填补美国在战略撤退留下的空缺,因此可能会导致全球秩序的重塑。
《疫情不会使中国成为世界领导者》是最近才发的,主要是重申美国的优势,比如说美元的优势,军事优势,批评了中国“笨拙”宣传方式,但是这篇文章也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美国必须改变目前的态度,原文如下:
几十年来,美国不仅凭借其规模和能力,而且凭借其他国家安全和繁荣的愿景吸引着各国,维系了权力,信誉和影响力,现在对中国保持冷漠和防御的美国,不会在朋友和盟友中赢得尊重,美国应该吸取德国,韩国,台湾和其他国家在疫情管理方面的经验,与中国进行务实而有意义的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全球组织合作,帮助他们进行改革,美国可以利用这一疫情作为契机,重申美国的领导。
看这类文章的基调,其实和基辛格的一模一样。
再翻一些世界著名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等等,几乎都是这个调调。
似乎都是在给基辛格背书一样,有点呼唤全世界的精英们团结起来的味道。
其实说实话,连我本人都没想过这次疫情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只不过他们越说,我倒是觉得起码美国的智库的自信力似乎有严重的动摇了,放过去,这种话压根不会说。
彼得森国际研究所还出了一篇文章《出口疲软不会阻止中国制造业复苏》,翻译如下:
中国制造业似乎正走向复苏之路,有人说新冠疫情大流行不可避免的造成全球衰退,消弱中国制成品的出口,这意味着这种复苏无法持续,但是这种分析夸大了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在4月17日发布的中国第一季度GDP数据之前,最好的证据就是电力消耗正在快速上升,与最近几年的平均值对比,今年发电量在农历新年之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是在3月下旬到4月10日,平均发电量仅落后历史水平约15%,而一个月之前为40%,由于制造业公司消耗了大约50%的电力,这是制造业复苏的有利证据。
悲观主义者认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中断,将会减少中国制造商的出口订单,从而终止制造业复苏,但是这种论点没有能认识到中国已经不再是依赖出口的经济体了,2019年商品出口占GDP的比重仅为2008年的一半,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放缓,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相对强劲,因此自然而然的贸易比重下降了。
此外,贸易比率夸大了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原因在于,贸易是以销售额衡量的,而GDP是以附加值衡量的。另一种方法是以附加值衡量出口和GDP。这对中国来说很容易做到,中国95%的出口是制成品,占制成品产量的13%。制造业约占GDP的三分之一,因此按附加值计算,出口仅占GDP的4%(1/3 x.13)。2008年的数据略高于7%,当时出口占制成品产出的比重较高,而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较大。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衡量,中国对出口的依赖都远低于10年前。
这次疫情,美联储放了不少水,导致美国的负债进一步增加,对于美国未来的判断,我个人的预判是这样的:
美国必须向左走,而不是向右走。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昨天我已经讲过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一些东西:
美国人无限制印钞,为什么没通货膨胀
而且已经看到有网友留言了,抨击了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一些问题,没错,抨击是很容易的,但是目前美国国债已经高达24万亿,现实摆在这里,如果按照传统的货币政策,目前的情况就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只能拖延,不搞一点新的理论突破,那未来只会更加无法挽救。
所以是现实倒逼理论出台,而不是理论指导现实,这道理就跟当年美联储的建立一样,美联储在1913年才建立,之前美国一直是没有央行的,因为美国当年一直鼓励自由放任的政策,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货币,可是美联储为什么最后还是建立了?没办法,每隔三四年就来一次金融危机,最后把美国折腾的受不了的,在这个前提下才建立的美联储。
21世纪之后,美国的财政就已经无法保持收支平衡了,财政赤字每一年都在扩大,每一年联邦政府都不得不通过债务去补缺口,按照传统观点,这就是无法持续下去的。而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假设使用现代货币理论,那么美国无限度发债就可以继续走下去。
首先,政府先支出,财政再来补。政府先通过支出或者发债的方式,让货币现在市场中流通,其回收货币的方式很简单:税收。税收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收入,而是为了推动货币流通,居民用主权货币缴税,这样稳固本国货币的地位。
政府在不停的创造货币用来支出,而政府的税收就意味着货币的回收,也就是说这里面最关键就是税收,税收不是让政府获得收入,而是回收货币和推动货币流通。
很显然,在先财政支出,然后用税收回收的这个机制下,财政支出的多少其实并没有什么限制,政府也不需要为了支出来借入本国货币,这里面关键的是税收的问题,税收是跟着支出走的,支出多了,税收自然也多。
当然,超发货币肯定要引发通货膨胀的,如何不引发通货膨胀呢?
简单:增税,传统观念下,是先税收后支出,这样税收多少就限制了支出多少,但是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搞反了,应该是先支出后税收,花了多少钱,就收多少税,所以支出至少在理论上其实是无限的。
增发开支可以投入到社会福利,如果真的出现通货膨胀------停发即可。
从这个层面上看,支持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其实是一帮左派,因为只有左派才喜欢搞大政府,政府的高税收和高开支,北欧一帮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如此。
这里面典型的就是日本政府,尤其是自民党政府并不看着财政平衡,国债早就爆棚了,国家可以随便发货币,央行直接买国债,国家支出发福利增加消费,贬值日元,增加出口,而且自民党一直还在增税,比如说前段时间在日本闹得沸沸扬扬的消费税。
而且日本的社会稳定,福利也不错,都有医疗和养老保险,银行利率极低,且日本现在的就业率极高,日本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
欧美左派一看眼都红了,这不就是欧美左派梦寐以求达到的目标吗?纷纷高呼日本不可战胜。
当然日本自己是否认的,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就否认过日本是现代货币理论成功模型的观点,毕竟,自民党是右派政党,右派政党搞出来的政策被欧美左派纷纷推崇,也实在有点……不太好看。
问题是这需要什么?需要的是大政府,财政承担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通货膨胀的职能,因为支出是财政支出,而稳定通胀是通过减少支出和增税,和货币政策没关系。
同时需要增税和增发福利。
如果这就是未来的趋势,美国如果要解决问题,只能民主党执政,而且向左走,和过去的小政府,自由市场说告别。
亦或者突然爆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让美国如同克林顿时代一样,实现财政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