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焦虑,德国不安,中美唇枪舌战...慕安会下的世界变局!
作者:蒋校长
来源公众号:蒋校长
已获转载授权
二月的慕尼黑街头一如既往的有序,城边的埃萨尔河如往日川流不息。
原本安静的巴伐利亚酒店,人头攒动,有些嘈杂。这座豪华酒店的340间客房与65个套房看起来都不太够用。
酒店外警探密布,从全德国各地调集的3900名警员散布在周围,形成一道又一道警戒线。
警察划出了一个很大的安全地带,只允许有特殊许可的人才可以在警方监控的情况下进入酒店。
前几年的民众抗议可是惹下了不小的麻烦,为防万一,这也是历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动用警力最多的一次。
慕尼黑安全会议于1963年成立,其发起人是德国研究员埃瓦尔德-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舒曼森。在使用如今的名字前,曾经被称作“世界防务大会”,就像是国际政治和安全局势版的“达沃斯”。
西方失势
在过去的几年间,慕尼黑安全会议讨论最多的恐怕是在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的崛起,比如脱欧,比如难民问题,再比如,特朗普。
正如《慕尼黑安全报告》的作者所言:"北约和欧盟正在苦苦挣扎……对于这两个组织来说,其成员国内部的反自由主义的兴起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所以也就不奇怪,这次会议会选择“西方失势”(Westlessness)这个抽象概念作为主题。
西方的概念自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类似于一个文明体的角色,如塞缪尔·亨廷顿所构想的文明冲突中的一极。
世界是多文明的世界,文明之间都发生着冲突,且会日益严重。
虽然亨氏的理论范式被批判颇多,也不乏偏激之处,但文明间的冲突却已然有愈演愈烈之势。当下西方主导权的削弱与新兴力量对现存体系的挑战都曾经是他的“不详预言”。
冲突是事实,但原因却未必是“文明”。
在现实主义的视角下,文明间的冲突是一个伪命题。如果忽视政治,经济的因素而单纯议论文明的衰落与冲突,哪怕以民主自由为界定彼此的标准,也不过是自说自话。
所以,西方失势,其实应该有更具体的含义与指向,从一开始,慕安会的主题或许就定错了。
也难怪美国的国务卿会大言不惭的抨击这个主题。
我们知道特朗普的身上一直有种莫名的自信,这种自信在商海沉浮中赋予他一种草莽枭雄的气质:桀骜,狂狷,不知敬畏,如他蓬乱的头发一样不喜束缚。
不过,他的自信似乎也在影响着他周围的人,比如他政治上的追随者:迈克·蓬佩奥。
在慕尼黑,这位备受瞩目的国务卿在发言中洋溢着朗普式的自信。
“我很高兴的说,跨大西洋联盟的死亡被严重夸大了,西方正在获胜,我们正在共同的获胜。”
与其说蓬佩奥是在参与讨论,他更像是在为特朗普的外交动作摇旗呐喊,歌功颂德。也难怪还有不少美国人说国务卿先生不应该出席这次会议。
可惜,无论蓬佩奥如何舌灿莲花,美欧的分裂却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在会议议程中,欧洲的盟友们就没有给他留太多面子。
欧洲的焦虑
欧洲有着自己的焦虑,从舒曼计划到如今,在残砖断瓦中成长起来的欧洲走过了漫长的融合历史。
但现在的欧洲是破碎的,英国脱欧的重创,难民问题的撕扯,美国优先的冷漠,中国崛起的不安,中东局势的牵绊,俄国扩张的野心,每一个问题都如大山般压在欧洲的头上。
对欧洲来说,应付这些棘手难题需要依赖两个基础性组织:北约与欧盟。他们分别守护安全与稳定经济,只是眼下两者发展均不如意。
欧盟由于英国脱欧问题遭受重创,而北约问题则牵涉到与美国的战略协调。
但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在军费上对盟友的霸道更让欧洲人坐立不安,甚至有人认为美欧的分裂会让北约崩溃。
欧洲领导人们同样忧心这个问题,这种情绪贯穿着会议前后。
马克龙的担忧
2019年10月21日,爱丽舍宫。
在镀金装饰,华丽无比的办公室里,经济学人的记者翻看着手里的问题提纲。
对面的马克龙身穿白色衬衣,坐在宽大柔软的黑色沙发上,身体前倾,在思索刚才的问题:他是否相信北约第五条的有效性?
▲ 图片源于观察者网
所谓北约“第五条”,即如果一个北约成员国受到攻击,所有成员国都会出手相助。
马克龙思索片刻,有些无奈:谁知道明天的“第五条”意味着什么?
在特朗普上台后,欧洲开始面对一位志不同道不合的美国总统,曾经力主北约东扩的美国开始“背弃欧洲”,这简直前所未有。
“我们正在经历北约的脑死亡”
11月份,报道刊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特朗普与默克尔都曾批评过马克龙的“脑死亡”论,但这位强硬总统不为所动。
几个月后的慕尼黑,蓬佩奥的自我吹嘘恐怕让忧心忡忡的马克龙更加无可奈何。
“当我看着当今的世界,看到今日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某些弱点正在显现”
马克龙的讲话经常强硬而直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次的开头也不例外,依旧单刀直入。
在慕安会上,他说欧洲“正变成一个对未来没有自信的大陆”,虽然蓬佩奥宣称要与欧洲并肩前行,但欧洲还是正在沦落为美国的“资浅伙伴”。
马克龙在会议上坚持北约需要改变,包括恢复与俄罗斯的对话。
欧洲与莫斯科的“交流逐渐减少,无法解决的冲突却倍增。” 由于俄罗斯的能源优势,欧洲与俄罗斯展开合作是必要的。对俄罗斯来讲,与欧洲的合作也是个好选择。
如此赤裸裸的表述,也看的出这位总统是多么焦急。
德国的不安
施泰因迈尔,这位外长出身的德国总统有着和马克龙相似的焦虑。
他的慕安会开幕演讲一反四平八稳的风格,批评美国自私自利,以牺牲同盟为代价,服务于自己的利益;中国“选择性的接受国际法”;俄罗斯咄咄逼人,改变了欧洲边界。
他对三国纷扰深感不安。尤其是中美之争,他认为这让世界格局蒙上一层不确定的阴霾。
“德国必须团结欧洲”。
默克尔不在,他需要让世界看到德国的态度。
只是,现在的德国大联合政府声音嘈杂,很多来自柏林的政客在巴伐利亚酒店里都不知道该扮演什么角色。
德法间的合作一旦涉及欧盟的进一步合作深化时,在德国内部,就会出现诸多声音和障碍,马克龙对此早有怨言。
在这种形势下,德国团结欧洲,谈何容易?
避不开的中国
本届慕安会的主题有些抽象,但事实上的议题对象却十分明确。
学者丹尼尔·德雷兹内用了三个词对这次慕尼黑安全会议进行了总结:
中国,中国,中国。
如果说所谓的“西方失势”是世界图景,那中国的存在和崛起是这副图景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在美欧内部是民粹主义的威胁,在外部则是对中国崛起的不安。如果说这种不安在欧洲身上只是表现为疑虑的话,在美国身上,可表达为赤裸裸的“遏制”了。
早在去年,美国就曾基于“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作战”制定对华战略,历史上尚属首次,几乎是照搬了亨氏理论的激进内容。
在这次会议上口舌交锋更是从无止息。
佩傅交锋
傅莹坐在台下,她在仔细聆听台上的开放式讨论,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分钟了。
台上坐着的嘉宾是佩洛西和沃尔夫冈·朔伊布勒,一个是美国众议院议长,一个是兼任慕安会主席的德国联邦议院议长。
他们年岁都大了,均是近八十岁的高龄,朔伊布勒还身患残疾,但不妨碍他们对于目前面对危机的民主制度的深切担忧。
在这个主题之下,佩洛西“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国,提到了华为。
“如果你们想要建立一种价值观与尊重人权及其他方面的集体意识,那就不要接近华为。”
她认为华为主导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美国乃至西方是不可接受的。
对此,傅莹并不意外,她举手提问,打算反击。
“自从我们开始1G、2G、3G和4G以后,所有的技术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保持了它的政治体制,可为什么如果把华为5G技术引入西方国家,就会威胁政治制度呢?”
“难道美国的政治体制那么脆弱吗?”
话音落下,不少掌声响起。
像这样的直接交锋在这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生了不止一次,也是过去两年中美大国博弈的又一缩影。
咄咄逼人
来到慕尼黑的是分裂的美国,一方是“手撕”特朗普稿件的佩洛西,共和党中唯一支持总统弹劾的参议员罗姆尼,另一方,是特朗普内阁成员---国务卿蓬佩奥,国防部长埃斯珀。
很明显,来德的二十多名参众议员在绝大部分政治议题上水火不容。
比如,欧洲领导人们对西方现状的担忧在佩洛西那里得到了回应,却在蓬佩奥和埃斯珀那里吃了闭门羹。
泾渭分明的几人只在遏制中国的话题上达成了一致,在不同的场合呼吁美欧站在一起,应对来自中国的全方位威胁。
甚至有欧洲的参会人员听到有美国议员声称新冠疫情是中国改变的好机会。
有多达11场分论坛明确涉及中国,其他讨论也会或多或少的议论到相关话题。可谓来势汹汹,也难怪宝刀未老的傅莹会感叹:
“在慕安会后期的讨论中,我们区区几名中国学者,要应对美国人铺天盖地的反华遏华声浪,深感力不从心,哪怕仅仅是争取出现在所有涉及中国议题的场合,我们都分身乏术。”
外交压力可想而知。
但幸运的是,现在大西洋两岸由于彼此的质疑与分裂,很难形成实际的合力。
美国的傲慢不仅仅是对中国,对他的盟友依旧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好像欧洲人无法理解美国人的高瞻远瞩。
▲ 美欧渐行渐远
不提太过久远的事。
就在几个月前,特朗普未通知欧洲盟友就从叙利亚撤军;一月初,美国又毫无征兆地刺杀苏莱曼尼。中东问题与欧洲稳定休戚与共,这些行动都让欧洲身陷被动,引起广泛不满。
不由得欧洲的精英们怀疑蓬佩奥“西方一切安好”的保证。
特朗普还在在公开场合一再宣称欧洲比中国糟糕得多,国家元首态度上尚且如此,又怎么让欧洲心甘情愿的听从埃斯珀“欧洲与美国联手对付中国”的要求。
“我们已经学会了你不应该相信他们说的任何东西”。
所以一位与会的欧洲外交官如此说也就不奇怪了。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是历经沧桑的老议长朔伊布勒站了出来,他提醒与会者现在的中国正面临历史级的疫情挑战,对整个世界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应该得到一些同情、合作、支持和鼓励,而不仅仅是批评。”
这种带着温度的话语在三天的唇枪舌战之中显得格外珍贵。
后记:
从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局势的风起云涌,中美间的争斗博弈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欧洲试图在中美博弈中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希望在战略层面进行改变,通过集体行动争取更为积极主动战略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欧洲对中国的态度是矛盾的,中国经济与技术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展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与趋势,发展模式与意识形态是存在差异的。
可以看到,他们感到不适,但又在尽力寻找方法协调,对于新兴力量的态度不像美国那般守旧与顽固。欧盟的领导人有意愿在发展模式,对外路线上进行结构性调整,弥合西方的内在矛盾与分裂,这也是一种必要的尝试。
在本质上,欧洲的考量与中国所强调的多边主义相契合,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在中美博弈的阴霾下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值得珍惜与重视,在未来的全球体系重塑过程中争取更多助力。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海外网:《不怕翻脸!蓬佩奥向法国“开炮” 马克龙强势回击》
观察者网:《美国务卿蓬佩奥称西方正取得胜利,遭马克龙当场打脸》
《傅莹谈对2020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印象》
李建秋的世界:《一塌糊涂的慕尼黑安全会议,美欧相互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