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眼中血丝,已织成了迎春的花卉 ” | 吏治崩坏,就是从这类讴歌开始的!
作者:呦呦鹿鸣
来源:呦呦鹿鸣(ID:youyouluming99)
今天,从湖北黄冈浠水县,看到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看得我,灵魂出窍、窍窍冒烟,又或者,正如诗歌所描述的那样“看得石碾流泪,林风儿销魂……”,不得不与诸君分享。作者是该县政法委一位姜姓干部同志。
我来问几个问题:
疫情已经战胜了吗?还没有。
疫情中紧缺的物资,调配到位了吗?还没有。
疫情中遭受伤害的人们抚恤抚慰了吗?还没有。
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已经恢复了吗?还没有。
疫情中不作为、乱作为的人都追责了吗?还没有。
那,急着讴歌“县委书记、县长眼中的血丝”,又是凭什么?谁“走在白衣天使前头”?疫情如何成就“一张浠水名片”?要善待的,难道不是那些被感染的同胞,那些无家可归的同胞?
我忍不住对诞生如此奇葩的浠水县充满好奇,一查,果然发现一个消息:1月30日晚,省人大副主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主持召开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题约谈会议,对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主体责任不力的浠水县、红安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同志进行视频工作约谈。刘雪荣指出,通过近期明察暗访和各个渠道综合判断分析,浠水县、红安县部分基层单位在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防控措施不到位,宣传发动群众不够,少数党员干部疫情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暴露出两地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上工作不实、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
所以,在这场考试中,浠水县分明就是一个落后生、不及格生,在浠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人道尊严得不到保证。这样的成绩,县委书记、县长的血丝有什么好讴歌的?这种讴歌,不仅肉麻,也违背了最基本的事实本身。
人口超过百万的浠水属于黄冈,这个地方的吏治有多不省心?1月30日,中央督导组带着记者来这里检查,向黄冈市卫健委主任、疾控中心主任提了几个基本问题:定点医院收治能力、核酸检测能力、收治人数,结果,这两位官老爷“一问三不知”。卫健委唐主任当天就被免职。(有的人说,唐主任是背锅的,因为她不敢把感染人数真实情况说出来,怕吓到大家。这实在是想多了,当时,督导组提问的,仅仅是“收治人数”,这是即便外行也能掌握的最基础行政管理信息。所以,唐主任绝对不冤。)
事后,人们意外发现,1月25日,《黄冈日报》发表了一篇对唐主任的讴歌报道《深夜碰头会》:零时,唐主任依然在召集防控疫情工作人员召开碰头会,“嗓音沙哑,每说几句话就要喝口水润润嗓子”“他们这一班人从1月5日开始就常驻于此,没有休息日。女儿放假回家快半个月了,母女都没有见上一面”。
1月5日就常驻于此,却连最基础的数据都一头雾水,这当的是什么官?黄冈有约750万人口,当外省派赴湖北的医护人员抵达时,发现黄冈市历时数年重金打造的传染病医院早已废弃多年。有确诊患者入住黄冈市传染病医院四天后去世,生前给儿子打的最后一个电话,是希望能在第二天早上“喝上一口热稀饭”。因为医院的微波炉很少,而他自己已无法下床去加热冷的饭菜。衡阳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科副主任医师刘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去黄冈后才发现,疫情比此前想象的严重很多,甚至我个人认为,比武汉严重。因为武汉虽然病人多,毕竟资源也丰富。”
就在这样的局面下,黄冈还出现《深夜碰头会》这样的讴歌文章。和本文开头的那首诗是一样的,他们打着纹路一模一样的精神烙印。写这样老套路文章与诗歌的人,真是恬不知耻。

那么,这种讴歌“县委书记眼中血丝”“卫健委主任沙哑嗓音”是不是浠水、黄冈的专利呢?并不是。在很多地方媒体中,都把对本地长官的热情讴歌放在头条,把正常基本工作当作政绩夸耀,甚至把劣绩当做政绩邀功,真是恬不知耻。
世道崩坏,就是从这些讴歌开始的。“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写到这里,不免有点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