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勇:2018年台湾政局观察
作者 :带泪梨花 2019-01-29 18:57:18 审稿人 : admin
1
蔡英文当局倒行逆施,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遭遇民意海啸,2020年维系政权面临严峻挑战
一年来,蔡英文当局延续了其上台以来的执政思路,一是大力推行“联美抗陆”路线,进一步升高两岸对抗;二是在发展经济无力的情况下,以“改革”之名着力进行利益再分配,试图营造代表中下阶层、维护“公平正义”的政党形象;三是政治挂帅,借“全面执政”优势不择手段持续打击国民党等政治对手。这三方面的操作使台湾经济民生雪上加霜,引发更大民怨。
蔡英文当局全面强化“联美抗陆”路线,进一步倒向美国,顽固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两岸政策论述“独”性明显增强。在“经济脱中”思维下,台湾的投资环境持续恶化,观光产业受到重创,农渔产品滞销、价格崩盘,台湾民众尤其是中南部民众和农渔民的利益受损严重。在大陆“31条措施”等惠台政策影响下,来大陆就业、创业、生活的台湾民众越来越多,对大陆发展前景更加看好,进一步凸显了台湾的发展困境。
“新南向”、“前瞻基础建设计划”、“5+2创新产业”等政策成效不彰。一年来,在国际经济环境改善和岛内需求市场持续成长背景下,虽然台湾经济延续较快增长态势,预估全年将保持2.66%的增长水平,但台人均所得同比仅增长1.77%,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民众难以在经济增长中有获得感,青年失业等结构性问题仍然严重。
强推改革,使台湾民众未见其利、先蒙其害。强行推动 “年金改革”和“一例一休”,军公教、劳工、青年等群体利益受损严重。在司法改革、“同婚”、“原住民”等问题上出尔反尔,失信于民。对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五缺”问题束手无策,难获资本信心;狭隘的能源政策导致全台“空污”日趋严重;南北差距拉大,中南部经济萧条、负债累累,人口老化、不断外移,又老又穷现状及水患弊案等天灾人祸,戳破民进党地方执政的“神话”,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民进党执政治理无能,无力解决台湾所面临的困境。
蔡英文当局假“改革”之名,行斗争之实
在治理无能失效的情况下,试图利用“全面执政”条件打压清算政治对手。继续清算国民党党产,抹黑国民党政党形象。强化内控,加大力度打击新党等统派力量。阻止管中闵担任台大校长、力挺北农总经理吴音宁、“促转会”副主委张天钦自诩为“东厂”等,暴露了民进党掌握权力后的傲慢,撕毁其一贯标榜的“民主”“进步”“清廉”形象。
民进党在“政绩牌”“改革牌”失灵的情况下,又企图在“九合一”选举中重新捡起“统独牌”“主权牌”“民主牌”,以打击“假新闻”、“大陆介入台湾选举”等抹黑大陆,试图挽救选情,结果却适得其反,进一步失去民心。选战策略出现错误,在“独派”压力下与柯文哲分手,不仅失去“柯粉”的支持,而且使自身支持群众发生分裂。在选战初期过于轻敌自信,未对韩国瑜给予足够重视,后期又倾全党之力打压韩,无暇顾及其他县市选情,最终满盘皆输,在“九合一”选举中惨败。民进党执政县市长席位由13席降为6席,丢失了高雄市、台中市、彰化县等重要县市执政权,得票率降到39.16%。在县市议员选举中仅获得238席,在随后的县市议长选举中更是溃不成军,仅得1席。在同时举行的几项“公投”中,民进党也遭到全面挫败。
民进党惨败后,党内派系内斗加剧。蔡英文辞去党主席,2020年选举由谁代表民进党参选出现悬念,民进党维系政权面临艰巨挑战。蔡英文仍试图操控民进党,以更加鲜明的“台独”立场巩固绿营基本盘的支持,以期能够再次获得代表民进党参选的机会。“独派”则公开“反蔡”态度,明确要求蔡不要争取连任,支持赖清德参加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赖清德为负起败选责任,坚辞台行政机构负责人,不愿与蔡绑在一起,后续动向将直接影响民进党权力格局。党内各派系在“九合一”选举中均受到重创,但新潮流系仍是最大派系。卓荣泰虽当选党主席,但补选投票率不到17%,既反映民进党士气低落,党员对党的前途悲观失望情绪蔓延,也直接影响卓荣泰党内权威地位。
2
国民党企稳回升,但仍面临团结和革新等问题
一年来,尽管在党务改革方面进展有限,但在民意翻转、“讨厌民进党”成为民意潮流的情况下,国民党克服党产被清算、经费捉襟见肘等困难,通过筹款勉力维持运转,同时着力整合地方派系,营造党内团结气氛,积极布局“九合一”选举,声势逐步回升。特别是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以其不同于传统国民党政治人物的人格特质,直戳高雄在民进党长期执政下“又老又穷”的现状,提出“货卖得出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的竞选口号,聚焦“拼经济”主轴,在没有党产奥援的情况下,通过小额募款、主打“空战”、创造议题等选战方式,突破绿营在高雄的垄断,获得民众的热烈回响,并在选战后期形成席卷全台的“韩流”,拉抬国民党在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胶着县市选情,助推国民党获得远超预期的胜利。此次“九合一”选举结果,国民党执政县市由6席成长到15席,得票率升至48.79%,在县市议员选举中也颇有斩获,总共取得394席,县市议长选举中更是一举夺得19席。
“韩流”席卷全台,助推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获得大胜
经过“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处境有所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本次选举中选民更加重视候选人的治理能力,更加关注其能否有效解决民生问题,“选人不选党”的投票倾向更加明显,要求政党和政治人物 “做不好就下台”的诉求更加强烈,这些造成台湾政治轮换周期加快、民进党快速崩盘的因素,对于国民党也是警讯。这次选举中选民给了国民党候选人在15县市的执政机会,其当选后的执政表现将直接影响国民党未来发展前景。
“九合一”选举大胜之后,国民党内部团结更显突出。在对2020年重返执政预期转趋乐观之后,党内各方势力围绕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提名的竞争将更激烈,党内提名规则将成为角力焦点。除现党内高层及传统政治人物外,受“九合一”选举“非典型”政治人物纷纷崛起的激励,党内中生代及现处于边缘地位的非传统人物也发出更大声音,要求在党内扮演更重要角色,甚至争取代表国民党参选。韩国瑜、侯友宜、卢秀燕等在“九合一”选举中为国民党攻城拔寨的人物在党内的地位、与党中央的关系、对2020年选举及国民党改革的态度都备受关注。总的看,围绕2020年选举提名、党务革新等议题,国民党各方势力、传统与非传统力量之间将形成错综复杂的竞合关系,在此过程中国民党能否顺应新民意,推进改革、转变政党形象,直接关系其能否东山再起。
3
“第三势力”重新盘整,暗合民众对新政治的期待,仍是影响台湾政局演变的重要变量
一年来,柯文哲由于受到“台湾价值”争议、为“两岸一家亲”言论道歉、柯绿分手、“韩国瑜效应”等事件的影响,其连任台北市长一路波折,最后仅以3000余票惊险获胜。柯文哲支持的县市长和议员候选人多数落败,表明台湾政治版图仍为国、民两党所垄断,所谓“超越蓝绿”、走“中间路线”的“第三势力”受限于政治资源、人才、立场等因素尚未成军,仍需在蓝绿夹缝中求生存。
柯文哲在蓝绿夹杀下获得连任,仍是影响台湾政局演变的重要变量
但柯文哲在蓝绿夹杀下仍然胜出,以及选举展现出选民自主性显著增强,“选人不选党”的趋势明显,淡化蓝绿色彩的非典型候选人受到选民青睐等民意新趋向,使外界仍不能忽视“第三势力”影响力。只要国、民两党对台湾民意变迁反应迟钝,政党恶斗、治理低效、空转内耗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善,“第三势力”就会在台湾政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如果国、民两党政党形象未有改善、推出的候选人不符合民众期待,那么柯参加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柯声称将在2019年6月再决定是否参选,意在观望民意风向。“九合一”选后,上海、台北“双城论坛”迅速举办,柯坚持“两岸一家亲”立场,其声势并未因连任险胜下滑,反而逆势上扬,在各种“大选”组合民调中都占据一定优势,后续柯的政治动向及其与蓝绿阵营的关系演变,将影响2020年选举格局及台湾政局走向。
4
岛内社情民意出现积极变化,但传统政治势力固守旧思维,将对台湾政局演变产生更加复杂影响
一年来,台湾民意持续向于两岸关系有利的方向转变。不同政治色彩的岛内民调机构均显示,台湾民意出现“统升独降”趋势,认同是“中国人”比例在增加,选后民调支持“九二共识”上升,对大陆好感度和各年龄层民众来大陆意愿都在攀升。但安全、意识形态等仍是影响台湾民意走向的重要因素。台湾主要政治势力均在政治、安全上依赖美国的支持,只求利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改善经济民生、纾解执政困境,无意两岸政治谈判和统一。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背景下,美国有意加大力度打“台湾牌”,通过签署“与台湾交往法”、高官访台、对台军售、发表挺台挺蔡言论等各种手段提升美台关系、为台提供安全保护伞,插手台湾问题、介入台湾选举。受台湾政治势力传统思维和美国等外部势力干扰影响,岛内民意走向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将更加复杂。
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看法持续好转,所谓“东京奥运正名公投”被否决
未来一段时间,岛内各方政治力量将围绕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展开竞逐。蔡英文为扭转执政困境,可能困兽犹斗,在两岸政策上倒向深绿以谋求连任,绿营内部争斗会更趋激化。国民党由谁出马势必要经过一番激烈角逐。而柯文哲是否参选则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变数。在此过程中,两岸关系、美国、岛内民意走向等各种因素都将对台湾政局演变产生综合复杂作用。
在线下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