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美国的“乡下人的悲歌” & 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 :带泪梨花 2019-01-27 19:35:22 审稿人 : admin
也许《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这是一个美国乡下人的真实人生记录,借助这本书,我们或许能够看到一部分美国中下层白人的生活状态。在这本书里,作者真实讲述了美国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美国一些衰落地区的社会底部阶层的人,如何在出生下来以后,就深陷贫困旋涡,一辈子都很难摆脱贫穷的阴影。作者万斯毕业于耶鲁法学院。
在这一本书的开头,作者是这么写的:
我的名字是J.D.万斯。首先我觉得我应该坦诚地讲一下:我认为读者们此时拿在手里的这本书有些荒唐。封面上说这是一本回忆录,但我才31岁,而且还没有取得什么伟大的成就,至少还没有那种值得一位陌生的读者花钱来读的成就。我所做过的最棒的事——至少是名义上的,就是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我13岁时连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耶鲁法学院每年都有大约200名的毕业生。而且我相信读者们也不会想去阅读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人生。我不是参议员,没当过哪个州的州长,更没担任过内阁部长。我并没有创立市值10亿美元的公司,也没建立改变世界的非营利组织我仅有的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一段幸福的婚姻、一个舒适的家,还有两只可爱的狗。
因此,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而是因为我做的事虽然非常平凡,但大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你们要知道,我的童年很穷困,生活在铁锈地带(Rust Belt) 俄亥俄州的一座钢铁城市。从我记事时开始,这座城市的工作岗位就在不断流失,人们也逐渐失去希望……
…… 后面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讲述他们这个阶层的日常。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也有非常多的类似版本。这一类的人,城里人通常把他们叫做“凤凰男”——出生乡下,然后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大学,并且在城里立足的一类男子。《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这篇文章,标题是不是似曾相识?
无论是万斯这样的美国的“凤凰男”,还是中国的同类孩子,他们其实都是同一群体中的佼佼者。当他们回头看着城乡对比中逐渐显得破败的家乡,对比自己同龄的玩伴,心情应该是无比复杂,庆幸自己能够摆脱底层的泥潭,当然要是想在城里向上爬想出人头地,也是无尽的无力感(能够在城里立足生根成家就不错了)。
讨论阶层的固化,讨论贫富的差距,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上一篇关于达沃斯的名利场,我其实已经写的很清楚了,这是这个世界的无奈,或者说,世界的规则本该如此。
实际上,无论是美国的“铁锈地带”还是中国衰败的乡村,都是被资本抛弃的地方。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被资本塑造的,资本流向的地方一定繁荣发达,资本抛弃的地方一定会衰败沉沦。但是,中国和美国的情况,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一段时间我看到的不少公众号文章,都表达了对“资本下乡”的担心,担心资本下乡买田买地买房买宅基地,制造新的地主阶层,然后又回到历史周期律里面。 —— 说实在的,我也担心过,毕竟历朝历代王朝盛衰的历史周期律都摆在那里,都和土地集中有关。
现在看起来,这种担心真的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了,不只是农村在慢慢衰败,三四线城市也都在衰败。资本家连三四线城市都不想去,更不要提农村了。
这些年,并不是资本没有下乡。真实的情景是:那些下乡的资本,很多赔的连底裤都不剩。在资本抛弃的三农领域,如果不是凭着关系,去拿一些国家补贴的话,想要通过土地来盈利,简直是痴心妄想。
就算是有一些资本,因为投资的项目适销对路,在乡下幸运地发了一些财,但是必然难以持续。一哄而上的本地跟风者,会把这个市场打成红海。更不要说,乡下的人际生态环境,特别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这其中还包括了宗族和一些黑恶势力),也就是中国古话说的,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资本的地方势力很强大,也许乡下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摆得平”,换句话来说,既然势力这么强大的资本,在城里哪里找不到发财的事情?何必去蹚农村的浑水。
还有一点,很多资本家都没有意识到的。GCD从农村起家,当年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也就是说,如果资本下乡和当地的农民,尤其是有一些宗族势力发生矛盾的话。大部分的情况下,一定会袒护农民而非资本。
还记得那些兴致勃勃要进军农业领域的资本吗?包括联想。到最后有多少资本,灰溜溜的不再张扬?
不错,中国乡村对于城市资本的这种有形无形的抵制,既可以说是农耕文明的自我保护机制,或者本质上来说,是农民对于城市没有安全感,一块宅基地加几亩承包土地,那是对抗无所不在侵蚀一切的资本力量最后的防护堡垒。 —— 只要在农村还有房有地,城市资本家对于农民的压榨,始终到不了极限,个体的农民本质上是自由人,还有一个不被资本家剥削的生活选项。也就是说,这个堡垒也是中国的社会稳定的终极基座。
城市资本在乡下赚不到钱,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另一条的路径,通过金融这种奇妙的手法,大城市、一线城市对三农照样进行了看不见的金融剥削 —— 这就是农民在存款,城市在贷款。农民的钱有多少呢?为数相当不低。而且是实打实的净现金资产,从金融的流水来看,乡村是向城市输入劳动力、输入资本。(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中国往美国输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同时购买美国国债。)
被资本抛弃的农村,同时也是放弃集体化路线的农村,一家一户小农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农村,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进化,很多农村都会慢慢衰败然后消亡,毕竟一个基本没有年轻人的地方,肯定是不会有希望的,不过这个时间延续会很长。一边是城镇化,也有“逆城镇化”——就是在城里生活成本太高,还是回去乡下了。
美国式的“乡下人的悲歌”,也隐隐约约在中国以本地化特色的方式上演。只不过中国的农民,有房子住有田地可以耕,通信、电力、道路这些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好,至少在看得见的时间内,不会沉沦到美国“铁锈地带”那种地步。
这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谈不上多美好,至少不算坏,在一个“比烂”的世界里,其实中国农民的安全度是非常高,在这个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里,农村不仅意味着还有自力更生的条件,更代表了一种超低成本的生活方式。 —— 对比美国政府关门一个多月,很多美国政府的公务员都要去领免费救济餐,甚至有很多还不上贷款。至少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对抗未来的风险要比美国的公务员,底气都要充足得多。
从军队转业的时候,我想方设法最终把户口落在了农村老家。农民的身份证,一直保留了很多很多年。虽然在城里也买了房,具备迁移到城里的条件 —— 最终还是为了孩子上学的学区属性,不得不把身份转到城里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被进城”,只不过现在想把身份证再迁回村里,已经不可能了,这算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吧。虽然我几乎不可能再回到老家乡村,毕竟乡村生活比城里边枯燥多了,但是在老家有房有地,毕竟会给我一些安全感。
实际上我知道老家的人,即使在城里买了房子,也不会放弃农村的户口。农村现在的婚嫁,一般都要求南方在县城有房,但是多数人也不想把户口迁到城里。由此,我想到县城这样的地方,可能成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据点,子女教育放在城里,如果有事情可以做就呆在城里,同时保留乡村的房和地,以作退守之用。 —— 中国人真的非常现实,而且精明善于趋利避害。
既然民营资本私人资本都已经放弃了农村。如果说要振兴乡村,只有靠国家资本的力量了。从这个角度而言,幸好中国的城乡“公共服务”主要由央企国企来完成。电力、交通、通讯这些项目在乡村,其实投资回报率并不高,起码远远不如城里,这是事实。其实这种相对平等和普惠式的公共服务,也可以算国家扶贫体系的一部分。
但是要振兴乡村,这些还远远不够。实际上在美国,很多人其实是住在“大农村”,在纽约这样的城市,住得越远的反倒是中产阶级,黑人和穷人住城里的比例比较大,当然最顶级的上城区或者是曼哈顿还是富豪们的天下。在美国住在远郊的乡村,在汽车时代其实也很方便。主要是沃尔玛这种综合超市,实现了对美国的日常购物覆盖。美国有三亿多人口,但是沃尔玛有超过4000家(包括商店、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和社区店)。按照人头计算,一家沃尔玛店服务的人口大概是7万多人。(这个和美国乡村衰败其实并不矛盾,毕竟是“平均”……)。
那么中国有没有像美国沃尔玛这样的,覆盖乡镇的综合商业机构?让居住在乡镇的居民(村民),也能够享受到全世界商品荟萃的购物方式。
答案是,中国不仅有,而且比沃尔玛更早。那就是毛主席那一代人建立的供销社系统,供销合作总社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由国务院领导。我们父辈那一代人很熟悉,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已经没有印象了。
很多人以为供销社系统已经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实际上它并没有消失,而是沉淀了,而且还在经营,利润也还不错。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今年1月15日表示,2018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5.9万亿元,实现利润468亿元,资产总额为1.6万亿元。
如果这个数字没有错的话。对比一下沃尔玛美国的总销售额(沃尔玛美国+山姆会员店),去年的数字是3777亿美元(全球接近5000亿美元)。中国的供销合作社系统每年的销售总额,相当于沃尔玛全球销售额的1.6倍还多。
饶是我这般见多识广,这数字tmd真的给我10个“震惊体”都不止。想不到中国经济体里,还潜伏着这么一只大鳄。
据证券时报报道,刘士余卸任证监会主席后,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担任党组副书记、理事会主任一职。把这么一位VIP人物派驻这家单位,要么就是让这位退居二线,但是更大的可能,是以他整合资源的工作能力,以及相当铁腕的手段,重新整合全国供销合作社体系。
截至2017年底,供销合作总社全系统共有各类法人企业21852个(不含基层社),涵盖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农副产品经营企业、工业品生产加工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宾馆、饭店和餐饮业企业、物流业企业等。换言之,如果把这些存量的资产都整合好,并且通过统一的品牌对接盘活的话,加上乡村已有的覆盖率很高的基础设施,这将会是一个财富的金矿,同时也是振兴乡村的一个重要步骤。甚至有可能在中国的乡镇市场,崛起一家中国版的“沃尔玛”,而且远超美国的同行。
最耐人寻味的是,供销社体系是主席时代留下的巨大遗产。这也许意味着,那个时代走过的很多路线,放在当今时代,仍然是振兴乡村的法宝……
在线下载列表